王 岩 郭泮溪 董 婷
建立青岛市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对策研究
王 岩1郭泮溪2董 婷1
(1.青岛市市南区文化馆;2.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因,它虽具有“根”文化的特质,但却并非强势文化,尤其在青岛这样现代时尚的滨海城市,由于种种原因制约与影响,一些传承了数百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只有拥有成体系的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才能使该项民间文化遗产保持“活态传承”的状态。当前迫切需要为现有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建立活态传承机制。
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类;濒临失传类;变异倾向类;活态传承机制
传承了数百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因,它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民众生活习惯、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
青岛市优秀民间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传统中医药、传统体育与竞技、文化空间等14大类中,传承至今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主要有:胶州秧歌、宝山地秧歌、胶州八角鼓、柳腔、茂腔、崂山道乐、胶东大鼓、崂山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传说、徐福传说、琅琊台传说、宗家庄木版年画、平度麦秸编、胶州剪纸、布老虎、刺绣、泥塑、 面塑、葫芦雕绘、即墨镶边、大欧鸟笼制作技艺、泊里红席编织技艺、饽饽磕子制作技艺、民歌小曲、渔家号子、孙膑拳、螳螂拳、傅士古短拳、崂山道教武术以及即墨田横周戈庄祭海、海云庵糖球会、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等。应当承认,优秀民间文化遗产虽具有“根”文化的特质,但是却并非强势文化,尤其在青岛这样现代时尚的滨海城市,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和影响,一些传承数百年的优秀民间文化正濒临消亡。
目前,青岛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状况大体可分为基本活态传承类、濒临失传类和出现变异倾向类等三种类型。面对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关键是建立一套优秀民间文化活态传承机制。“活态传承”的要旨在于“活态”,民间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与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最宝贵的就是活态。其传承应以传承人为核心,以持续传承为重点”[1]它强调鲜活的民间文化形态和成体系的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考察一项文化遗产是否活态传承,至少要考察其是否具有“活的”文化形态和“活的”文化传承人,二者缺一不可。而“活的”文化形态指的是民间文化遗产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形态,而且这种文化形态必须是存活于民间、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如戏剧、音乐、舞蹈、文学类文化遗产的“活的”民间文化形态,是指这些民间文化遗产还能经常表演,而且有一定的观众群体;而年画、剪纸、雕刻、编织类民间文化遗产的“活的”文化形态,是指这些民间文化遗产不仅能生产一定数量的工艺品,还有欣赏并乐意购买这些工艺品的民众。“活的”文化传承人是指在不同的年龄段中已经有成传承体系的“一群”传承人。因为只有拥有成体系的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才能使该项民间文化遗产保持“活态传承”的状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为现有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建立活态传承机制。
青岛市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现状,主要以进入三级(国家级、山东省级和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为调查研究对象,同时兼及各县级市(区)的其他相关民间文化遗产。
(一)进入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现状
1.基本活态传承类
胶州剪纸:胶州剪纸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胶州市、黄岛区、胶南市共同申报,名为“胶州剪纸”),这是在青岛影响最广泛的活态传承民间文化遗产。除了胶州、黄岛和胶南以外,民间剪纸在平度、莱西、即墨以及青岛市区都拥有众多传承者和爱好者。在欢度新春、娶妻嫁女、生子添丁、乔迁新居等喜庆时都能见到精美的剪纸作品。近年来,各地为民间剪纸的活态传承做了许多工作,为其活态传承打下了基础。拥有众多剪纸艺人,处于活态传承状态的胶州剪纸受到了国家和山东省两级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高度重视,2010年秋,胶州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许多剪纸艺人在继承传统窗花剪纸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创新之作,如平度市年近80岁的剪纸艺术家李秀芝老人以《水浒传》为原型创作的108位梁山好汉系列剪纸作品,胶南王运昌历时一年创作的17米剪纸长卷《清明上河图》等,剪纸艺人凭自己的技艺为活态传承做出了贡献。
胶州秧歌: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一带,主要以民间舞蹈和秧歌小戏相结合为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的发生源头是宋代舞队,经过数百年发展,到清中期已经发育成熟。[2]至此胶州秧歌女角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男角的特色武技展示、丑角膏药客风趣幽默的插科打诨等皆已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每年正月,各秧歌戏班走村进城表演秧歌,使胶州秧歌进入了空前繁荣期。目前胶州共有近千支秧歌队,各社区、村庄秧歌队成员平时干农活或在企业里上班,业余时间自发地组织活动,节假日则参加有关表演或比赛活动。农闲时节的胶州村镇,常常可以看到自娱自乐的扭秧歌舞队;位于胶州市中心的秧歌城广场上,每当夜幕降临后,便有许多市民自发到这里扭秧歌。胶州市在2006年、2007年成功举办两届胶州秧歌文化节的基础上,又承办了两届中国秧歌文化节(自2008年始每两年举办一届)。在胶州市政府的扶持下,“胶州秧歌传承基地”已落户于胶州马店东小屯村;胶州秧歌进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也在红红火火地进行。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今天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即常见的四男六女对舞的胶州秧歌)处于良好的活态传承的态势,但是胶州秧歌的主体——秧歌小戏,在今天胶州已经难觅芳踪了。活态传承胶州秧歌,不仅要传承“三弯九动十八态”等胶州秧歌的舞蹈特色,还应传承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秧歌小戏。
茂腔与柳腔:茂腔和柳腔是一对“姊妹花”,它们皆源于清代的“肘鼓子”。 茂腔和柳腔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撂地时期、小戏时期和职业戏班时期,其唱腔仍然保留着肘鼓子的特色。茂腔和柳腔的看家戏都是“四大京”(即《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和“八大记”(即《罗衫记》、《玉杯记》、《风筝记》、《钥匙记》、《火龙记》等),故而茂腔、柳腔的演员可以交替演出。青岛城乡民众对茂腔或柳腔非常喜爱,清末民初曾有一幅极为幽默生动的戏联,反映了茂腔、柳腔的艺术特色及其受欢迎的程度:“乍来一看,酥一阵麻一阵难受一阵,往往拔腿就走;听上三天,生也好旦也好唱功也好,问问哪里接台?”在民间戏曲受到猛烈冲击的今天,茂腔和柳腔虽然比辉煌期的影响减弱了许多,但仍在胶州、即墨一带活态传承着。一些茂腔、柳腔爱好者还创办了许多民间剧团,为茂腔、柳腔爱好者群体的培育和茂腔、柳腔的活态传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茂腔和柳腔仍属于活态传承类。
大欧鸟笼制作技艺:有400多年传承史的即墨七级大欧村的鸟笼制作技艺,至今仍在当地活态传承着。据《即墨县志》记载:大欧鸟笼制作技艺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到清代中后期已经因制作工艺精湛、品种多样、造型美观、质量优良等特点闯出了品牌,并形成了一定的制作销售规模。今天的大欧鸟笼不仅畅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且远销到港澳地区和新加坡、韩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大欧村有近500户人家,其中90%的家庭从事鸟笼制作,每年可创收千万元。[3]走进大欧村,到处可见忙碌的艺人和大小、形状各异的鸟笼和原材料等,给人一种“热火朝天”的感受。为更好地促进大欧鸟笼制作业的发展,当地还成立了“大欧鸟笼产业协会”。大欧鸟笼制作技艺入选青岛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当地政府还拟建设一个占地120亩的鸟笼生产基地,为鸟笼制作业提供更好的空间。在大欧鸟笼制作技艺活态传承过程中,市场销售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宗家庄木版年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平度宗家庄木版年画,曾在平度及其周边地区红火了数百年。“文革”期间宗家庄木版年画一度销声匿迹,幸亏年画艺人将珍贵的年画老版保留下来。“文革”后至上世纪90年代初,是宗家庄木版年画短暂的繁盛期,90年代后因销售市场日渐萎缩,从事年画制作的艺人逐渐流失。为了活态传承此民间文化遗产,平度市成立了宗家庄木版年画研究会,鼓励有影响的传承人探索木版年画销售新渠道,支持他们在传统年画基础上创作出半刻半绘的《二十四孝》、《一百单八将》、《青岛老建筑》等新年画。但是木版年画活态传承主要依靠因春节贴年画风俗而存在的大众销售市场,当春节贴年画风俗日渐弱化之时,如何使宗家庄木版年画走出一条新路还有待不断进行探讨。
其他:源于明代末年的莱西葫芦雕刻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传衍已形成了镂空、浮雕、线刻、烙印、刻镂绘相结合等传统技法。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莱西市采取措施保护葫芦雕刻技艺,成立了葫芦山庄、葫芦文化陈列馆和葫芦种植基地,促进了葫芦雕刻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饽饽磕子又称“面模”,是逢年过节或喜庆时制作面食的专用模具,一般用浮雕与线刻结合的方法,刻制成鱼、寿桃、元宝、莲蓬和十二生肖等装饰性很强的吉祥图案。即墨王家葛村的磕子制作技艺始于清道光年间,该村从事此技艺的有70余户。艺人选质地细腻的梨木、棠梨木等,用凿刀等精雕细刻出各种木磕子。莱西任家疃村至今传承着用胶泥制作陶磕子技艺。布老虎制作技艺在青岛历史悠久,曾是妇女传承的女红之一。近几年即墨毛公泊村的牟秀芝、徐秀兰和莱西堆金岭村的刘大娘等老艺人还传承着此技艺。另外即墨老酒酿造工艺、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平度草编技艺、崂山道乐、莱西秧歌、宝山地秧歌、傅士古短拳、崂山道教武术等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基本属于活态传承之类。
2.因传承人及传承环境等原因濒临失传类
一些传承千百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因传承人相继去世或传承环境改变等原因,已处于濒临失传的态势。
渔家号子:渔家号子是古代青岛渔民因海上作业而创作传承的民间文化遗产。青岛渔家号子主要有《推船号子》、《拔网号子》、《撑篷号子》、《推锚号子》、《搅篷号子》、《拔棹号子》、《吊鱼号子》、《拉网号子》、《起锚号子》、《摇橹号子》、《收山号子》等,有的粗犷有力,有的优美抒情,有的诙谐风趣,而有的近于呼喊。但是传承了千百年的渔家号子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和老一代渔民的离世,如今只有极少老渔民还能唱几段,这一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已濒临失传。
民歌小曲:青岛自古是民歌小曲流行区,这些民歌小曲多清新明快,积极向上,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如即墨民歌《等郎来》:“一盘大虾米,二盘炒白菜,三盘炖鲜鱼,四盘醉螃蟹,烫上那两壶老黄酒哇,但等俺的情郎来呀。”胶州民歌《赶集》则以细腻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位少女见到心上人的情景:“俺那天去到东庄把集赶,哎哟遇见了情哥哥在买锄镰,我有心向前去说上那几句话,怕的是那些赶集的人儿背后道闲言……他那里朝着我使上几眼,哎哟我提着个小竹篮转到村后边,在村柳树下将他来等,俺俩人儿把知心的话儿说出了好几番。”崂山民歌《渔家苦》则唱出了渔民面朝大海辛勤劳作的情景:“朝下海,晚归山,累得腿痛腰又酸,碗里蒸虾酱,盆里地瓜干,遇上灾荒年,三尺肠子闲着二尺半。”据调查:胶州民歌健在的传承人大多已七旬以上,年轻一代则对民歌大多不太感兴趣;平度民歌的传承虽略好些,但也面临缺少传承人的现状。
民间泥塑:青岛民间泥塑以胶州泥塑(俗称“抓态”)最有名。据记载,清代胶州泥塑名艺人杨二师、杨五师在胶州城开了家店铺,专门出售杨氏兄弟的泥塑精品。胶州曾是北方著名沿海商埠,南来北往的客商多来购买他们的泥塑,杨氏兄弟的名气由此传遍大江南北。据胶州泥塑老艺人说,杨氏兄弟的绝活是现场照着人抓态,其技艺与天津泥人张不相上下。清代以后胶州泥塑技艺一直传承着,“文革”期间胶州泥塑传承人曾创作了泥塑作品《收租院》,今天胶州泥塑因缺少传承人已濒临失传。形成于清代同治年间的莱西“糨模人”,因其泥塑人物惟妙惟肖闻名胶东,莱西“糨模人”泥塑技艺虽至今仍在传承,但得其真传者仅一两人,属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遗产。
民间传说故事:民间传说故事曾经是村前街后、灯前月下人们相聚时最好的文化娱乐方式。千百年来在青岛地区传承的民间传说故事难以计数,因为会讲许多民间故事而被称为“故事篓子”者几乎各乡镇街道都有。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介的影响,民间故事已处于会讲故事者少、爱听故事者更少的濒危状态。在崂山调查时发现,现在已找不到能完整讲5个以上民间故事的传承人,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其他如徐福传说、琅琊台传说、大泽山民间故事等也基本已变成文本化的“死故事”。民间传说故事是因传承人缺少和传承环境的改变处于濒临失传的典型。
其他:源于清代“旗人八角鼓”的胶州八角鼓,至清末民初已经发展到了500多个唱段,曲牌子也有50多个,并且出现了河头源帮、白水泉帮、麒麟街帮三个不同八角鼓派别竞艺的局面,胶州八角鼓自此进入其全盛期。演唱八角鼓者之身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当时对36位八角鼓演员统计,其身份包括绳匠、画匠、木匠、扎彩匠、弹花匠、鞋匠。瓦匠、小职员及财主。”①胶州政协文史委办公室《胶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2001年印刷本,第4页。自此进入了“人人爱听八角鼓”的辉煌期。由于历史原因,胶州八角鼓在上世纪中叶几近失传。近年来胶州市根据胶州八角鼓老艺人傅嘉蕙的记忆整理印出了《胶州八角鼓》一书,留下了胶州八角鼓的珍贵资料,但是缺乏原汁原味的传承。另外民间砖雕技艺、胶东大鼓等等也属于濒临失传之类。
3.活态传承中已出现变异倾向类
许多青岛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因受到种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异。从民间文化活态传承规律看,出现一些变异是难免的,变异是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缓慢进行的,这是历史演化的必然。但在极短的时间段内,人为地促使其发生较大的变异,则会干扰其正常的活态传承。目前,青岛市民间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生较大变异的有即墨田横祭海节、海云庵糖球会和天后宫新正庙会等。
即墨田横祭海节:即墨田横一带渔村每年春季出海前要举行祭海,祭海的日子多集中于谷雨前后。传统祭海多以船为单位。祭海吉日(成日)多请有经验的老人查黄历后确定。周戈庄是个传统渔村,村东头有个可停泊上百只渔船的天然港湾。据村志记载,该渔村春季祭海始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因祭海这天渔民要把网具抬到船上,做第二天出海的准备,所以当地渔民称祭海日为“上网日”。
周戈庄祭海时除了祭祀海龙王外,还祭祀其他神灵。祭海三牲以黑毛大公猪为最好,鸡则多用红毛大公鸡。祭海前请人用黄裱纸为众神灵写“太平文疏”,将事先写好的对联贴在渔船桅杆和船头船尾等部位。祭海时辰越早越好,一般天刚刚亮时便开始祭海。渔民焚烧香纸并把“太平文疏”点燃,求海龙王等神灵保佑海上安全,渔业丰收。祭海唱戏的戏班子多从外地请来,各船家要遍请亲友前来看戏。祭海仪式后,船家要招呼同船人和亲友饮酒聚餐,第二天早上渔船出海。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为了扩大周戈庄祭海的知名度,开发利用古老的文化资源,将祭海定为每年3月18日(后改为田横祭海节,时间从3月20日至22日)。2007年春季田横祭海节以规模宏大被称为“中国江北第一祭海节”。原来由渔民默默焚烧的“太平文疏”,被话剧演员高声朗诵仿古代帝王骈文体祭文所取代。官方的强势介入,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旅行社、餐馆、商店的商业行为,加速了这一传承了数百年文化遗产的急剧变异。2009年田横祭海节还请来众多文化艺术界名人造势。对此当地民众多有微词,认为传承数百年的民间祭海因当地政府组织而变味了,原来的祭海活动已经变成了大型表演活动。
其他如海云庵糖球会、元宵萝卜山会、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等,也已经由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变异为集文化、贸易、旅游于一体的节庆活动。
(二)因无传承人已经消亡类
藏马大鼓:藏马大鼓是清末以来在胶南流行的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大鼓曲艺术,因形成于胶南西部的藏马山区故得此名。藏马大鼓早期演唱者多为盲人,胶南民间称之为“瞎汉调”。藏马大鼓属于东路大鼓,是山东大鼓的分支。唱藏马大鼓的盲艺人,采用脚踩踏板,策动绳槌,击鼓打板,自弹三弦的方式演唱。有的盲艺人还采用一种叫“十不闲”的架子,上面或摆或挂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一人操作,手脚齐忙,能打起一段开场锣鼓,然后再自打自弹自唱。因受民众喜爱,逐渐从西部藏马山区东传到胶南的泊里、大场一带。20世纪80年代胶南文化馆曾组织人员对藏马大鼓等进行采集整理,但是没有注意组织老艺人传授技艺,随着一些藏马大鼓老艺人相继去世,现唯一在世的藏马大鼓老艺人因年事已高且早已经失声,无法进行传授,这一特有的民间文化遗产实际已经消亡。
其他:曾经在青岛地区流行的渔鼓,源于唐宋说唱艺术——道情。因演唱时用渔鼓简板伴奏故得此名。青岛地区的渔鼓是元明之际沿大沽河传入的。清末民初是青岛地区渔鼓的鼎盛期,是当时很流行的娱乐方式,因无传承人今已消亡。用海鱼骨扎制动物(如用刀鱼头骨扎仙鹤)的绝活现已失传,而20世纪80年代前会此绝活的老艺人还有数十人。另外胶州绒孩制作技艺、古彩戏法、架子焰火、手工蓝印花布技艺等许多传承千百年的民间文化遗产大多已失传。
胶州秧歌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其传承保护工作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胶州民众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我们以胶州市马店镇东小屯村、胶东办事处南庄二村、北关办事处爱国庄村等3个胶州秧歌重点村庄为主,对胶州秧歌活态传承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活态传承的基础与环境
位于胶州市北部的马店镇东小屯村,属于经济较发达的村庄。该村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的胶州秧歌传承基地,村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能扭秧歌,但是能正式参加演出的仅七八十人。该村秧歌团有4支秧歌队,每队11人,还有一批喜欢扭秧歌的村民。秧歌队只表演扭秧歌,少数老艺人还能自娱自乐地演一点秧歌小戏。秧歌团长由原村支书担任,妇女主任是青年秧歌队的队长,许多秧歌老艺人担任秧歌团的副团长或老师等要职。东小屯秧歌队也接一些有报酬的演出:一些企业或个人有事时(如开业、厂庆或娶亲、老人过寿等)会出资邀请秧歌队,演出一次给800—1000元报酬。每当有演出时,村委会负责给演员单位打电话请假,有时还开请假条。
位于胶州市东南10公里处的南庄二村,是胶东办事处经济发达的村庄之一。2006年南庄二村秧歌团成立,现有两支秧歌队,成员40余人。村文化大院是秧歌团的主要活动场所。该村已举办秧歌培训班32期,累计培训了1500余人次。每年暑假进行秧歌培训,正月里演出。村支书姜锡欣说,演出时的误工费由村委会出,演出服也由村委会购买。每年除参加镇里、市里组织的比赛和演出外,还参加几个村联办的胶州秧歌汇演。因市里秧歌汇演不要求演秧歌小戏,村秧歌团演员基本没有演秧歌小戏的,只有姜成雨(秧歌团老师)和孙克从(秧歌团长)还会几出。
北关爱国庄村位于胶州市东北5公里处。该村秧歌系祖辈相传,村民大多会扭秧歌,现已组建起随时可参加演出的中青年秧歌队,还招收了一批18-25岁的新队员,村委会出资聘请了胶州秧歌传人吴英民为指导老师。
胶州市现有近千支业余秧歌队,秧歌队员凭着对扭秧歌的爱好和健身需要而积极参加活动的。近些年开展的胶州秧歌进村镇、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也调动了人们传承秧歌的积极性,通过调查可知:胶州秧歌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活态传承环境好氛围浓,村两委对活态传承胶州秧歌比较重视,并且出资和采取激励措施给以扶持;市、镇组织的各类秧歌比赛和汇演也促进了秧歌技艺的交流,营造了胶州秧歌活态传承的氛围。
(二)政府打造文化品牌之作用
政府主导打造青岛市优秀民间文化品牌,不仅是活态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保障,也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青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已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胶州市通过举办节会(如秧歌文化节)、展演、比赛等方式加强对胶州秧歌、胶州剪纸等优秀民间文化项目的宣传,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优秀民间文化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已打造出几个在全国知名的优秀民间文化品牌,但是目前各市(区)的情况还很不平衡。
(三)拜师授徒与优秀民间文化进学校
胶州秧歌等许多传统民间艺术(技艺)项目主要是通过师傅(老艺人)言传身教进行传承。这一方式仍在胶州秧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胶州南庄二村,秧歌队员们与姜锡伦、孙克从等老艺人结成了师徒关系;爱国庄也聘请国家级秧歌传人吴英民为村秧歌队的指导老师。虽然现已有文本和音像教材,但老艺人的言传身教还是不可少的。胶州市还把胶州秧歌、茂腔、剪纸等列入中小学课程中。此举不仅可以提升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也为活态传承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市场功能与相关文化产业的开发
活态传承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不容忽视的方面是市场功能的发挥。马店东小屯秧歌队已经通过演出秧歌获得酬金,这不多的酬金可激发人们传承胶州秧歌的热情。另外近年胶州许多“庄户剧团”也开始走市场之路,如北关小铺村茂腔剧团能演《罗衫记》等多个传统剧和新编剧,演出地域已扩大到即墨、胶南、平度、高密等地,演出的收入足以维持“庄户剧团”的日常开支和演员的工资。即墨七级大欧村也极具代表性,该村每年制作鸟笼的利润可达千万元。我们认为,把那些具有市场潜力的部分开发成产业,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还能激发传承人的热情,为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走出良性循环之路。
(五)活态传承发展所面临的诸问题
尽管胶州秧歌等一批优秀民间文化基本上处于活态传承发展状态,但是也面临着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1.传承数百年的秧歌小戏濒临失传
活态传承胶州秧歌,不仅要传承“三弯九动十八态”等胶州秧歌的舞蹈特色,还要传承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秧歌小戏。从对东小屯等3个胶州秧歌重点村庄的调查中可知,秧歌小戏已处于即将失传的濒危状态:东小屯只有几个年迈的老人,还能凑合演几出秧歌小戏,而年轻人因秧歌小戏难学已无人问津;南庄二村除了两位年过70的老艺人会几出秧歌小戏外,年轻人已不知有秧歌小戏。
2.缺少技艺精湛的传承人
缺少技艺精湛的传承人是影响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普遍的题。如活态传承较好的胶州秧歌,大多数秧歌队缺少排练,只在大型演出或比赛前才集中排练几天。因大多数秧歌队员都有工作,如南庄二村4个男队员中有3人在企业任职,请假极不方便;而少年秧歌队员都是中学生,也抽不出时间参加培训和排练。即墨大欧鸟笼制作技艺也缺少技艺精湛的传承人。
3.缺乏热情懂行的基层文化工作者
在调查中发现: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在数量上基本配备了,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本地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往往了解得不多,对传承保护也很难谈得上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4.旅游开发与活态传承之间的矛盾
许多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但普遍存在着原汁原味活态传承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一些为了旅游收益而人为变异优秀民间文化的个案时有发生,如大规模的田横祭海节、海云庵糖球会等。
5.后工业化文明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
后工业化文明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是当前面临的普遍问题,象青岛市这样现代化滨海城市则愈加凸显。如过去居家墙壁上、炕头上贴年画,既装饰居室又起到审美教育功能,而现在即便在偏僻的乡村,也早就不贴年画了。在平度宗家庄调查时,年画老艺人感慨地说:“如今都睡席梦思,谁还在床头贴年画呀!”胶南泊里红席也面临这一问题:“‘红席原本是铺在炕上的,但是现在的城里人和农村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睡炕了,席子的用武之地也就少了。’……村支书耿郁新告诉记者,想要编一张席子太耗时耗力了,两位老人一起编,怎么也得一周才能完成。靠编席子,一位老人一年能收入1万多块钱,老人已经很满足了。但是年轻人出去打工比这个挣得多……随着‘塑料席’、‘竹子席’的普及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红席市场越来越萎缩。”[4]另外,民间传说故事、地方民歌以及地方戏等等也面临着类似问题。
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的形势下,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一向被视为“根”文化的传统民间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各种冲击和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至今的青岛市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应当靠有效互动的活态传承机制来实现。为此,就如何建立相关活态传承机制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
在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过程中,政府起着对活态传承进行指导、扶持和鼓励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应是建立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青岛市已形成由文化部门负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体系,在非遗申报、登记、管理、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下步可在此基础上制定奖励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企业介入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相关奖励主要指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奖励;对企业投资介入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奖励等;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企业介入到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的投资开发方面,可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分担责任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业投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项目。在这方面许多省区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如“海南黎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方式主要有‘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以及合作社等。”[5]我市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学习各地的新思路、好方法,探讨一条行之有效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之路。
(二)设立专项资金 建立传承示范基地
建议由政府、社会力量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青岛市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基金”,用此基金的利息定期奖励或资助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集体。与此同时要建立分级分层管理的优秀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发挥好传承示范基地的示范传授功能和展示交流功能,使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能有效地引起年轻人的注意,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尽量培养和发掘更多潜在的传承人。为传承人、潜在传承人(青年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学习、交流与研究活动提供适合的场所。
(三)搞好认同教育,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搞好人们珍惜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认同教育,营造适宜优秀民间文化活态传承的社会环境。搞好认同教育应包括多方面,一是优秀民间文化进学校,如请民间艺人教学生们剪纸、捏泥塑等,这方面一些市(区)已经进行过一些尝试,但是涉及的面不大。二是社会组织、媒体和专家的积极参与,如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曾多次组织“传统皮影戏进高校巡演”活动,《青岛晚报》等媒体开设的介绍青岛市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专栏,每年文化遗产日举办的专家讲座等等。但是这类教育活动有较大的随意性,其影响面也有限。建议把优秀民间文化遗产认同教育稳步推进,切实营造好适宜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社会环境。
(四)分类传承保护优秀民间文化遗产
在全面深入调查基础上,做好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分类传承保护工作。对于那些频临失传但无法走市场开发之路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项目,可以以传承基金利息定期补贴项目传承人,使他们无衣食之忧地安心传承;对那些有市场开发价值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项目,可以由政府牵针引线,引导资金介入,帮助这类优秀民间文化遗产项目走上产业开发之路。
[1] 王福州. 非遗传承保护的新思考[N]. 光明日报, 2013-08-03.
[2] 郭泮溪. 胶州秧歌发生形成历史之探析[J]. 东岳论丛, 2010,(3).
[3] 康晓欢. 即墨打造鸟笼生产基地 小村庄制作年赚千万元[N]. 青岛早报, 2008-09-27.
[4] 周晋华, 徐琛. 两千年红席如何编下去—— 一张泊里红席两个艺人要编一周, 老手艺面临市场萎缩难题[N]. 半岛都市报, 2013-08-12.
[5] 王晓樱, 魏月蘅. 黎锦技艺传承人四年翻十倍的秘密[N]. 光明日报, 2013-10-20.
责任编辑:侯德彤
Counter-measures for Establishing a System of Dynamically Inheriting Fine Folk Cultural Heritage
WANG Yan GUO Pan-xi Dong Ting
( 1.3. Qingdao Shinan District Cultural Center; 2.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
Fine folk cultural heritag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ene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root" culture, but it is not a strong culture. In coastal cities like Qingdao, some fne folk cultural heritage is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for certain reasons. At present, it is imperative that a dynamic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inherit existing fne folk cultural heritage.
folk cultural heritage; dynamically inherited type; near-lost type; mutable type; dynamic inheritance mechanism
G122
A
1005-7110(2013)06-0061-08
2013-08-25
王岩(1969-),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市南区文化馆馆员;郭泮溪(1952-),男,山东青岛人,青岛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 民间文化、海洋文化;董婷(1970-),女,山东青岛人,青岛市南区文化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