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春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89)
“人道主义”问题是中西学界颇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题域,相关论说的确可谓既蔚为风潮而又莫衷一是。目前国内学界诸种研究领域的诸多学者分别基于各自的观念与方法对该论题予以阐释,从而引发了数次研讨与争鸣。客观而言,综观学界对“后人道主义”问题所进行的相应研究,相关成果在涉及领域、操作策略及选取方法等层面都体现出诸种特色。然而,由于相关问题尚处动态发展态势,有些研究不兔存在各种盲点与缺憾,因而有待深入探讨与重新阐释。基于此种学术语境,王祖友教授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后人道主义研究》一书问世。本文立足理论观念与小说文本视域等角度具体解析该著述的诸种特色。
综观学界业已出现的针对人道主义文学问题的研究成果,王著的独特贡献之一体现在其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入手,通过文本还原、历史溯源与理论辨析等方法与范式,对人道主义思想引发的问题进行探赜索隐与钩深致远的考察。
首先,针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定义、内涵及分类等问题予以了详尽厘定。通过梳理“humanism(人文主义)”的词源流变、思想渊源及演化过程,指出:该词首见于1808年德国教育家尼特哈麦对希腊文与拉丁文这两门课程的合称“humanismus”,而其拉丁词源“humanitas”则可追溯到有关古希腊人文学教育课程的名实之域。
其次,基于西方人道主义哲学问题进行了历时考辨与溯源考察。分为“希腊人道主义”、“中世纪人道主义”、“文艺复兴人道主义”、“启蒙主义人道主义”以及“20世纪人道主义”等部分,对人道主义思想在西方学术史中的发展脉络与嬗变历程给予了精到阐释。
再者,对后人道主义问题进行了明晰的界定。书中指出:“后人道主义是一种发轫于20世纪前半期、以批判和反思西方传统人道主义为主旨的后现代社会文化哲学思潮。它既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也是西方文化传统对自身的一次深刻反省。”(7)基于此,该书深入探讨了人道主义存在的问题及后人道主义的相应反思、批判与扬弃。
总之,该著述将西方人道主义与后人道主义问题置于跨越历史、文化与学科的学术体系中,从而明晰地展现了相关问题的历史渊源、流变脉络以及当前情势。
英国哲学家凯蒂·索珀曾指出,英语国家的“人道主义”已与世俗主义的传播融为一体,以致人们在读任何一部标题中含有这个词的著作时,会将其归于那种美国式的热诚风格,而这种风格又使“人道主义”被表现为一种宗教,一种日益增长的对目前的理性主义者的崇拜。尽管上述表述不无对现当代美国文化的偏见,但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美国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思潮以过程性为特征,那么,就对相关小说文本所进行的研究而言,针对有关作家及其创作实绩的本质直观与具体考察无疑是相应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由此言及王著,其中厘定出了后现代思维的五种特征,即:有机思维、过程思维、互补性思维、多元思维以及和谐思维。基于此,该书的主体部分设立专章分别专门阐释了约瑟夫·海勒、库尔特·冯内古特、托马斯·品钦、菲利普·罗斯、唐·德里罗及托尼·莫里森等作家的数种小说文本,进而凭借旨趣、内涵、哲思、情节、风格及价值等视角进行了多元探讨。
例如,考察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宗教观。其中指出:“海勒的长篇小说《上帝知道》(God Knows,1984)通过解构作为宗教最高经典的《圣经》驱散了西方文化最神圣著作的神圣光晕”(65-66)。基于此,该著述针对此小说对大卫形象的解构、对《圣经》的颠覆及对上帝的消解分别进行了考察,进而表明:“小说人物相对于《圣经》人物来说,已作了变形和扭曲,对《圣经》中的经典人物有明显的解构之势。”(75)依据其时美国的历史境遇、战争观念及其宗教发展态势而言,该著述的上述阐释深刻地揭示了海勒作为后现代境遇中的创作主体的宗教观及其在其小说中的表现形态。
又如,揭示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态观。依据美国学者科利斯·拉蒙特的观点,人道主义已将人类命运置于自然世界的广阔范围内。事实的确如此,生态问题无疑可归于20世纪至今世界文学领域的重要表现对象之列,而数种美国后现代小说文本都涉及到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王著颇为注重依据生态视域解读美国后现代小说。该书考察了冯内古特的小说对生态后现代主义社会的重构,指出:“他在小说中深切地关心后现代、后工业、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人的生存状况与命运,深刻思考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由此而产生的社会行为,强烈控诉资本主义对人的摧残,为千千万万个被摧残和损害的灵魂伸冤。”(99)由此,该书阐述了冯内古特的《冠军早餐》、《滑稽戏》、《欺骗》及《时震》中体现出的建立生态社会意识形态,建构拯救人类的大家庭,恢复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性及坚持生态后现代主义等精神主旨。此外,该书还探讨了麦克默特里小说的生态观,并考察了其《孤独鸽》中所表现出的后人道主义和谐生态理念,指出该小说体现出关爱他人并尊重生命、以人道关怀善待其他动物及融于自然等精神诉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著述的研究对象主要定位于美国后现代小说,但是,其对相关问题的论述并未囿于学界此前固有的某些西方范式,而是将阐释视角合理且适度地拓展到对相应中国问题的考察。例如,在论及海勒小说时,针对海勒的创作实绩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阐释与评论”、“视角与方法”及“总结与展望”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考察,充分而客观地阐述了中国学界在对海勒的接受中生成的创获与缺失及诸种相应特质。该著述对中国学界相应问题的极具学术力度的阐释,不仅有利于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领域针对既有研究进行重审与检视,而且有助于对一系列现实问题及发展趋势予以可行性的预设分析。
既然后人道主义是以其思想观念为存在本质与依托的,那么,在对相应文学现象予以阐释的过程中,追寻相关具体文本的本体研究无疑是相应研究的重中之重。客观而言,王著对品钦、冯内古特、德里罗、麦克默特里及莫里森等后现代作家的解读的确体现出此种研究路径与操作范式,其中立足后人道主义与后现代小说的双重维度,基于语言、叙事及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考察了数位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实绩及代表作品。
例如,依据叙事层面揭示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后人道主义特征。指出冯内古特凭借对后现代时期人类社会的深切人道关怀,运用重构叙事策略表现人类的生存经验,从而实现了思想深度与形式创新的有机结合。由此,该书具体厘定了多重中断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与参与、构成主义与内在性等叙事策略在冯内古特小说中的运用,表明冯内古特用多重中断反讽虚构了布坎南教,用体裁的混合将虚构与非虚构的场景随意安排在一起,用碎片式的、非线性的叙事编码强调当代生活的混乱与荒诞,并用科幻小说体裁强调科学的负面效应。
又如,基于人物形象角度考察了美国后人道主义小说的特质。通过剖析麦克默特里《孤独鸽》中的人物形象表明,肖恩、杰克、迪茨及格斯等形象展现了后人道主义的滥觞与发展;考尔、埃莉及克拉拉则揭示了后人道主义境遇中人生的破碎与分裂。此外,该书还针对德里罗有关人物形象的人性化重塑方式表明,《坠楼人》中哈马德、阿米尔等拼贴形象展现了美国基督教徙与伊斯兰教徙之间的尖锐矛盾及其人道主义缺失的生存状况。
毋庸讳言,该书尚存不足之处。针对宏观视角而言,其对美国后现代派具体小说有关后人道主义思想的呈现方式的异同、后现代派小说中的后人道主义思想的普适程度等问题的探讨有待深入;依据微观角度来说,其某些具体阐释尚待斟的。例如,对麦克麦特里后人道主义风格的论述较为牵强。
综上所述,王著对20世纪至今诸种美国后现代小说中的后人道主义问题予以了整体阐释,彰显了独特的致思路径,获得了诸多深刻的学术创见,因而的确是相关研究领域中一部难得的力作。该著作的推出为后人道主义哲学与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等研究领域提供了一个极富学术价值的优秀范本,进而无疑有助于拓展诸种相关研究的学术视野并提升其研究水平。
附注:
①本文中的引文除另有说明均出自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