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何 璟,刘 凯,费 彬,郭雪晴,朱 敏,王 华
(1.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安徽省合肥市 230009;2. 合肥杰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徽省合肥市 230601)
近年来,聚合物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已经成为研究热点[1-2]。通常,大批量生产的碳纳米管存在很多缺陷,分散性也不好。为改善其表面结构,一般采用表面修饰的方法赋予其新的功能[3-4]。聚氯乙烯(PVC)是一种重要的热塑性塑料,应用领域广泛。然而,PVC的加工性能、热稳定性和抗冲击性能均较差,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对PVC的相关改性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弹性体增韧PVC,可是在韧性提高的同时,材料的拉伸强度、耐热性随之下降,而且加工流动性能变差。本工作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方法在多壁碳纳米管(MWNTs)表面接枝聚丙烯酸丁酯(PBA),然后将接枝的MWNTs与PVC熔融共混制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性能。
MWNTs,纯度96%,直径10 nm,北京德科岛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PVC,F401,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丙烯酸丁酯(BA),分析纯,使用前先去除其中的阻聚剂;二氯亚砜(SOCl2),分析纯,采用常压蒸馏;乙二醇,先除水,再采用减压蒸馏处理;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DMF);四氢呋喃(THF);4-二氨甲基吡啶(DMAP);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溴化亚铜(CuBr):均为市售。
MAGNA-IR75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Nicolet公司生产。HT77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日立公司生产。XSS-300型转矩流变仪,上海科创有限公司生产。SWB-300型维卡软化温度测定仪,上海思尔达科学仪器有限公司。EST991型电阻率测定仪,北京时代新维有限公司生产。
1.3.1 MWNTs表面接枝PBA
将MWNTs加入到发烟硝酸中,再滴加几滴浓硫酸,超声分散30 min后在120 ℃ 时回流24 h,将反应产物用蒸馏水反复洗涤至中性,放入真空干燥箱中于80 ℃ 干燥24 h 后可得MWNT—COOH;将过量的SOCl2加入MWNTs—COOH中超声30 min,在90 ℃回流24 h,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产物中剩余的SOCl2,得到MWNTs—COCl;再将过量的乙二醇与MWNTs—COCl混合超声分散30 min,在120 ℃ 回流48 h,将反应产物用无水乙醇洗涤数次后真空干燥,得到MWNTs-OH;将MWNTs-OH、三乙胺及DMAP溶于二氯甲烷中超声30 min,将反应产物置于冰水浴,用恒压滴液漏斗滴加溶于二氯甲烷中的α-溴异丁酰溴于反应产物中,常温下反应48 h,最后将产物分别用DMF,THF,无水乙醇依次洗涤,再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MWNTs—Br。
以苯甲醚为溶剂,将MWNTs—Br,BA,配体五甲基二乙烯三胺和催化剂溴化亚铜溶液置于聚合管中,封管于90 ℃ 聚合24 h,反应完成后破管,用THF 溶解纯化,反复洗涤、过滤,真空干燥后得到最终产物MWNTs-PBA,合成路线见图1。
图1 碳纳米管表面接枝聚合物的反应示意Fig.1 The reaction diagram of Grafted polymer onto carbon nanotubes
1.3.2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分别将MWNTs,MWNTs-PBA加入PVC中密炼混合,温度180 ℃,转速50 r/min,混合时间10 min;将共混产物用平板硫化机热压成型,热压温度175℃,压力10 MPa,再取下放置于冷压机中冷压(表压8 MPa),至30 ℃ 时取出,制成标准测试样条。
由图2可以看出:纯的MWNTs上基本没有基团,在1 634 cm-1处为C=C 峰;MWNTs—COOH 谱线上有C=O伸缩振动吸收峰,出现在1 730 cm-1处,表明有—COOH基团出现在酸化后的MWNTs表面上;与MWNTs—COOH谱线相比,MWNTs-PBA谱线上 C=O伸缩振动峰(1 730 cm-1处)增强了很多,而且可发现C—H伸缩振动吸收峰出现在2 920 cm-1处,C—O的伸缩振动峰出现在1 165 cm-1处。由此可以得出,MWNT表面已经成功接枝上了PBA。
图2 纯 MWNTs,MWNTs—COOH,MWNTs-PBA的FTIR谱图Fig.2 FTIR spectra of pure MWNTs, MWNTs—COOH and MWNTs-PBA
从图3 看出:MWNTs出现了较严重的团聚现象,分散性非常差,这是因为MWNTs有着较大长径比和很高的表面能所致;MWNTs—COOH比MWNTs的分散性稍好。从图3c看出:表面接枝了PBA后的MWNTs管壁明显粗糙,且厚度均匀,说明MWNTs表面成功包覆了一层聚合物。
图3 MWNTs,MWNTs—COOH,MWNTs-PBA的TEM照片Fig.3 TEM images of MWNTs, MWNTs—COOH and MWNTs-PBA
从图4看出:添加MWNTs或MWNTs-PBA质量分数均为6% 后,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都有所提高。这表明MWNTs和MWNTs-PBA与PVC分子链发生缠结,阻碍了PVC分子链的运动,提高了tg。PVC的tg约为80.08 ℃, 而PVC/MWNTs,PVC/MWNTs-PBA复合材料的tg分别为81.75 ,84.79 ℃。相比而言,MWNTs-PBA对PVC分子链运动的阻碍作用比MWNTs更加明显,说明MWNTs-PBA的分散性更好。
图4 纯PVC及其复合材料的DSC曲线Fig.4 DSC curves of PVC and its composites
在扭矩实验开始阶段扭矩短时间内急剧上升,然后随着PVC分散到混合腔中并加热,扭矩开始下降;当物料开始塑化时,扭矩又开始上升直至物料完全塑化,此时扭矩达到极值。一般认为塑化时间是从扭矩最大值到极值所需时间。
从图5看出:PVC的塑化时间较长,加入MWNTs后,塑化时间明显降低。MWNTs的加入增加了复合材料的硬度,导致复合材料开始塑化的扭矩增大,但在熔融过程中,MWNTs 粒子间的相互摩擦力增大,并产生大量的热,促进了PVC熔融,从而缩短了塑化时间。从图5还看出:添加MWNTs-PBA后,复合材料的塑化时间上升,但从扭矩的变化来看,纳米MWNTs-PBA更有助于PVC熔融,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图5 PVC及其复合材料扭矩流变性能曲线Fig.5 Torque rheological curves of PVC and its composite
从图6看出:加入填料后,复合材料的tg明显上升;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tg的增速逐渐减慢。填料MWNTs-PBA比MWNTs有更好的效果,可能是由于MWNTs-PBA分散更为均匀,与PVC相容性更好,PBA与PVC的物理缠结限制了大分子链的运动,增大了大分子链的内旋转阻力所致。
图6 复合材料的tg曲线Fig.6 Glass transmission temperature of the composites
从图7看出:加入MWNTs—COOH,MWNTs-PBA,复合材料的表面电阻率及体积电阻率都下降。
图7 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随MWNTs含量的变化关系Fig.7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stivity of the composites and the contents of MWNT
MWNTs-PBA使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下降得更快。这表明MWNTs-PBA相对MWNTs—COOH而言更易导电,因为MWNTs-PBA在PVC基体中分散性更好,更容易形成导电通路。从图7还可以看出:当加入w(MWNTs)或w(MWNTs-PBA)为4%~6% 时,两种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下降最快,产生了一个突变,质量分数为6% 时复合材料的电阻率被称为该复合材料的导电阈值。w(MWNTs)为6% 时,复合材料中的MWNTs形成了良好的通道,隧道导电效应显现,体积电阻率及表面电阻率显著下降。塑料制品表面电阻率大于1×1010Ω·m时极易产生静电;在1×108~1×1010Ω·m 时具有一定的防静电性能;在1×106~1×108Ω·m 时则具有较好的防静电性能。从图7看出:添加MWNTs可以使PVC的电阻率降到1×106~1×108Ω·m,说明添加MWNTs可以使PVC转变为抗静电材料;当MWNTs在PVC中的含量进一步增加时,复合材料电阻率的下降趋于平稳,可能是由于MWNTs的含量过多,导致了基体局部发生了缠结堆积,对导电通路的贡献不是很大,所以添加过多的MWNTs对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改善幅度有限。
a)利用ATRP法在自制的MWNTs表面成功接枝了PBA,实现了聚合物对MWNTs的包覆,获得MWNTs-PBA复合粒子,然后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VC基纳米复合材料。
b)MWNTs-PBA对PVC有较强的增塑作用,有助于PVC熔融,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c)加入MWNTs-PBA使PVC的tg明显上升。
d)加入MWNTs—COOH及MWNTs-PBA均使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及表面电阻率下降。在PVC中加入一定量的MWNTs-PBA后,就转变为抗静电材料。
[1] Sandler JKW, Kirk JE, Kinloch IA, Shaffer MSP, Windle AH.Ultra-low electrical percolation threshold in carbon-nanotubeepoxy composites[J]. Polymer 2003;44(19):5893-9.
[2] Wagner HD, Lourie O, Feldman Y, Tenne R. Stress-induced fragmentation of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 in a polymer matrix[J].Appl Phys Lett 1998;72(2):188-90.
[3] Xie XiaoLin, Yiu-Wing Mai, Xing-Ping Zhou. Dispersion and alignment of carbon nanotubes in polymer matrix: A review [J].Mater Sci Eng R, Reports, 2005;49(4): 89-112.
[4] Jian Chen, Apparao M. Rao, Sergei Lyuksyutov, et al. Dissolution of full-length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J]. J Phys Chem B,2001;105(13): 252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