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戴乃迭《楚辞》英译浅析:读Li Sao and Other Poems of Ch’u Yuan

2013-03-26 22:53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戴乃迭杨宪益楚辞

刘 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在中西方文化的鸿沟边,从来就树立着一块禁牌,“诗不可译”就像真理一样在学术界四处流传。本世纪三十年代,在英国剑桥留学的一位名叫杨宪益的中国才子,曾经第一个以《红楼梦》的精美译文倾倒了西方读者,作为中国当代首席翻译家和他的夫人戴乃迭,自五十年代起,呕心沥血将《楚辞》点滴译成。以往学界对杨戴的研究多集中在《红楼梦》译本及其翻译成就方面,而对他们《楚辞》的翻译缺乏应有的注意和深入研究,因此笔者不惮鄙陋,试以其译作LiSaoandOtherPoemsofCh’uYuan为对象来梳理和总结其英译作品的一些特点,进而对其中体现出的翻译理论及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启示意义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一、杨宪益、戴乃迭简介

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1934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读书,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墨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在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教,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解放后1953年调至北京外文出版社,开始了长期稳定的文学作品翻译工作。

戴乃迭女士,英籍汉学家。原名GladysTayler。1919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戴乃迭七岁时返回英国,在教会中学接受教育。1937年戴乃迭考入牛津大学,最初学习法语语言文学,后转攻中国语言文学,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在杨宪益1934年赴英留学期间,与之相识相爱。1941年两人返回中国、结为夫妻,并共同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在以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夫妻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秦散文到《红楼梦》达百余种。(李国文,2006)

二、《楚辞》及其英译简介

“楚辞”是战国时期由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诗人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诗歌体裁形式,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后人将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辞”诗作辑录为《楚辞》。人们将其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起喻为“双璧”,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代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艺术高峰,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它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对汉赋的形成和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何文静,2010)

西方学者介绍《楚辞》大约始于19世纪上半叶,距今100余年。其间相继出现各个语种的《楚辞》译本。屈原的主要作品都有西译,以《离骚》最多,同一种语言有数个译本。《离骚》的第一个西译本出现在1852年,由德国学者费兹曼译出(中国翻译词典,1997)。而《离骚》英译本为数最多,如巴克、理雅各、翟理斯、韦利、霍克思等翻译家都将其译为英文。

与英语世界译者的译介活动相比而言,国内对《楚辞》的翻译起步较晚。1953年我国出版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LiSaoandOtherPoemsofCh’uYuan》,这是国内英译《楚辞》的开始。 1994 年,许渊冲《楚辞》(中英对照)出版,包含十二首诗歌的英译。1996年,孙大雨《屈原诗选英译》出版。2006年,卓振英所译《楚辞》(汉英对照)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问世。

《LiSaoandOtherPoemsofCh’uYuan》的内容是除《天问》和《九辩》之外的《楚辞》英译,杨戴译文行文流畅,辞藻华美,但其译文在学术界也不乏争议,接下来笔者对杨戴译本进行分析与讨论。

三、杨戴译本的特点与不足

1.翻译特点

1)忠实与通顺的翻译风格

中国翻译史上,历代翻译家都对翻译原则问题展开探讨。如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在翻译理论界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但是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由于译者的阅历、行文习惯等的不同,不同的译者拥有不同的翻译风格。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风格是忠实与通顺。杨宪益认为,“译者要忠实于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尊重原作者的创造性工作。译者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地忠实地传达原作者的思想,而不是充当原作者的创作助手,进行附加的文学创作。在忠实的前提下,译者也要尽可能地做到通顺,使目标语的读者能够理解文章,在通顺辅助下的忠实才是真正地忠实,才真正具有文学价值。否则一味地追求忠实或是一味地追求通顺就会使文章似鸟儿般的折断了一只翅膀(李帆2011)”。

以《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译文为例,杨戴译本中译成:“with lavished innate qualities indued, by art and skill my talents I renewed; angelic herbs and sweet selineastoo, and orchids late that by the water grew.” “兰”是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植物,在杨戴的译文中都被译成orchid。但是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兰”指泽兰属植物,其英文译名是thoroughwort,它与兰科植物(orchid)不是一个植物科属。然而thoroughwort这个词学术味太重,过于生僻,不易把握其节奏韵律;其次,“兰”这个词在古代实际上含义较为广泛,很多不同种类的芳香植物都可以叫做“兰”。因此杨宪益、戴乃迭用英语中的常见词来对译植物名的译法,避免了译文中出现各种复杂的植物学名从而破坏译诗的节奏美。

2)倾向于归化的翻译手法

归化与异化也是常见的翻译手法,同时也是饱受争议的两种翻译方式。归化是倾向读者,尽量地减少读者理解障碍,帮助读者理解源语言。而异化是倾向于作者,尽量地保留作者的思想,帮助作者保存好源语言的特色(谢天振2006:61)。所以归化更有益于读者理解作品,使读者阅读兴趣大增,但缺点是无形中牺牲了源语言特有的语言文化精华;异化更有益于保存源语言的文化特色,是将本国文化介绍到外国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但是这样却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理解作品的难度,设置了文化障碍。

总之,强调文学自然地表达人的真情实感,是明代“本色”论的一个新发展,它是受明代心学影响的直接结果。当然,虽然我们说心学领域“本色”论的演进总体早于文论,但这并不说文论领域“本色”的任何一点新变都滞后于心学,很大情况下,恐怕存在着二者交互影响、共同推动发展的现象。

《楚辞》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音义之美、韵律之畅、情感之浓郁基本上是由其独特的形式决定的。史墨卿(1978)指出,楚辞中的韵句韵法分为句句用韵、间句用韵、四句三韵和其他韵法。因为巧用韵律,使《楚辞》读起来节律有序。对韵法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迭采用的是英雄双韵体,韵脚的处理方法按照aabbccdd:

A prince am I of ancestry renowned,

Illustrious name my royal sire hath found.

When Sirius did in spring its light display,

A child was born, and Tiger marked the day.

When first upon my face my lord’s eye glanced,

For me auspicious names he straight advanced,

Denoting that in me Heaven ’s marks divine,

Should with the virtues of the earth combine.

译文形式简洁,句式均衡整齐,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是归化的翻译。

从选词上来看,杨戴的翻译避免具有明显文化标记的词汇,如“杜若”一词被译为“fragrantherbs”,而不是直译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名称。这些翻译痕迹表明了杨戴为了使译文更为读者所接受而规避了一定的文化内涵。Lefevere(1992)说过:”如果想对广大群众产生影响,简单的翻译往往是最好的翻译”。

2.缺点与不足

1)“兮”字省略不译

“兮”字是《楚辞》最重要的形式标记,是屈原的创造,它代表诗歌的停顿语气,使诗歌诵读起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兮”字的翻译考察了译者对楚辞风格保留与转化的水平。由于“兮”字是虚词,没有具体含义,在英文中也没有对应的词汇;而且原诗中每一句的末尾都有“兮”字,若全都译成“Ah”或者“Oh”也不恰当,杨戴译本中舍弃了“兮”字的翻译,整齐划一的五步抑扬格致使骚体诗的特色流失,这是明显的缺陷。

2)物名、地名处理不当

《楚辞》里的植物、动物、天文、地理等名称和概念牵涉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知识。在英译中,如做简化处理,必然会削弱《楚辞》的经典价值。

例如,《离骚》中杨宪益夫妇将“摄提贞于孟瞰兮,惟庚寅吾以降。”这句译为“WhenSiriusdidinSpringits Lightdisplay,AChildwasborn,andTigermarkedtheDay”。“摄提”被翻译成 Sirius(天狼星),实际上“摄提”指纪年的“摄提格”(寅年),而这个概念与西方古希腊(以及古埃及)天文学的一颗星名不对应。又如,《离骚》“济沉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沉湘是指沉水、湘水。杨宪益夫妇译本为“To barbarous south I went across theStream ; Before the Ancient I began my Theme.”他把“沉湘”只翻译成thestream,对地名的处理方法太过于模糊和浅化。即使本着便于西方读者阅读的原则,也不该因此使诗歌内容过于简化。

3)缺乏注释解说

杨戴译本基本上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但对于诗中出现的和西方差异较大的事物也没有给予注释进行解说。

例如,“兰”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具有独特的涵义,它象征着坚定向上的高洁人格,屈原作品中常以“兰”自比,来比喻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崇高气节。在翻译中,如果不对“兰”在中国文化中丰富的象征意义作解释,西方读者很难理解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导致屈原精神思想和追求无法被读者理解。

四、结语

至此,本文在有限的篇幅里对杨宪益、戴乃迭的《楚辞》译本进行了简要介绍与评述,该译本既有可取之处也有可改进之处,即译文行文流畅、音韵优美,归化的译法使译文更易被读者接受,但译文没有避免翻译不准确、失去原诗特色、无法传达诗中的文化内涵等错误。原作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其形式(文体、韵律、选词、语气等)是其独特风格,文化内涵是译文要表现的精髓,二者需要完美结合,割裂这种关系会使译文不忠于原文。

《楚辞》的英译者,应当在对原作融会贯通的理解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英诗格律和音韵,再结合英译本的注释,一定可以翻译出理想的译作,赢得更多读者欣赏,使中国文化在西方大放异彩。

Gladys Yang & Yang Xianyi(1953). Li Sao and Other Poems of Ch’u Yua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Lefevere(1992).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M].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Association of America.

何文静(2010).《楚辞》在欧美世界的译介与传播[J].三峡论坛(5)。

李帆(2011).杨宪益与戴乃迭的翻译特点[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4)。

李国文(2006).杨宪益的翻译人生[J].今日中国(7)。

林煌天(1997).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史墨卿(1978).楚辞文化观[M].台北:台北华正书局。

谢天振(2006).翻译文学[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戴乃迭杨宪益楚辞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屈原和楚辞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
秋夜读《楚辞》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发愤抒情,以情译诗——杨宪益、戴乃迭《楚辞选》英译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