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琴
案例1《繁星·春水》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繁星·春水》是七年级上册两部名著导读的第一部,也是中学阶段名著导读的第一部,所以这部名著的导读意义,就不仅仅在这一部著作上,它还关系到学生对其他名著阅读的方法与兴趣等问题,它的先导与示范的作用就显得特别突出。
【学情分析】
漫画、动画、电视、网络游戏等以它的直观、形象、生动紧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对文字的阅读,特别是对名著的阅读就很少。所以名著导读课,重在“导”。导就是指导,就是引导。引导什么,怎样引导是必须回答清楚的问题。我想应该在三方面作指导:一导学生认识;二导阅读方法;三导阅读兴趣。
这个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是老师自己对教材与学情的独特的分析与理解,他充分考虑到这部名著在整个初中教材中的地位,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对学情的具体分析及准确把握,老师提出要导学生认识,导阅读方法,导阅读兴趣,这为下面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重点的确立等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有人也许会说这有什么新意呢?我以为只要思考的结果合乎教学的规律,合乎学生学习的规律,对以往的教学不足之处有所改进,课堂教学有效,那它就是创新。
案例2《皇帝的新装》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
教师甲:上课开始老师边放幻灯片(幻灯片是连环画),边复述故事。
教师乙:老师设计三个问题问学生?
这个故事你们都读过,读过的再学习,你能提出问题吗?
这个故事的作者大家都知道,那你知道他的作品谁最爱看吗?
(学生的回答是孩子。)
你知道在诞辰纪念大会上什么人来的最多吗?
(学生的回答是孩子,老师给出的图片却是大人)
很显然。第一个老师没有对学情进行分析。《皇帝的新装》这个童话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还需要老师来复述吗?学生难道没有老师复述得好吗?上课只考虑自己教,仅仅抓住话语权不给学生是典型的课堂上是以老师为中心。这样上课,学生爱学吗?第二个老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学生开始都觉得这个故事我们太熟悉了,都知道了,还学什么呢?老师抓住这个心理追问,知道的就没有疑问了吗?激发学生思考,同时也暗示学生小时候读过的优秀作品,中学再读,应当比小时候有更深的认识,应当学会提出问题。这是在教学生如何重新读名著,有阅读方法与思想的指导。后两个问题学生开始都回答的是孩子,老师给的答案是还有大人,于是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给孩子写的东西,为什么大人也爱看呢?问题向更深处发展。到这时候,我想没有学生再敢轻易地说,我早已经读过了。这样在上课一开始就先纠正学生轻视的态度,更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所以教学设计能不能创新,对学情的准确分析与把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案例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1.导入:由歌曲《童年》导入。童年是美好的,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走进他的童年,寻找他成长的足迹。
2.解读。①朗读——带上一颗童心,寻找一种乐趣。
提问: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
明确:玩乐中有乐,故事中有乐,实践中有乐。
追问:只是一些草有什么乐趣?
明确:那是个自由的世界,精神的乐园。
②默读——带上一颗慧心,寻找一种知识。
提问:百草园是儿时的乐园,那么在成人鲁迅的眼中,他还仅仅是乐园吗?
明确:还学到了自然知识、保护意识、生活技能。
3.总结。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也是鲁迅在那时未曾认识到的天然的“学园”。
第一步歌曲导入,在优美的歌声中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习理解文本作好情绪情感的铺垫。第二步解读部分。层次非常清晰,语言整齐优美,学生活动方式,活动的目的,甚至学习运用方法都非常明晰。先朗读。自由地大声地读,熟悉文本,筛选文中的信息,这时只要“带上一颗童心”就可以了。然后是默读。这里有老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暗示,有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朗读只是筛选信息,而默读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思考是需要冷静的,需要智慧的,所以老师说“带上一颗慧心”。最后在学生探讨学习之后,老师进行了总结。我们看这样的教学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老师对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特分析、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完全站到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从朗读初步感知到默读深入思考的活动,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如何解读文本。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而教师的教学智慧就突出地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创新上。领会新课程理念,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方案,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学情有准确把握等等,一切的认知与把握都来源于教师的思考。因为思考是智慧之源,思考是创新的途径。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