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商:青少年学生道德自律的考量新维度

2013-03-25 06:33曹雪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自律道德

曹雪峰

一、什么是律商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就越感到敬畏,即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律商是继智商、情商之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且能真正体现人的社会本质属性的东西。所谓律商,是衡量一个人为实现个人利益和生活幸福最大化而自觉遵守社会公意规则的自律水平高低的标尺。律商讲求自律,讲求“个体借助于对自然、生活规律的认识和对道德规范的认同,自己为自己立法,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自觉地约束自己”[1]。因此自律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内省行为,主要依赖人的自觉性。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自律的约束就变得畏手畏脚,什么都不敢做了,律商更多的是一种包容,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一切事物的尊重。由此律商也体现了正义和理性,是趋利避害、趋善避恶,是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的最有效沟通。

专家学者提出“律商”这一概念并不是为了回避诸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与人的道德自律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而是在现实社会中诸多诚信危机、信仰缺失、功利主义盛行的形势下,深刻挖掘人性的本质,以求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将“律商”置于网络时代背景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网络环境下,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网络、冲击着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加强道德自律,提高青少年学生律商,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不仅有利于他们人格品质的完善,而且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崇尚网络道德;不仅有利于实现我国学校教育的德育目标,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新时期青少年学生道德自律面临的新挑战

1.隐性载体的多元化:网络道德自律面临的新环境

一般来讲,显性德育是以教材、教学等为载体,通过对受教育者知识的灌输以及说理教育等方式,以期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积极影响,是带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和强制性的德育因素。而隐性德育是广泛地存在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通过校园环境等物质形态、校园文化活动等精神形态、学校规章制度等制度形态,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无意识的、潜在发生作用的德育因素。二者的有机结合日益得到德育工作者的认可和实践,通过显性课程的学习,受教育者可以获得思想品德的知识,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可以让受教育者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并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然而,随着新时期隐性载体的多样化和发生机制的多元化,网络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使得青少年学生道德自律面临着新的环境挑战,如何将隐性载体与显性载体有机结合,二者相得益彰,日益成为德育工作者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2.教师权威的失语化:青少年学生道德外在约束的弱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知识的生产、存储、传播等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和途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复制以满足自身的需求。随着信息渠道的增多和覆盖面的扩大,使得教师和学生常常同处一个“信息平台”,导致传统德育中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备受人们的争议和批判,教师的感召力和权威性正在逐渐被弱化。

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对青少年学生的渗透使得他们通过一些网络事件、热点话题及自身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道德体验和价值理念常常与教师的谆谆教诲存在不对称性,而且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也使部分德育工作者的道德楷模形象严重受损。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外在约束,使得道德自律流于形式。

3.德育信息获取多样化:青少年学生道德内在约束的弱化

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往往是由外部信息刺激开始的,当外部德育信息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刺激时,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这些德育信息会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新时期的来临。无论知识性德育信息还是教育性德育信息都将会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进入青少年学生的视野。这些德育信息使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变得更复杂,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而且由于信息的铺天盖地使青少年学生无所适从,使他们在选择中出现苦闷与彷徨,部分青少年学生甚至吸收了错误的思想道德信息,形成了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弱化了青少年学生本身存有的道德自律,在网络生活中变得“无拘无束”、“放任自由”,最终被引入了思想道德发展的误区。

4.道德冲突的常态化:青少年学生道德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由于在网络世界里中西方文化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冲突也很激烈,而网络共享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恰恰加速了这一冲突,也导致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以及不健康信息充斥着网络。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一定的政治辨别力,难免会在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传播中迷失方向,影响其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尤其是西方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等在网络上的传播给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评价和价值取舍带来了观念震荡和价值冲突。既有对传统道德的怀疑,也有对西方道德理念的效仿与批判,还有对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需求问题的困惑等等。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冲突有范围扩大化、加速化的趋势,不同国家间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和道德价值观念的相互传播,将会加重青少年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突。要想减弱道德冲突带来的危害,仅仅靠青少年学生道德自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建立及不断完善青少年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三、基于律商培养塑造良好的道德行为

1.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

21世纪已经成为一个信息繁杂的时代,媒介信息的获取、分析、辨别和传播日益成为公民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由于青少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心理发展不健全、社会阅历少、是非辨别能力差、感性认识多于理性等,再加上其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意识,缺乏一定的道德自律,因此在理解某些媒介信息时比较容易出现偏差,以致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

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掌握基本、必要的媒介知识,学会合理获取、利用信息和传播信息,进而学会辨识信息、评价媒体,而且要建立一定的心理防范意识和抵制能力,为提高其道德自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

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自律意识弱于他们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个性的不断张扬。他们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了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还包括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需求。德育工作者要在尊重青少年学生的基础上,遵循他们内在的价值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体现人文关照的温情。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道德失范现象,积极抵制网络的消极和不良影响,提高道德自律,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情感陶冶

道德自律情感是青少年学生拥有良好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要注重情感陶冶,激发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自律情感,最终促进道德自律精神的培育。

心理学认为,情感与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认识才有情感,而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激发推动人的认识向纵深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发展是以外部、被动、自发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主动、自觉的情感体验。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通过自己情感的投入,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促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交流,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教育任务。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加强情感陶冶,以情激情,促进对话理解,在情感交融中实现共鸣,才能使德育内容真正内化并外化为自觉行动,才能为培养道德自律奠定情感基础。

4.青少年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自我改造和自我修养,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自我教育是德育得以实现的关键,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的任务是把缺乏道德经验、依赖性较强的受教育者逐步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接物待人的社会成员,运用自我教育有利于完成这样的任务。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的双边活动,青少年学生只有理解了德育才会主动地去接受它,自我教育便成了德育得以实现的关键,面对新时期价值多元化、信仰危机、诚信危机等现象,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更有利于提高道德自律。

参考文献

[1] 王晓虹.道德自律、道德他律、法律他律:精神文明的三种实现形式.求索,2004(2).

[2] 刘涛,朱高鹏.论当代大学生道德自律品质的培育.榆林学院学报,2008(3).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自律道德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自律成就美好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他律促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