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向红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属于消化道的非上皮性肿瘤,常发生在食管到肛门的消化道内,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诊断与分析[1]。利用CT对其进行诊断,不但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判断、治疗,而且还能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促进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6月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通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50例(男27例,女23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年龄35~73岁;症状:腹部疼痛12例,便血或黑便8例,呕血7例,上腹与下腹出现肿块14例,难进食6例,肛门出现坠胀3例。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再次扫描。
1.2 方法 患者进行腹部及盆腔CT扫描(型号:GE Light speed Ultra),扫描前应每天服用温开水800~1000mL。与此同时,还应将碘海醇(3mL/s)通过肘静脉进行注射,剂量为1.5mL/kg,结束后30s内进行动脉扫描。此外对于回肠,应该在扫描前1min服用2%、剂量800~1000mL的泛影葡胺[2]。
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小肠处17例、胃部14例、直肠与食管部分别为5例和8例、肠系膜6例。全部患者恶性肿瘤27例,良性23例;CT主要表现:肿块直径>5cm 15例、瘤体内伴低密度坏死现象9例,肿瘤边缘出现分叶6例;5例CT值高于40Hu,6例患者的瘤体内出现簇状血管;患者肿块直径<5cm 9例,且肿瘤边界清楚、密度较为均匀。CT检查敏感性较高,定性准确率达54%(27/50)。
3.1 利用GIST诊断的优点 利用CT进行检查,可以很好地观察到肿瘤的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病变情况,且不受肠道气体及脂肪等部位的影响,能够清晰展示腹腔及腹膜后的内部构造,对肿瘤的准确定性起重要作用[3]。
3.2 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为外生长或跨腔内及腔外生长,通常为椭圆形或圆形,还有部分为分叶状。对没有坏死的肿瘤进行扫描时,密度相对均匀。根据肿瘤强化的形式,增强扫描时可以分为3种类型。其中I型12例,肿瘤内无坏死现象,患者的动脉正常,而静脉期的肿瘤表现为强化;II型21例,肿瘤的实性处为结节状强化,且在结节间仍见线状的低密度影、部分片状有坏死现象;III型17例,动脉期肿瘤边缘为环形强化,静脉期强化逐渐扩大为“花环状”,对肿瘤的低密度区进行扫描仍无强化。
3.3 对肿瘤程度的判断 肠间质瘤良性与恶性的鉴别标准:I型肿瘤发生近、远及脏器转移、肿瘤伴有浸润现象;当患者的肠间质瘤直径>4cm时,或胃间质瘤直径>5.5cm,肿瘤发生坏死等情况时,则判定为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径最大可达7~18cm,且密度不均匀、肿瘤出现坏死或囊变现象;患者的良性肿瘤,其胃肠道间的质瘤<5cm,且瘤体密度较均匀、边界也较清楚。
3.4 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对于消化道及其他病变的良性或恶性肿瘤而言,均很难进行准确的鉴别,其通常体现为胃壁的无规则增厚且肝门或胃周等部位的肿大。肿瘤多数出现在回肠末端且为腔内结节状,胃肠道淋巴瘤管壁较柔软,体现为管壁出现弥漫性增厚现象,常出现在胃肠道间质瘤和转移性原发小肠肿瘤及肠系膜的肿瘤部位。此外,神经源性肿瘤常在脊柱旁出现,位于盆腔骶与肾侧的前区,表现为膨胀性的缓慢生长,其形态边缘相对规则、密度也相对均匀、体积也比较大,因此实性密度可做为其特征。在CT检查过程中,均可清楚观察到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变,利于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恢复健康[4-5]。
综上所述,CT可以准确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位置、大小等情况进行清晰体现,值得临床推广。
[1]刘旺,周元芳.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J].四川医学,2010,31(8):1186-1187.
[2]董其龙,胡绍童,皮厚山.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12):622-624.
[3]钱民,李小荣,林伟光,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6,12(1):36-39.
[4]许春苗,张建伟.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09,7(7):103-104.
[5]蒋忠毅.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