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花,张 慧
江文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和作曲家,在我国近代音乐发展的伊始阶段,他作为民族音乐创作的先驱者,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而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论著。其对中国近代音乐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奇怪的是,这么一位著名的人物,其所做的贡献不仅尚未广为人知,就连“江文也”这三个字,也未必是音乐界里家喻户晓的名字。关于江文也,尽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始就有学者做研究,也有文章涉及,但主要以中国台湾与境外研究者居多。而江文也作为作曲家,他为我国留下了诸多珍贵的音乐遗产,作为文化人,也掀起了音乐创作的民族浪潮,让世界人民认识了中国音乐,笔者认为他理应受到人们广泛的爱戴和拥护。
一
江文也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民族音乐创作的先驱者。在我国,民族音乐创作的发起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在当时,尽管有黄自、赵元任、杨荫浏等先贤们为发扬国乐做出过努力,但均主要以理论形式推动。能够以音乐创作的实践活动推动民族音乐发展的作曲家屈指可数。而江文也作为民族音乐创作的发起者之一,不仅率先创作了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而且其所创作的作品数量也相当可观(如其在1934年利用台湾高山族民歌做素材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交响诗《台湾舞曲》)。不仅如此,因其作品被提交给奥林匹克委员会,并在竞赛中获奖,作品内容中包含有表现台湾风格的素材,也算是首次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音乐,他也成了第一位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民族音乐的作曲家。其随后创作的作品《台湾山地同胞歌》也入选了巴黎的万国博览会音乐演出。仅在1938—1939两年间,江文也就创作有大量的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性的音乐作品,如钢琴曲《北京万华集》、歌曲集《啊,美丽的太阳》、《宋词歌曲集》、四部合唱曲、中国民歌合唱曲、艺术歌曲集《唐诗歌曲集》、管弦乐《孔庙大晟乐章》等。在那个音乐的民族化进程尚不发达,民族音乐创作作品极其匮乏的年代里,能够积极地进行创作,并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的作品,不愧被称为民族音乐创作的先驱。
二
江文也是中国音乐史上极为罕见的“高产”作曲家,其作品数量之多,体裁之广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他在自己有限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包括管弦乐21部(含《阿里山的歌声》未完成),钢琴作品(单曲及套曲)22部,歌剧3部(含《人面桃花》未完成),舞剧5部,器乐及室内乐作品13部,合唱14部、独唱套曲24部(合计约数百首)等等,其中不乏大量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虽始于20世纪初期,但创作进程缓慢。从30年代初起,年轻的江文也不仅创作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作品,而且每部作品均饱含浓郁的民族音乐特性。如果说江文也的早期作品还具有日本音乐风格的话,那么其在1936年完成的钢琴套曲《十六首断章小品》及其以后陆续完成的多部钢琴音乐作品则可以说是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民族元素,是能够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佳作。他用生命拥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并投入极大的热诚进行创作,用大量的作品传承和弘扬了民族音乐精神。这份对艺术的狂热和对民族文化的热忱是值得敬畏的。有人称他为“台湾的肖邦”,笔者以为并不为过。暂且放下其他方面不去讨论,单就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数量这一点上来说,恐怕也是无人能及的。他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东方音乐中的奇葩”。不仅如此,他在管弦乐创作方面也有骄人的成绩,其创作的管弦乐作品多次获奖,并多次被交响乐团演奏。
江文也的音乐创作不仅仅局限在器乐领域,在声乐创作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纵观中国近代音乐史,几乎没有哪位作曲家能在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达到过像江文也这般硕果累累。他不仅为许多古诗词谱曲,仅1936—1946年间就创作出了15部声乐独唱歌曲集和11首合唱曲,而且后期又续作了大量的声乐音乐作品。在其创作出的数以百计的艺术歌曲中,旋律与诗词、钢琴伴奏与声乐声部之间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其作品中的钢琴伴奏部分已不仅仅只是为歌曲伴奏,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可谓是点睛之笔。江文也创作的作品虽已有部分遗失,但从其留下的珍贵的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他惊人的创作能力和对艺术永无止境的探究精神。除此以外,江文也还创作了部分基督教音乐。他创造性地将基督教音乐这一西方元素与五声这种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融合在一起,开创了基督教音乐五声音乐民族性的先河。据悉这些作品至今仍传唱于基督信徒中,但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基督教音乐是出自江文也之手,这未尝不是一个遗憾。
三
中国近代音乐历经过一条艰辛漫长的道路才迎来了今天这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成绩是可喜的。然而纵观全局,就会发现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偌大的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富饶的土地、五十六个民族的多元化文明……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能够不间断地传承下来,并且仍在欣欣向荣地发展,这在世界范围来看也不多见。可正是在这样肥沃的土壤里,中国近代音乐的创作步伐却行走得如此艰难,这确实令人深思。以钢琴作品的创作为例,虽然经历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绩,但能够真正称得上优秀的音乐作品,其总量合起来也不过几本钢琴曲集而已。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音乐民族化道路的前景还是不容乐观的。笔者时常思索,希望能够找出形成这一客观现状的原因,直到接触到江文也的作品后才如梦初醒——中国不就是缺少像江文也这样不仅具有优秀的创作能力,而且能脚踏实地地持续创作的作曲家吗?
在当时极为恶劣的社会环境下,江文也能够一直积极地活跃在创作一线,创作出那么多优秀作品,这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大多数人还在辩驳“国乐”与“西乐”孰是孰非时,他率先意识到“应在创作中体现民族特色”;在众人苦苦寻觅“体现民族特色创作手法”时,他已经拥有大量能够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佳作问世。这在中国现代音乐民族化进程尚未完全确立的当时,是极为可贵的。可以说江文也是中国音乐民族化道路的开辟者之一,他用青春和心血踏出了一条民族音乐发展之路。
可是,正是这样一位立足于弘扬中国民族音乐,并对中国近代音乐民族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伟大音乐家几乎被雪藏。在1978年平反以后,当政治方面的不利因素不复存在时,江文也的名字依旧不被广大音乐人士所接纳。笔者认为,这与当下个别人的鉴赏角度有关。有些学者从个人的喜好去评价音乐家,这是很不客观、不科学的。做学问应秉持客观的态度,应从全局角度出发,对事物做出应有的正确评价。应知道,那些个别的持有主观片面性的评论势必会影响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人,而他们正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中坚力量。有人说江文也的音乐“中国味儿”不够。那么试问怎样的音乐才算是具有“中国味儿”的呢?所谓的“中国味儿”,难道仅限于那些由民间音调改编而成、那些因时代需要而产生的爱国音乐吗?笔者认为不全是这样。民族音乐文化应该具有多元性,音乐文化的发展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这是不容置疑的。
优秀的作曲家及其作品在百年之后才被人们熟知的情况在世界音乐史中也绝非罕见,换种说法,凡是优秀的作品都可能经受得住时间的推敲和历史的考验,终有一天会享誉乐坛,得到公众的认可。无独有偶,江文也就是持着“待知己于百年后”的淡然心态进行创作的。他也时常说道:只要我的音乐能留给祖国、人类,就感到很大的安慰。这是多么质朴而又纯真的愿望啊。然而,我们一定要等到百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要意识到江文也的历史地位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尽己所能缩短这无谓的拖延呢?
事实上,江文也的贡献已经证实了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应说其地位原本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一个重申或企图“摆正”纯属多余之举。但客观事实又怎能不为人所思?一位硕果累累的作曲家,为何到了生命临终才被有限认可?为何还有闭关自守者高举“血缘”论,整日愁于划不清“江的归属缘”?莫扎特的贡献在于他为人类创作了大量宝贵的音乐财富,至于莫扎特是否是奥地利人并没有成为其作品广为流传的枷锁。也就是说,人们被感动的应是作曲家的作品,而不是其国籍。然若弃“泥涂”,放下“归属缘”包袱,岂不能让世界人民更早日了解到中国音乐?何况江文也还是中国人。
当然,造成江文也的贡献与地位不平衡是有诸多原因的,包括政治、历史与其自身复杂的身世,但主要的原因还应该是文化模式的影响作用,即人们头脑中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封闭性、单向性和趋同性的认识模式,必然导致认识上的误区与缺陷。比如不断地查纠江文也的复杂身世;过度关注江文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忽视其作品的艺术性等等,这些属于认识领域的问题,均缘于文化模式的影响。事实上,要想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认识,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应坚持一种极大的宽容态度,这种宽容不仅包括政治方面,也包括对不同风格的尊重。一味地强调个人的偏好,只能导致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事物,只能延缓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速度。这种认识事物的文化模式,看起来仿佛只属于个人偏好的问题,似乎只是个小事,实际上,往往是因对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的忽视,影响了事物发展的速度。回首百年的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又何尝不无感慨。因此,无论从推动中国音乐的发展,还是向世界人民展示优秀的作曲家江文也,研究其历史地位与贡献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1]张己任,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M].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