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杰,孙建华,张春雷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中国体育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梁启超、严复、毛泽东等人都曾认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民族体育的强盛等都与孔子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关联。而笔者认为,这与孔子体育思想所反映出的公共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当今关于孔子体育思想的研究较为单一,缺乏对孔子体育思想系统的梳理。本研究通过整理和归纳孔子生前的话语及有关孔子思想的古籍,全面发掘和梳理孔子体育思想的内容和理论,探究其反映出的公共价值观。
孔子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全面发展,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做法就是关于“六艺”教育的实施,这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中的六门教学课程。孔子的“六艺”出现在《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他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的才能,六艺中“礼”属于德育,“书”和“数”属于智育,“射”、“御”和“乐”属于体育,这也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孔子在教育中强调,要具备“文”,同时又要具备“武”,即指“文武兼备”,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外显礼仪标准。孔子本人在六艺方面也相当擅长,《论语·子罕》中对孔子的六艺进行了描述,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孔子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德、智、体全面地发展。另外孔子在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特别强调文、武二字,他所谓完善的理想人格必须具备“仁”、“智”、“勇”的品德。按照孔子心目中完美的人,不仅具有强壮、健康的身躯,还要掌握武技,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才华,文武兼备的同时再经过“礼仁”的洗礼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全面的人。据《论语·阳货》记载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在春秋时期诸侯争执,战火四起,各国诸侯纷纷开始扩充军事储备,人们整日处于战火之中。孔子意识到:“不以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当国家遭受侵略时,应该让民众进行军事体育锻炼来抵抗敌军保护自己。《史记·滑稽列传》中讲到:“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结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于神话、春秋以道义。”虽然孔子在教学中主要教授学生德育、智育方面的内容,但是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到自己教育的总条目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在学生所学的科目中增加了射、御,学生不仅要学习德育和智育而且要学习骑马、射箭等技能。尽管他认同军事体育训练对一个国家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他在提倡人们进行军事体育训练时要遵守仁道。《左传·哀公、十一年》中记载:“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齐军”,根据《左传》中详细记载,冉有和樊迟并肩作战,樊迟站在战车的右侧,冉有站在左侧,按照古人作战的规则,应该有樊迟拿矛冲入齐军,但是冉有觉得樊迟年龄小,用矛不够熟练,所以冉有拿起樊迟的矛冲入齐军。冉有的这种行为属于孔子所教授内容中的“仁”。季康子问冉有:“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史记·孔子世家》)。根据《礼记·射义》的记载发现,孔子在学生进行射御训练时,经常强调:“射者,仁之道也”。孔子在主张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但是认为军事体育训练也是一种求仁的方法,仁对智勇具有统帅作用[1]。
孔子军事体育观主张“尚武崇德”,其蕴育着德育与军事体育并存的价值观,孔子反对战争,但是他在教授的过程中用仁来规范学生的军事行为,在行军打仗时更要有“仁义”之勇。
虽然竞技体育在我国出现较晚,但是在我国古代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竞技体育的雏形,蹴鞠始于商周,普及与春秋战国,到汉代已经是盛行的赛事,而孔子的竞技体育思想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根据史料考证,孔子竞技价值观主要以“礼仪射御”的形式来表达的,一方面提倡体育活动的竞技性;另一方面倡导体育活动的参与性。
竞技性观点,主要出自《礼记·射礼》。春秋时期,每逢春秋两季国家将会举办射箭比赛,在射箭比赛过程中,孔子提出了竞技比赛宗旨:“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和“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从这段话中能够看出当时射箭比赛的竞争性,并总结经验、反复练习获胜的道理。在春秋时期由于“礼崩乐坏”,孔子为了恢复西周先王之道,在竞技体育中倡导举行“礼射”,礼射的形式为:“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礼记·射义》)。即集一乡之人以开宴会,于习礼兼以习射。其集会之期有二:一为:三年一度,即乡学生卒业而出任时举行,时乡大夫为主人,乡之父来为宴客。其中最老而知礼节者为上宾,余为重宾。二为:一年两次,即春秋二季举行,州长以乡射礼来聚集民众在州学习射,射于州序。射箭比赛按照四个步骤进行:首先由“司马”宣布规则,规则要求,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其次是:“示射”;然后:“竞射”;最后为:凡参与者在舞狮队的引导下进行“弓失舞”[2]。这与现代大型运动会的流程基本一致,首先由该地区的最高领导人主持比赛,宣布此次赛会的精神,其次是开幕式也就是古代射箭比赛中的“示射”(一种表演的形式),接下来由各个参赛队伍进行比赛,最后进行闭幕式。《礼记·射义》中记载了西周的射箭比赛,西周时,“天子将祭,必先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得与於祭,不中者不得与於祭,”这里把射箭的成绩作为一种政治待遇,参与者为了获得优厚的待遇,在比赛中尽可能的射的更精准。这与现代竞技比赛几乎相同,以奥运金牌来激发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更高、更快、更强。而孔子崇尚西周的社会制度,所以他认同西周时期的射箭比赛制度。另外孔子也强调参与者在比赛中的体育道德问题:“修身而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安将能以求饮”(《礼记·射义》),孔子在这里是强调射箭比赛中体育道德的问题,所谓“修身”和“贤者”指的是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在比赛中才能射中,中与不中更多是取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这一观点虽然有一些唯心主义,不完全切合实际,但是孔子的这一观点是强调人的体育道德意识。
孔子还提出在体育比赛中参与性与竞技性并重的观点,据《论语·八佾》,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他认为:君子之间是没有争执的,唯一争斗的就是体育比赛,以竞赛来决定胜负,运动员要在比赛中表现出君子的礼貌和谦让,赛后不论胜者还是败者同桌共饮,增进友谊。孔子认为竞技体育的成绩能够凸显君子的英雄本色,但是在比赛过程中,礼仪和道德之间的争夺更能彰显君子本色。
自然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自然和谐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在人的教育过程中要顺应事物客观发展的自然规律[3]。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凸显着自然主义思想。《论语·为政》中记载的孔子著名话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番话强调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政治观及社会观的形成要顺应自然。另外孔子的“天命论”倡导人的命运服从于自然,受命而顺应天命,不能悖逆自然。《论语·阳货》中的“天何言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及《论语·颜渊》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这些话语都彰显着浓烈的自然主义味道。孔子主张运用自然天性来培养人的思想和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人以仁之心来顺应天命达到对自然秩序的遵循和服从,最终塑造和培养理想的人——自然人。
孔子针对当时的教育环境和理念,提出了以“自然教育”为理念的体育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以“劳逸结合”为立足点,从理论学习和体育活动相结合的道路来凸显自然体育思想的特质。《论语·述而》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的“游”和“艺”二字被现代研究者解释为: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等[4]。但是汉代的郑玄将孔子这一教学手段解释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要学习的内容在郊游或体育游戏时进行思维发散和知识拓展,是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一种教育理念。
在学生体育训练方面,孔子也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他对学生讲:“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他要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进行射箭时使用的弓及射的距离都要顺应自身的力量,在使用弓方面要按照年龄阶段来使用相应强度的弓,在射箭比赛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力量来确定要射的远度,以射中靶心为目的,而不要求射穿靶子的极强力量。
孔子在教授学生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德、才、艺、乐、礼、仁等思想品德和礼乐方面的修养,而且传授学生强身健体之道。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古人将其视为“七十古来稀”,这对孔子的健身观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孔子倡导运动养生,其养生观主要对日常的饮食起居规范而生发出来的,休闲观主要由事物的博弈而阐发的。
孔子对日常饮食起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食、寝的规范,他认为人在吃饭时如果大声的说话是很不礼貌的,同时也影响食物的消化,所以主张“食不语”(《论语·乡党》)。为了能够让学生健康的饮食,他对饮食的质量进行了界定:“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并且有对每次饮食量的标准进行了划分:“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和“惟酒无量,不及乱”。另外孔子还提到了睡觉时的行为规范,如“寝不尸”,这句话强调的是人在睡觉时对睡姿的要求,这里“尸”的说法,并不是讨论死人的问题,而是来描述死尸的姿势,“寝不尸”实际上是指人不能直挺挺的躺着睡觉,只有死尸的身体才是直挺挺的躺着,如果睡觉时像死尸那样躺着不利于人体的生理健康。
孔子的养生之道在于他不仅认识到饮食规范与生命的关系,而且认识到只靠饮食规范不能达到健体的目的,还需要通过一些身体的活动使自身强健硕壮。所以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他建议学生每日吃完饭后要做一些休闲娱乐性的健身游戏,这样就能够延缓衰老。孔子还非常赞同到户外运动让大自然来洗礼学生,通过大自然的自然属性使学生达到健身和开阔心胸的效果。为了能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曾晰向孔子提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认为:孔门习行礼乐射御之学,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情性,长人仁义[5]。在孔子的体育活动中,除了射、御以外,还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孟子·尽心章向上》和《孟子·万章章句下》中写到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和“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分别对孔子喜爱的钓鱼、登山和狩猎等体育活动的描述。
纵观孔子的体育思想,他始终把体育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和锻炼人,其体育思想的中心要求体育教育、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等都建立在礼仁的价值观基础上。通过对其体育思想进行理性的评价和概括,可以认清其体育思想所反映出的公共价值观。而孔子这些思想,在现代人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1]王联斌.中华武德通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59-67.
[2]熊晓正.明礼仪知进退的射礼[J].体育文史,1984(3):39-41.
[3]张文.“自然教育”的魅力[N].光明日报,2001-09-06(2).
[4]刘宝楠.论语正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6:307.
[5]钟錂.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学人.丛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