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琳 梁玲 金蝉
内容摘要:日本创意产业的国内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在亚太地区首屈一指。本文从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和创意产业演进的关系入手,研究了其产业结构演进与创意产业产生、发展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日本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虽然产业结构演进迅速,但是创意产业的产生、发展与工业化的演进有同步性,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工业化前期,创意产业还没有单独形成一个产业,仅仅是创意活动;而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形成了以电影业、广告宣传业、报纸业以及体育比赛为主的创意产业雏形;而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电影产业、旅游产业等得到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创意产业门类越来越齐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创意产业 产业结构 工业化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迅速成长,以创新、创意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创意产业成为不少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研究其演进规律对于科学发展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创意产业的国内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产值达到9130亿人民币,占整个世界的9.4%,在亚太地区首屈一指,占到整个亚洲南太平洋地区市场规模的45.4%。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产品制作和输出国,在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六成以上来自日本。到2008年为止,日本动漫产业的产值达到了3518.14亿日元,已经成为日本第二大产业,而广义的动漫产业产值已经占到整个GDP的十几个百分点。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且后进的工业化国家,在战后短短三十多年间成为“世界工厂”,同时创意产业发展也极其迅速,其工业化进程和创意产业演进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概念界定
本文认为创意产业是由创意推动的产业,是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创意产业源自个人或群体的创造力、技能和天赋,是运用创新劳动将创意商品化并形成价值的产业。
我国创意产业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界定。本文所研究的创意产业范围界定涵盖了从设计研究、生产制造和传播销售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全过程,跨越了二、三产业的传统分类,涵盖了文化艺术、广播、新闻出版、电影、电视、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产业。
日本工业化进程与创意产业演进
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一战前的工业化初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工业化发展时期、1945-1973年的工业化完成时期以及1973年以后的后工业化时期。随着这四个阶段产业结构的演进,日本的创意产业也不断发展。
(一)工业化初期日本的产业结构与创意产业演进
1.日本工业化初期的产业结构。从1885年到一战开始为日本工业化初始阶段,以发展棉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大机器生产为主。此时期,日本产业结构遵循工业化的规律呈现稳定变化的趋势,即第一产业在国内产值中的比例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比例不断上升。在整个产业结构变动的同时,工业内部也发生了变化,开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倾斜。从表1可以看到,1877-1920年这段时期,日本工业整体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1878-1900年的增长率为4.93%,1901-1920年进一步发展为5.41%。1878-1900年发展最快的行业是纺织和机械,而到了1901-1920年,则是金属冶炼和机械制造发展最快。日本工业化是在商品经济尚不充分发达的情况下,由政府主导,集整个国家之力,从上而下推动发展起来的。
2.日本工业化初期的创意产业演进。在日本的工业化初期不存在单独的创意产业,甚至连自主的发明创造都很少。但是,日本擅长引进技术并在引进过程中加以吸收消化,形成新的创意,促进本国产业迅速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达到后来者居上。
无论是纺织工业、土木建筑业、造船与兵器制造业,还是电气技术与报纸业,都是大规模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聘请外国技术人才,逐渐使科学技术日本化和人才本土化。例如,军火和武器技术方面,开始时依然是大量引入西欧近代技术,聘请英国、德国的军火制造专家来指导技术改造和培养人才,一直到明治末年日本才从追随外国技术中解脱出来,建立了本国的火药与兵器近代技术体系,培养出了一批本国的军火专家。
(二)工业化发展时期日本的产业结构与创意产业演进
1.日本工业化发展时期的产业结构。借两次世界大战之机,日本通过参加和发动侵略战争,成功发展了本国工业,并将工业体系逐步引向重工业化方向。这时期,日本的产业结构呈现以下特点:轻重工业的全面发展与工业规模整体扩展、产业结构日趋重工业化和垄断资本的形成。
在1915年至1940年短短的25年间,日本工业的发展非常惊人。工业产值由1915年的13.27亿增加到1940年的164.19亿,增加了近151亿,增长了11倍,年均增长47.4%。这使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迅速提升,至1940年,其比例已近50%。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内产值中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农业降低1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降低7.4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占据绝对优先地位。
在所有工业部门中,重工业发展尤为迅猛,金属工业和机器工业分别增加了10.9倍和7.7倍;化学工业的增长也达到4.2倍。同时,轻工业也得到了发展,纺织业和食品工业均增加了2.1倍。可见,在此时期,战争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产业结构整体发生转变之时,工业的内部也有了重要的变化。从表2可以看出,一战后日本轻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在1922年达到颠峰,占比70.8%。之后,轻工业比例逐步下降,到1942年仅占27.3%;而重工业比例节节攀升,从29.2%直线上升到72.7%,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2.日本工业化发展时期的创意产业演进。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日本成功发展了本国的工业,建立了轻重工业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此时期,日本的创意产业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只有电信业在此期间得到了发展和普及,同时电影业从借鉴西方艺术到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艺术。报纸业进入统制时代,但报纸制作设备、技术改进,报道速度提升。
(三)工业化完成时期日本的产业结构和创意产业演进
1.日本工业化完成时期的产业结构。二战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的工业化完成时期,此期间的产业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二战完成初期,产业结构仍然以轻工业-农业为主导。1946年至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重建时期,整个经济恢复到战前那种以轻工业-农业为主导的轻型经济结构,工业生产水平基本恢复到二战前或战时最高水平。
朝鲜战争爆发后,重工业开始迅速恢复。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国内外经济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日本经济因为“军需订单”的增加而出现复兴,并且重工业的恢复速度大大加快了,其中钢铁、电力、水泥、汽车工业超过了二战时或二战前的最高水平。1956-1973年,日本倾斜发展重化工业。1956-1973年,是日本工业化实现时期。日本利用有利的国内外环境,通过实施倾斜发展重化工业与推行产业结构合理化政策,使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劲头,创造了经济奇迹。在第二产业内部,其结构则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进行演变。1960年以后,重化工业对制造业的贡献进一步提高,轻工业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份额则不断下降,由35.85%降为26.91%。这表明,日本重化工业化体系已建立起来。
2.日本工业化完成时期的创意产业演进。在工业化完成时期,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社会安定,动漫业在此时发展壮大,出现了漫画产业分工。旅游业也有了较大发展。电子产业发展迅速,电子产业从1950年开始建立,发展很快,由民用电子机械、产业用电子机械、电子零部件三大部门构成。新闻出版业也大大发展,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也给报业的企业化经营带来很多好处,报纸广告大量增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日本报业史上出现了报纸的广告收入第一次超过报纸本身销售收入的现象。电视业发展迅猛,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已基本上普及了电视,除去极偏僻的山乡外,全国95%以上的家庭都有了电视机,有的家庭基本不只一台,并且大部分都是彩色电视机。广告业达到了历史高峰期。
(四)后工业化阶段日本的产业结构和创意产业演进
1.日本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1971年,日本提出了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由此,日本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表现出服务化和信息化的特征。
日本后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增长迅速,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缓慢下降。产业结构由重化工业化向高科技、服务化、技术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电气机械产业的设备投资同比增长率明显高于制造业整体设备投资的同比增长率,详见图1。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两次通货紧缩的冲击之后,2000年以来,日本经济重新进入了恢复性增长阶段。在全部制造业中,电气机械、运输设备、食品、普通机械等行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都在10%以上,属于制造业中的支柱产业,其中电气机械、运输设备的比重分别达到26.2%、12.5%。化工、金属及其金属制品等材料工业也是日本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比重达到8%左右。其他如造纸、非金属材料、石油制品、精密仪器、纺织等行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如果将增长快于平均水平,比重有所上升的行业看作成长型行业,最具成长性的制造业行业是电气机械、运输设备和普通机械,三个行业增加值比重2006年分别上升了8.2、1.7和0.2个百分点。这些产业都呈现出信息化、服务化或技术化特征,表现出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2.日本后工业化阶段的创意产业演进。在后工业化时代,日本的创意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创意产业涵盖的门类越来越齐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扩大。后工业化时期创意产业中不同行业有不同表现:广告业在战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达到高峰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连续以十位数的水平发展,达到了GDP的1%多,但是自从到了1983年以后增长缓慢,总广告费难以增加。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2009年日本网络广告额首次超过报纸。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关注市场调查业,虽然总体市场规模不大,但是增长速度很快。
在后工业化年代,日本演出业增长并不快,截止到2005年,日本唱片业的销售收入超过4222亿日元,占世界唱片市场销售总额的15%,是世界第二唱片大国。日本的电影产业在1983年达到1863亿日元,但是,随着电视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国民收入的提高,意识发生变化,电影产业出现大幅度回落的现象。日本的电影观众在1958年达到顶峰,后来一直减少,只有顶峰时期的10%不到。
日本素有“动漫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广义的动漫产业实际上已占日本GDP十多个百分点,已经成为超过汽车工业的赚钱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已经以年营业额230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
总体而言,日本创意产业产业增加值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日本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
日本创意产业演进机理揭示
综上,可以看出日本创意产业演进和工业化演进之间的关系:
第一,日本的创意产业演进过程非常迅速。由于日本是后发工业化国家,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从明治维新开始进行工业化革命,而当时的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花费了一百多年时间完成了工业革命,日本可以直接引进这些成熟的技术。所以在日本工业化最早期,日本连带有原创性的重大创意都没有,基本靠直接移植外国技术,然后吸收消化,迅速完成工业革命。后来,经济在二战中受到严重打击,在政府和国际力量的支持下,又开始了迅速恢复过程,经过二、三十年就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产业结构演进的进程速度是最快的,而创意产业的演进速度也是最快的,并且体系也非常健全。
尽管产业结构演进速度很快,但是产业结构演进与创意产业演进不同阶段的一定对应关系仍然存在。日本在工业化初期,创意产业也没有形成单独产业,并且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此时更多的是进行技术引进,以提高其产业生产效率。在日本工业化发展初期,日本属于创意产业中的电信业在此期间得到了发展和普及,同时电影业从借鉴西方艺术到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艺术。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产业结构的演变,人们收入的提高,旅游业、动漫产业、电子产业和新闻出版业在此时都得到极大发展。而到了后工业化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服务化,创意产业中行业越来越完善,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第二,产业政策对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日本政府在各个时期制订的政策,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以及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在其工业革命初期,还是工业化时期,以及后工业化时期,日本政府都注意运用不同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例如,在工业化初期明治政府就提出了“殖产兴业”的方针,推动工业化发展。二战后,在轻工生产恢复后,日本又推行“倾斜生产方式”的政策措施,优先发展煤炭、钢铁和其它基础材料。在后工业化时期,1997年5月,日本政府在《实现经济结构变革及创造的行动计划》中确立了15个新兴成长型产业,大部分产业都呈现出信息化、服务化或技术化特征。
政府也运用产业政策推进创意产业发展。工业化早期,明治政府对报业采取资助、鼓励的方针,对于报纸业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在1957年,日本政府就实施了第一部促进信息产业振兴的法律—《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1970年以后,日本为了大力促进本国信息产业发展,颁布了一系列促进信息产业振兴的政策法规。同时,日本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动漫产业发展。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的演变有力推动和支持了其产业结构的迅速演进,也同时推动了创意产业的演进。
第三,创意产业同样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日本是后发工业化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来发展创意产业,日本的创意产业发展同样体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工业化初期,也不存在单独的创意产业,主要是从欧美发达国家引入各种技术从而形成自己的创意,这是创意产业的早期阶段—创意没有形成产业;而到了工业化发展时期,电信业普及,电影业发展,这是创意产业的早期阶段;而在工业化完成时期,由于国民收入提高,社会安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创意产业,包括动漫业、旅游业等,这是创意产业的中级阶段;到了后工业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进一步增加了对创意产品的需求,同时推动创意产业朝更高级发展,创意产业朝着附加值高、技术性强的方向发展。
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从日本各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创意产业的发展综合起来,可以看出,由于日本是后发工业化国家,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尽管产业结构演进很快,但是不同工业化时期仍然对应着创意产业的不同阶段。我国作为后进的工业化国家,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但是产业结构演进与创意产业演变过程的对应关系仍然存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与各地区经济领域实际发展水平相结合。如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业化程度高,那么可以确立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如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程度适中,那么创意产业应该定位在推动区域信息化和科技水平上。如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工业化程度较低,那么暂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对传统、落后产业的改造层面。而不是各地区盲目跟风,不顾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都将创意产业作为主导发展产业。
日本的创意产业产业政策对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作为创意产业的后起之国,创意产业处于幼小期,在此时期,应该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其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能有效保护创意产业。在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以创意标准为先导,如何对“创意”进行保护是目前的重要问题,应该建立适合的创意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1.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1998. London:Department of Culture,Media and Spor.HMSO 1998
2.Florida,Richard: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New York,Basic Books,2002
3.刘天纯.日本产业革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4.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三联书店,1963
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姜琳(1977-),湖北赤壁人,经济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梁玲(1974-),湖南汨罗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管理。
金蝉(1980-),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方向:高新技术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