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军
内容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发展成就使中国模式受到世界关注。本文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界定中国模式的内涵,指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基础,并总结中国模式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突破性贡献。
关键词:中国模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继承 理论拓展
中国模式发展背景
世界局势于20世纪70年代结束了战争与革命主题而走进和平与发展的新主题。反思旧的世界主题,每个国家都了解到国家的出路和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发展,从而谋求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首要国家战略目标。在发展的角逐中,中国自1979-2011年,3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8%,这一增长速度刷新了日本于1950-1973年创造的23年年均增长9.3%的增长记录。随着这一新增长记录的展开,中国沿海及开放城市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进而致力于老工业基地振兴及中部崛起战略。至2010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外贸规模世界第一。2000年整体进入小康,随后即进入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期。尤其,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世界平均增长率为-1.1%,中国依然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近两年在世界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依然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由此,中国模式受到当今世界的瞩目。
中国模式的内涵
中国模式是近期被海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创造出来的新提法,目前尚未有公认的内涵界定。本文认为,模式是制度和体制的统一,中国模式首先是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其次,中国模式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所走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概括,是相对于拉美模式、欧州模式而言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
(一)坚持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制度采取市场手段实现经济运行。该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能够使市场经济高效率运行的优点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综合平衡长处得到比较完美的结合。这一功能在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和战术应用上得到了鲜明的表现:当世界市场陷入衰落,中国迅速作出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然后以“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措施开拓国内市场,国内巨大的潜在市场迅速被启动,使家电、汽车、摩托车等行业的生产经营进入活跃状态,并通过产业的链式反映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该模式中的宏观决策的果断性、指挥的有效性以及和微观运转灵活性的结合状态是其他模式难于做到的。
(二)实施综合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经验在于采取了以比较优势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有:其一,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方面,中国找到了平衡点,即在坚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其二,务实的中国现代化指导方针,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成绩斐然;其三,不断地总结和汲取自己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其四,确立先易后难的优先顺序,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先沿海、后内地;其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的、协调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这些大胆且谨慎的选择和作为,使中国的发展循序渐进,平稳升级,避免了俄罗斯“休克疗法”所带来的震荡,有效地抵御了世界金融危机的袭击(肖贵清,2008)。
(三)走与时俱进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模式的实质内容,它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道路,是一条与全球发展既相联系而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社会现代化所做出的一系列自主选择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不断总结和概括,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在其指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形成了中国模式。
(四)采用特色鲜明的政治制度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着多党制和议会制不具备的长处,它有利于实现民主和集中两方面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实现民主广度和集中力度的有效结合。
市场经济的实施把社会发展和全体民众的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每个企业和个人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思考、抉择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这种来自切身利益的思考不仅会包含若干真知灼见,而且会凝聚为民心坐标。民心是政权兴衰的基础,中国政治的民主性是中国模式的必然属性。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经历过革命和建设锤炼的成熟政党,它不缺乏面临纷繁复杂局面果断抉择的勇气和智慧,不缺乏科学集中的判断能力和组织能力。所以在此模式中,民主和集中能够得到更好的结合。
当然,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架构,它仍在探索之中,需要在解决新的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础
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多年来不断探索的结果。李大钊在党建立之前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原则和历史任务。此后,党的几代领导一直在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断地努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民主革命为中国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前提,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为中国模式的形成提供了鲜活经验,毛泽东、陈云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为中国模式的形成提供了颇具启发价值的思想材料。在此思想基础上中国发展的紧迫现实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模式基本成型,“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使中国模式走向成熟(王旭,200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伟大智慧的结晶,是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更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模式才能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国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马克思主义,一般性地研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出社会的文明进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指出它由于不能解决社会化生产和私有制的矛盾而向共产主义转化的必然性。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所提供的是一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的国家以它为指导进行改变社会的革命和建设,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予以发展。中国模式所涉及的理论和实践多角度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择其要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难题
对社会主义的探讨如果从空想社会主义算起,先后经历了近500年,起点的标志是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1516年发表《乌托邦》一书。对社会主义探讨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一个是该制度怎么建立,另一个是在该制度下社会如何获得发展。马克思从理论上解决了建立的问题,苏联和中国的实践使建立的途径和模式具体化。
发展的问题是此课题中的难点,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事实上都没有解决。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未解决此问题而最终放弃社会中主义制度。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作出的回答是:这个制度我们坚决不放弃,但是我们必须把它不好的地方改好。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工作。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基本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的世界性难题——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所以中国模式涉及的社会主义理论处在科学社会主义前沿位置上。
(二)更深层次开掘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原有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停留在社会主义特征层面: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入到社会功能层面。该社会制度应该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应该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但它是针对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趋向,不能要求其功能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完全具备,相反,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不会具备消灭剥削的条件,必须利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力量共谋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度需要100年,而后的高级阶段长度难于预测,但可以参考以往的社会形态长度进行大略估计。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2133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延续了370年,且仍在继续发展,如果将其长度估计为500年,作为更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初、高级阶段估计为500年应该属于正常数值。社会主义将在初高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不断趋近其本质。
(三)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
财富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只有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才能为后面的理想社会准备出必需的物质条件。市场经济是当今时代人类文明进步的唯一通道,即世界上没有其他道路可以像市场经济这样具有广泛持久的动员功能。它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中国模式利用它取得了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只有通过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才可以达到财富极大丰富的理想目标。
(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不可能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也不可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而必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它将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如何分阶段、有步骤地建设社会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学说(王霞,20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的开拓性事业,既有的马克思主义不能指导其继续前行,新的形势和实践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并使其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中国将在其指引下继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模式将在此过程中不断趋近成熟。
参考文献:
1.肖贵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基本思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9(31)
2.王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及其历史进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2(48)
3.王霞.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