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星
内容摘要:城市发展和产业演进是一个长期、深入的过程,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相关的探讨。本文从城市功能区出发,探讨其向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并结合相关案例,对未来城市产业区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功能 多核心 产业集群 产业功能区
引言
对于产业的发展,一是时间维度的兴替,一是空间维度的演化。在时间上具有单向不可逆的特点,而在空间上则有着相对可选择性。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即未来我国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中商业、服务业将会呈稳定上升趋势。因而,作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房地产业,其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也将与整个趋势相一致,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入城人员居住问题,另一方面可为不断增长的商业、服务业提供场所与服务。
地产是一个特殊的领域,相比一个项目所具备的高度或庞大程度等物理属性,其对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城市的贡献意义重大。从世界城市和国内大城市来看,无论是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中国香港圆方广场还是广州珠江花城广场,都有其共同点:国际大都市标志性商业综合体(俞培果,2008)。每一个现代化大都市,都有商业街或广场。北京有前门步行街,上海有南京路步行街,四川成都于2011年正式告别以“春熙路”为中心的单中心城市发展格局跨入多中心时代。
理论基础
(一)多核心模式
多核心模式(multiple-nuclei model):城市区域的居住区不是围绕一个中央商务区而是围绕着几个结点组织而成的。
多核心理论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近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各种功能中心,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为城市内部地域结构3个基本理论之一。由麦肯齐(R.D.Mckerzie)于1933年提出,1945年经过哈里斯(C.D.Harris)和厄尔曼(E.L.Ullman)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使城市发挥多种功能,要考虑各种功能的独特要求和特殊区位。如工业区要有环境工程设施;中心商业区要有零售商业设施;有些占地面积大的家具、汽车等销售点为避免在中心商业区支付高地租,需聚集在边缘地区;相关的功能区就近建设(如办公区与工业综合体接近),可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相互妨碍的功能区(如有污染的工业区与高级住宅区)应隔开。
该理论仅涉及到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及地域分化中各种职能的结节作用,对多核心间的职能联系和不同等级的核心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重视不够,故不足以解释城市内部的结构形态。1955年谢夫基(E.Shevky)和贝尔(W.Bell)根据因子生态学原理,使用统计技术进行综合的社会地域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城市地域区计划表明,家庭状况符合同心圆模式,经济状况趋向于扇形模式,民族状况趋向于多核心模式。
(二)城市中心区
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大都经历着“小商业点(以商业为中心)—传统商业中心(商业、办公业混杂)—现代CBD (以商务办公为中心)”这样一个由初级向高级过渡的过程。
1.初级发展阶段—以商业为中心。城市中心区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以商业为中心,兼有仓储业、批发业、服务业、娱乐业等,其往往多项功能高度集中,并且也是城市的功能中心。此阶段城市中心区的发展特点是城市功能较为集中,交通便利,人流、车流量大,昼夜间人口数量变化大,城市地价处于峰值状态,土地利用率极高,并保持有向中心区外围地带急速扩展的趋势。
2.中期演化阶段—商业、办公逐步分化。该方式也就是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这种城市中心发展常出现在地区性的中心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如省会城市或省际区域城市等。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在城市中心区内除传统的商业服务业职能外,还有相当规模的商务办公职能,具有一定的商务中心的作用。但商业、办公等城市功能的过分集中已逐渐显露出其弊端,即功能的集中导致用地紧张、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挤、建筑密集等诸多缺陷,因而办公等商务功能应逐步脱离城市的功能中心,这些城市具有向CBD发展的潜质。
3.现代CBD的发展——商务功能的独立。这种是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以这种方式发展城市中心区的城市主要是指具有国际辐射能力的综合性特大城市。这种国际性城市的中心区规模较大,其显著特点是中心区功能以商务办公、专业化服务等高级职能为主,一般都有发展成熟的CBD。CBD在城市中心区的布局形态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综合式布局,CBD是在原有中心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城市中心区是一个包括CBD和其他中心职能的综合区域,但以CBD职能为主;另一种是分离式布局,当城市的商务功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原有中心的容量达到饱和,限制了中心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在新的地方另建商务中心,形成新的CBD。
(三)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要素特点对于不同的集群而言并不一定完全相同。俞培果归纳、概括了产业集群的 7 个基本要素。一是地理集中:公司由于硬的因素(如外部规模经济),以及软的因素(如社会资本和学习过程),地理靠近的集中在一起。二是专门化:集群集中于一项核心活动,该活动将所有相关者联系在一起。三是多方面活动者:除企业自身外,还需要有政府、学术机构、金融部门以及合作机构等成员的参与。四是既竞争又合作:竞争激励不断创新,合作产生协同效应。五是临界质量:集群内人口的数量、企业家的数量、公司的数量、研发机构的数量、培训机构的数量、机构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强度、研究与开发的强度等多个方面需要达到临界质量。临界质量反映了集群的内部动态和活力。六是集群生命周期:集群不是临时的短期现象,而是一个不断演变与发展的长期过程。七是创新:创新使集群中的公司融入技术、商业和组织变革的过程。创新被公认为是产生集群未来收益的重要因素。
发达国家及我国代表性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分析
从国内外许多城市发展的实践来看,随着城市发展和扩张,传统的单一中心格局已经很难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多中心发展已经成为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集中、住宅及办公环境紧张、交通拥堵状况,改善城市工作、生活条件,促进人口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必然选择。
(一)英美等发达国家城市
从多元化进程来看,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商务花园等,其商务功能多元化、城市发展的多中心化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二)北京和上海
而在我国,50%左右的居住和公建项目聚集在中心城,职住分离现象严重带来的较大交通压力。《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提出了旨在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加快重点新城建设,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的城市多中心战略;在上海,早在浦东新区建设之初,城市多中心发展就已经成为该城市调整城市布局,推动城市功能扩容、升级和嬗变的共识。多中心化成为大城市发展的必然定律。越来越多的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感受到交通拥堵、人口集聚带来的强大压力,打破单中心发展格局,城市多中心化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内一线城市的城市化路径选择。
(三)成都
实际上,作为西部最具辐射能力的城市,成都对全球人士创业投资的吸引力日益增多,其人口规模、吸引招商引资能力在全国特大型城市中都名列前茅。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版图的扩张,以“天府广场——春熙路”为单一城市中心的发展格局受到挑战:随着旧城改造和传统城市功能的外移,在荷花池等传统商圈,城市功能的升级助推新的“城市功能中心”诞生,而交通改善带来的居住外移,也在推动一批新的居住和商业中心逐步出现。
在成都,打破城市单中心格局,以大型城市综合体为推手,呈多点分布的新城市功能中心正在出现。例如,3倍于万达锦华城,2倍于“成都中心”春熙路,聚合居住、商务办公、购物中心三大功能为一体的金牛万达广场总体量达到110万平方米;在三环内最大社区华润二十城(开发完成后可为2万个家庭5 -6万人提供舒适生活空间),32万平方米,涵盖主力百货、顶级影院、餐饮娱乐的华润万象城将在2012年开业。
从成都城市化进程来看,伴随着交通路网、旧城改造、传统商业的腾笼换鸟或升级,城市居住中心外移推动了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多点布局;而反过来,大型综合体由于涵盖了居住、购物街区、娱乐、商务办公等功能,必然成为城市新中心的动力内核,驱动以大型城市综合体为圆点的城市新中心不断崛起。
(四)重庆
随着“城市——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的多中心化发展趋势增加了各个城市对城市功能中心的需求。众所周知,城市功能中心对区域经济具有推动性、对城市中心具有强化作用。重庆作为西部桥头堡,中西部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其作为西部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地位日益巩固,随着城市发展,具备补位功能的城市功能中心MINI-CBD日益显现。
城市功能中心位于城市中心,是对重庆中心城市四大功能价值的完美补充,对项目本身及周边区域具有以下三大力度原则:
“漩涡效应”——聚集力。城市功能中心在工作、居住、交通、休憩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其规模经济作用能引起城市资源的聚集,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吸引,周围区域的生产生活要素向城市功能中心持续集中,促进了其本身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速度也会更快。
“涓滴效应”——辐射力。城市功能中心的高聚集性,使其成为一种高能级经济,具有对周围地区的强大辐射力,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在经济场内,不同经济系统的经济波、经济能量会形成一种经济势能,从而对本经济系统或其他经济产生影响作用。城市功能中心具有城市经济高聚集特征,其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发达的交通、休闲设施,集中的办公、购物中心,巨大的消费市场等,使城市功能中心经济比其他的地区具有更高的经济势能,从而对周围地区产生强烈的经济辐射力。
“乘数效应”——影响力。城市功能中心的发展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其内外经济流(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互作用,加强了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城市功能中心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随之增大。
城市功能中心的最大价值在于资源共生、聚合增值,将城市资源集约起来,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集中实现链接,提升生活工作质量,节约时间和成本,从而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重庆这样全国中心城市,在成为中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后,城市功能中心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核心,它所发挥出的巨大影响力,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城市功能区向产业集群区发展分析
(一)城市功能区
承载一定功能的地域称为功能区。基于地域功能属性,科学识别功能区、特别是合理组织功能区并进行功能建设,就是要在科学的发展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协调好每个功能区自身人文和自然系统内部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一层级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功能区局部同整个区域整体的关系、不同层级区域的同一地域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建设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关系(见图1)。
(二)产业功能区
产业是发展的原动力。例如,为实现产业功能区建设这一新的城市发展目标,成都市于 2010 年 1 月发布《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确定建立 13 个市级战略功能区,并大致明确了产业定位和区域范围。主要包括: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金融总部商务区;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产业功能区;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依照总体规划和已有产业基础,成都市将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发展目标设定为“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
成都市通过建设产业功能区将相关产业聚集发展的方式,在当前全国各地并不鲜见。在研究区域发展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闵委发[2004]13 号),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了《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的框架与重点》,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等,都把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据统计,2004 年,福建全省已形成产业集群 60 个,总产值达 3800 亿元。浙江省有 519 个年产值过亿元的产业集群,总产值达 6000 多亿元。珠三角有 1/4 的镇发展为专业镇,经济总量占广东省 GDP 的一半以上。
产业功能区建设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实施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建设之前,有必要立足于战略定位,对发展策略问题做一次全面而清晰的思考,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表1是2007年我国批发企业分布的相关分析。
(三)相关案例
浙江义乌的发展策略是打造“三中心两高地”,即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国际小商品创造中心、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区域物流高地和区域金融高地。义乌市发展现代商贸业的案例对于建设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多有借鉴意义。一是立足实际,准确定位。义乌市关于“三中心两高地”的定位是实事求是,合乎实际的。围绕小商品做文章,既突出了目标市场的国际化,又强调了物流和金融服务的区域性。在北部新城功能区的发展策略研究中也应当紧密联系成都的城市定位,认清自身优劣势,立足实际,准确定位。二是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义乌的案例证明,现阶段,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实体市场的繁荣,实体市场的持续兴旺也需要电子商务来拓展空间。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作为承接中心城区实体市场的重要区域,在注重实体市场提档升级的同时更要注重电子商务发展,实现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的转变。三是会展、旅游、商贸联动发展。
昆明市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总占地面积 5705 亩,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城中之城”。目前,已建成的一期商城每天人流量已达 15-20 万人次,成为比肩昆明南屏街商圈的又一大城市中心商圈。此外,3000 亩的仓储物流园区、9000 亩的两大小商品加工基地,更是为商城提供了完善的全产业链配套,为新螺蛳湾打造“大商贸、大流通、大平台”的世界级商都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昆明市螺蛳湾在打造现代商贸业聚集区中的一些创新性做法对产业功能区发展定位和建设有诸多启示。一是优化内部交通网络。现代商贸聚集区既需要强大的外部物流支撑,也需要内部的路网优化。在发展策略中要超前考虑这一区域的配套建设。同时其配套基础设施也要考虑到旅游观光和短驳物流的需要。二是产业功能区和城市建设同步推进。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既是一个产业功能区,又是城市副中心。在其发展策略中不能因为突出其产业功能,而荒废了城市功能,使其成为潮汐城。
结论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一线城市房地产行业结构由住宅投资主体向商业地产开发运营转移,二三线城市预先学习吸收其成功模式,按功能区规划并考虑由品牌地产商或政府联合开发出综合性的商业区、服务区等。
从宏观层面来讲,我国城市发展大体遵循了增长极理论的模式。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要经过三阶段,即点、线、面。“点”即根据增长极理论做国家城市快速增长的一极,具有重点推进、资源聚合、快速发展的作用;“线”即根据点轴开发理论做线,其重点在于把几个重要增长极连成一线,成为线性经济带发展模式,促进带状区域的经济发展;“面”即根据网络开发理论,把增长极和经济带联系起来形成面,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未来的发展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规划分区,对核心区、工业、商业、居住、生态区合理区分,突出重点,把握好层次结构,既重点突出又协调发展。第二,做好功能定位,为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拟定出发挥优势资源、特色鲜明、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目标蓝图,加以经营。第三,集群集聚,使产业集群实现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相关上下游产业互补产业有效聚合。第四,流动平衡,通过产业扩散、转移等,优化辐射,达到区域和谐与融合。第五,创新,包括增量创新与存量创新,与城市发展建设相结合,实现动态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合良.我国商贸流通业自主品牌培育发展思路[J].中国流通经济,2011(8)
2.俞培果.集群策动·集群政策与政府行动—经验及启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成都市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招标书[R].成都市商务局,2010-3-12
4.曹有辉,陈雯,吴威等.安徽沿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3)
5.张杰.中央商务区(CBD)战略管理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6.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和现代物流功能区建设工作汇报[R].成都市物流办,2010
7.邓小龙.成都与重庆、西安商贸竞争力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赵永辉.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培育[J].浙江经济,2006(13)
9.薛梅,张卉.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竞争力培育[J].宁夏社会科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