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秋娥 熊忠太 刘 勇 黄崇政 黄 琼 唐 成 张兴席
(永州市中医医院内三科 湖南 永州 425000)
近年来,我国和欧美一些国家脂肪肝的发病率迅速上升,脂肪肝正严重威胁市民的健康,它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中医药在脂肪肝的治疗中优势的发挥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与明辨中医证型密切相关,中医证候分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査和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归纳总结出永州地区脂肪肝的主要的证候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
1.1 临床资料
1.1.1 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分别在
永州地区各县中医院门诊和住院部病例,各县中医院各收集病例50例,共收集病例550例。
1.1.2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组2002年拟定的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2]拟定。
1.1.3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80岁门诊或住院患者;②符合西医脂肪肝临床分型诊断标准;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完成主要观察指标
1.1.4 排除标准:合并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肝脏疾病或消化道恶性肿瘤,未完成主要观察指标。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表的设计:参照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证候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方案研究”中医证候调查表,参照脂肪肝特点制定调查表。
1.2.2 数据管理及统计学方法:采用双人录入数据的方法建立excel数据表。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证候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2.1.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本次研究共收集550份问卷调查表,其中男性312例,女性238例,男女性比例为1.20:1;年龄最小23岁,最大79岁,年龄在23~79岁之间者,以46~55岁居多。病人一般情况详见下表。
2.1.1.1患者性别组成情况,见表1。
表1 550例患者性别组成情况
经卡方检验,χ2=9.956P=0.002(P<0.05),表明患者性别有显著性差异。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与临床实际相符。
2.1.1.2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550例患者年龄分布情况(人)
经卡方检验,χ2=56.807P=0.000(P<0.05),表明患者年龄组成有显著性差异。年龄组成与临床发病率相符。
2.3 脂肪肝常见症状:在550例脂肪肝患者中,收集到的症状有48种,出现频率>25%的主要症状和例数依次是:易疲劳502例(91.2%)、头晕490例(89.1%)、肥胖414例(75.3%)、失眠350例(63.8%)、胃脘胀闷290例(52.9%)、、腹部胀满229例(41.6%)、胁痛211例(38.4%)、腰背酸痛196例(35.7)、心悸170例(31.4%)、健忘168例(30.5%)、口干150例(27.2%)、大便溏142例(25.8%)、口淡138例(25.1%)、嗳气141例(25.6%)。
1.2.2 脂肪肝常见舌象脉象:在550例脂肪肝患者中,常见的舌质有淡红舌204例(37.1%)、淡白舌117例(21.3%)、舌有齿痕112例(21.4%)、舌体胖大108例(19.7%)、舌少津88例(15.8%)、舌色红70例(12.7%)。常见的舌苔有:苔色白277例(50.3%)、苔质薄211例(38.4%)、苔质润142例(25.9%)、苔色黄100例(18.2%)、苔质腻97例(17.7%)、苔少62例(11.3%)、苔质滑59例(10.9%)、苔质燥 47 例(8.6%)。常见脉象有:弦脉252例(45.8%)、细脉208例(37.8%)、沉脉95例(17.3%)、数脉 85例(15.4%)、滑脉63 例(11.4%)、涩脉 46 例(8.4%)。
1.2.3 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提取公因子,经分析我们尝试性地将其聚为3~7类,结果发现聚为6类时最符合临床实际。经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各公因子的主症及载荷分别如下:公因子1:神疲0.87、情志抑郁0.84、脘部胀痛0.81、胃脘胀闷0.78、胁痛胀痛0.73、食欲不振0.71、弦脉0.69、大便稀溏0.65、肠鸣0.63、舌体胖大0.61。公因子2:肥胖0.83、困倦乏力078、肢体困重0.76、舌色淡白0.71、苔质腻0.67、滑脉0.63、口粘腻0.61、失眠0.58、口秽0.59。公因子3:腰腿酸软0.85、胁痛隐痛0.79、脘部隐痛0.77、舌色红0.72、舌少津0.71、失眠0.70、手足心热0.68、细脉0.66、苔少0.65、健忘0.61、大便干结0.59、消瘦0.58。公因子4:舌色暗0.88、舌有瘀斑0.81、胁痛刺痛0.72、面色晦暗0.66、沉脉0.62、手足麻木0.61、口渴少饮0.58、头晕0.57、苔质薄0.55。公因子5:畏寒0.87、困倦乏力0.84、关节冷痛0.78、尿频而清0.75、手足发冷0.70、大便稀溏0.67、口淡0.65、面色晄白0.62、舌色淡白0.61、舌体胖大0.58。公因子6:手足心热0.89、苔质燥0.82、颧红0.78、目赤0.73、潮热0.71、失眠0.70、口苦0.68、胁痛隐痛0.65、数脉0.62、舌少津0.61、双目干涩0.56。
综合每一类的主要公因子组成,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临床经验,课题组充分讨论,将公因子分别命名如下:公因子1:肝郁脾虚;公因子2:痰湿困脾 公因子;3:肝肾阴虚;公因子4:气滞血瘀;公因子5:脾肾阳虚;公因子6:阴虚阳亢[3]。
1.2.4 样本证型分析,见表3,图1。
表3 样本证型分布情况
图1 样本证型分布情况
由上表可知:肝郁脾虚证患者在所有550例脂肪肝患者中比例最大,占115例(20.9%);其次是痰湿困脾证,占96例(17.5%);第三位的是肝肾阴虚证,占88例(16.0%);第四位的是气滞血瘀证,占85例(15.5%);第五位的是脾肾阳虚证,占81例(14.7%);第六位的是阴虚阳亢证,占75例(13.6%)。10例患者因症状不典型,属无法分类病样本。
脂肪肝在我国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出现明显低龄化趋势[4]。该病起病隐袭,绝大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也没有特异性,一般常在体检时发现,常容易漏诊。中医治疗脂肪肝疗效好,副作用少,但有些中药在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潜藏着对肝脏的损伤作用。由于中医理论的复杂性、辨证的灵活性及强调个人的经验性,各项规范难以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临床推广应用更难,而难以得到广泛认可的核心是“证”,所以如何辨析中医的“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5]。
本次研究共收集永州地区550例患者问卷调查表,通过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对永州地区主要脂肪肝中医证型特点进行科学分析归纳,主要采用SPSS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其中男性312例,女性238例,男女性比例为1.20:1。我们尝试性地将其聚为3~7类,结果发现聚为6类时最符合临床实际。六个主要证型按患者人数分别如下:肝郁脾虚、痰湿困脾、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脾肾阳虚、阴虚阳亢。其中肝郁脾虚证患者占比例最大,考虑与社会压力大有关;痰湿困脾证多发可能与永州永州地处丘陵地带,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侯区,又拥有丰富的酒文化有关。但需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验证。
[1]Sandra K.E.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April Supplement,2009,50(3):412-416
[2]中华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s].肝脏,2002,7(4):附页2
[3]魏华凤,柳涛等.脂肪肝中医证候分类研究中多元统计方法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65-66
[4]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02
[5]胡伟,石拓等.武汉地区脂肪肝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1(21)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