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战争方式与社会救助探析

2013-03-22 23:50:59王子龙穆臣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救助战争

王子龙,穆臣

(渤海大学 历史系,辽宁 锦州 121013)

战国时代战争方式与社会救助探析

(渤海大学 历史系,辽宁 锦州 121013)

战国时代战争频仍,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水攻、火攻等战争方式不断发展,由此造成的士兵伤亡数量十分惊人,这一严重后果促使各诸侯国不断完善对军烈属的社会救助。日益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有力地保障了战争的不断进行,并为后世的社会救助提供了借鉴。

战国;水攻;火攻;社会救助

春秋和战国是一个延续发展的整体,但战国社会较之春秋时期在政治经济各个层面均有了很大的不同。具体到战争特点来说,战国与春秋就有着明显的区别。春秋时期所有诸侯国都尊奉周王,战争亦深受礼义的影响,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了人性的光芒。而战国时代的战争则以胜利为终极目的,方式残酷,不计伤亡。强凌弱,众暴寡。《孟子·离娄》描绘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伴随着统一趋势的出现,战国时代在战争规模、战争方式、战争理论和战争抚恤救助等方面比春秋时期都有了多方面的变化。在战争方式上,许多辅助作战方式得到运用,如水攻、火攻和动物助战等,在战争抚恤救助方面出现许多新的措施。本文以战国时期的水攻、火攻为中心,讨论战争与社会抚恤之间的关联,以期有裨于战国时期军事史、社会史的研究。

战国时代的战争方式,除发展了传统的大规模兵团作战外,许多辅助性作战方式得到广泛运用,利用水、火、动物等辅助作战,水攻、火攻等成为当时战争的一大特点。

前455年(或前454),智伯攻赵氏,“攻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史记·赵世家》)

前279年,秦将白起引夷水灌楚国鄢城。“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去城百里许,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水经·沔水注》)。

从史料记载看,春秋时期开始在战争中运用水攻。三家分晋前,晋大夫智伯曾引晋水灌赵氏的晋阳城,面对滔滔大水围困敌军的场面,智伯十分得意地说“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1]以水代兵,可以收到“漂城、灌军、浸营、败将”之效。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堤防的修筑,水攻在各国战争中普遍运用。崔向东先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水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将水攻分为三种形式,即决水或引水灌城;利用堤防淹杀敌人和利用河流水体“半渡而击之”。[2]战国时期典型的水攻战例很多,如秦灭魏。《史记·苏秦列传》载秦正告魏曰:“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外黄、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魏国近于黄河的城市都极易遭到水攻。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地势较低,在水冲灌下变为废墟,魏国因遭秦水攻大梁而亡。

“决壅于半济”是决堤淹敌与半渡而击的结合。前257年,秦攻赵、楚联军,“斩首六千,晋(赵)、楚流死河二万人。”此处的“流死河”即死于决堤水攻。楚汉之争时,韩信与龙且夹潍水对峙,即用此法胜敌。《史记·淮阴侯列传》曰:“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战国时期诸国普遍以自然河流为边界,如齐与赵、赵与魏、韩与魏、魏与秦都曾以黄河为界。其他如易水(燕、赵)、薄洛水(赵、中山)、泗水(齐、鲁)等,也都属于界河。这些共有的边境河流地段,便成为相互防御的重要屏障,而国内的大小河流,也常常用于水攻。正如学者所论,“水攻作为一种辅助战争手段,不仅淹毁敌方城池,溺杀敌军,而且大水所过,家园变为废墟,田野荒芜,瘟疫频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削弱敌方的整体实力。正因为水攻的巨大作用,水攻被历代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所重视,各种水攻之法被频繁运用,水攻理论也日益成熟,水攻的战略战术亦不断丰富发展。”[3]火攻的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日趋成熟,《孙子·火攻篇》就系统地归纳了火攻的具体形式。“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敌军运输设施。这十分详细的反映了当时火攻技术的成熟和丰富。孙子还注意到了利用火攻时的天气因素。“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孙子特别强调了火攻时天气因素的重要性。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适合火攻。火攻不但是进攻手段,还能用于防守。《墨子·备城门》曰:“救城者,以火与争,鼓橐,冯植内外,以柴为燔。”墨子详细介绍了用火攻防守城池的方法,诸如鼓动风箱——鼓橐,用柴草做燃烧材料——以柴为燔等。火攻理论的成熟充分说明了火攻作为一种独特的战争方式已经广泛的被交战双方所采用。火攻最为典型的是即墨之战。这是一场成功运用火攻和动物助战取得巨大胜利的经典战例。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在燕攻齐之战中,齐将田单率领齐军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进行坚守防御并反击燕军围攻的重要作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名将乐毅率五国联军破齐70余城,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即墨军民共推临淄市掾田单为将,坚守抗燕。田单接管即墨后,和士卒同甘共苦,“坐则织蒉(草器),立则仗锸(锹)”(《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六年》)坚守待机。终于等到了燕国临阵换将、内部失和的有利时机。田单选择了火攻的方式作战,而且创造性的把火攻和动物助战结合起来,让动物和火势互相借助,互相发威。他集中千余头牛,绘五彩龙纹,束兵刃于其角,尾扎浸油芦苇,夜间点燃牛尾芦苇,牛负痛从预凿城墙的通道冲出,狂奔燕营,5000名精壮勇士随后砍杀,城内军民锣鼓声动,呐喊助威。一时火光冲天,杀声震耳。燕军将士从梦中惊醒,仓皇失措,四散溃逃,死伤无数,齐主将在混乱中被杀。齐军乘胜大举反攻,很快将燕军逐出齐境,收复70余城。随后迎回齐襄王,大获全胜。这一经典战例中,田单在做好充分的战略准备后,以奇袭的方式借助火攻和动物助战,挽救了齐国。充分证明了火攻和动物助攻等战争辅助手段在战争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加之水攻、火攻等方式的运用,其伤亡和残酷性可想而知。这就从另一个方面促使各国重视军人及其家属的救助事宜,以期将士安心听命,稳定军队秩序,为战争争取一个安稳的国内环境,由此带动了社会抚恤救助的发展。天灾人祸的交替出现,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这就需要由国家或者社会予以必要的扶助。一方面是为了保存民力,避免人口的大量死亡或者流离他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维护统治阶级自身的利益。百姓的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朝不保夕,衣食无着,必然铤而走险,严重者甚至揭竿而起,这自然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稳定。社会救助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缓解了百姓的生存危机。民心向背是国家存亡、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社会救助的主旨是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因此,实行社会救助是争取民心的重要手段,是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管仲作为春秋早期的杰出政治家,对此有清晰的认识,“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赈,则天下归我者若流水”,此为“致天下之民”的最好方法。《周礼·地官·司门》中载:“凡财物犯禁者举之,以其财养死政之老与其孤。”“死政之老与其孤”,郑玄注:“死国事者及父母也。孤,其子。”死国事者,即勤劳于王事而殉国的人,当然包括为国捐躯的将士,这笔没收而来的物资专门用来救助死国事者的父母和孩子。《礼记·王制》中所说的“五十养于乡”,即“子孙为国死难,而王养父祖也。五十始衰,故养于学。”这主要是死于国政者的父亲和祖父。《礼记·月令》中规定:孟冬之月,天子要“赏死事,恤孤寡”。郑玄注:“死事”“谓以国事死者”。“孤寡”,“其妻子也。”奖赏为国捐躯的人,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载曰:“齐师将兴,陈子属孤子三日朝。设乘车两马,系五邑焉,召颜琢聚之子晋,曰:‘限之役,而父死焉,以国之多难,未女恤也。今君命女以是邑也,服车而朝,毋废前劳。'”在出师之前专门召见曾为国战死者之子加以赏赐,尤其是对在限之役中战死的颜琢聚之子颜晋加以厚赏,计车一乘,马二匹,城邑五座。并解释说,原先之所以没有及时奖赏,是因为国家多难的缘故。《吴子·励士》中记载魏武侯根据吴起的建议:“有死事之家,岁使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每年要按时派人抚恤、救助阵亡将士的父母。《史记·吴起列传》也记载:“申明法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陈之士,可与持久。”《管子·问篇》所载之“问死事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问死事之寡,其饩廪何如?”亦是针对阵亡将士的家属的。“田宅”,即由国家给予的土地和住宅;“饩廪”,就是国家按时救济的粮食。针对烈士子女没有人抚养的情况,国家还专门设立官吏来负责这些孤儿的生活,并且对抚养孤儿的人,国家也会给予一定的奖励。《管子·入国》中提出的“九惠之教”中的“恤孤”即是讲此内容。“所谓恤孤者,凡国都皆有掌孤,士人死,子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生者,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此之谓恤孤。”[3]即国家在城邑、国都设立掌管孤儿生活的官员,规定在将士死后,其子女没有人抚养,不能独立的生活,就归他们的同乡、亲友收养。收养一个孤儿者,一子免除赋役;收养两个孤儿者,二子免除赋役;收养三个孤儿者,全家免除赋役。掌孤官员必须时加询问,了解他们的饮食、冷暖等情况,并要注重他们的身体发育。国家通过对抚养孤儿家庭的优惠政策使得孤儿得到很好的照顾。一定意义上讲,残酷的战争催生了各项社会救助制度,而日益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又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战争的进行。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救助只是处于萌芽阶段,不具备后世社会救助体系系统高效的特征,但毕竟是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个开创性阶段,由各种社会救助措施所体现出来的仁爱、敬老、慈幼、济困、助残、互助互济、患难相恤的精神,成为中国后代保障制度的思想内核,其所推行的社会救助措施,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的诸多借鉴。

[1]史记.魏世家:卷44[M].北京:中华书局,1959:1855.

[2]崔向东.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水攻[J].北京大学学报,2012(5).

[3]管子·入国[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137.

Analysis on the Ways of War and Social Assistanc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NG Zi-long,MU Yin-chen
(Department of History,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3,China)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wars were frequent,the war-size was expanded unceasingly and the ways of war such as water attack and fre attack developed continuously.As a result,the number of soldier's casualties was soaring high.So,the vassal states had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for the families of martyrs constantly.The progressing social assistance policies guaranteed the going of the wars,and provid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social assistance for later generations.

Warring States Period;Water attack;Fire attack;Social assistance

K313.34

:A

:1008-2395(2013)02-0039-03

2013-02-04

王子龙(1983-),男,渤海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战国秦汉史研究;穆臣(1979-),男,渤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救助战争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44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40
每个人的战争
心声歌刊(2020年2期)2020-06-16 03:37:22
水下救助抢险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中国民政(2019年12期)2020-01-02 09:12:02
被风吹“偏”的战争
学生天地(2019年32期)2019-08-25 08:55:12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救助小猫
他们的战争
水下救助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