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渤,吴长安,2
(1.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吉林 长春130117)
在现代汉语中,“眼看”具有动词和时间副词两种词性,本文所讨论的是时间副词“眼看”。据考查,很多常用词典及工具书,都未收录“眼看”一词,如张斌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以及北大中文系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等。而将其收录其中的教材和词典大多也只是采用“以词释词”的方式,如《现代汉语词典》将其释为“马上”,而《现代汉语八百词》则将其释义为“很快,马上”。
有关“眼看”的词类归属,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在现有文献中,明确将“眼看”归类为时间副词的并不多见。据考察,目前对于“眼看”的专门研究共有2篇。沈敏、范开泰认为,近义时间副词“眼看”与“马上”存在着语义表达功能上的异同[1];雷冬平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眼看”的虚化机制是重新分析[2]。综合学术界的现有成果,我们认为,目前对“眼看”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本文以Halliday等人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拟在语篇中动态地观察“眼看”的语用环境及使用状况。Halliday 和Hasan认为语篇是使用中的语言[3],它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之间的一种语义关系,这种关系普遍存在于所有种类的语篇中,它所关心的是语篇作为一个语义整体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衔接是语言系统中语篇组织成分的一部分,是通过使一个成分的意义解释依赖于另一个成分,把结构上没有关系的成分互相连接起来的一种手段。它和语义系统的其他成分一样,需通过词汇语法系统来体现[4]。衔接是构建篇章连贯性的基础[5]。
通过比对大量语料,我们发现,时间副词“眼看”可用在主语前也可用在主语后,其所引导的小句较少出现在段首,其前往往有其他小句或句子,体现在书面上一般用逗号或者句号隔开。包含“眼看”的小句通常可出现在两种语义结构模式中,分别为转折性语义结构模式与因果性语义结构模式。
在转折性语义结构中,“眼看”所引导的事情往往是按照某一特定轨迹运行,但当事情已经无限地接近于某一结果时,因为某种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运行偏离原有轨道,转而向其他方向运行,最终产生另外一种结果。由此,我们将“眼看”所在语段的基本语义结构模式归纳为:模式Ⅰ:A1+“眼看”B1+(但是)C1+(结果)D1
该模式中,A1为事情的原有运行状态,B1指事件在运行过程中的原定结果,是说话人根据客观事实所作出的主观判断,C1为事情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某种内在或外界的因素,这种因素对整个事件的发展产生了某种作用,从而使事情的发展偏离了原有轨道,最终无法到达说话人主观判断的原定结果。D1为事情发展在偏离原有轨道之后,所产生的最终结果,也就是真实结果。请看例句:
(1)一次,有位顾客来找张晓商谈购车事宜,张晓向他推荐了一款新型豪华车,一切进展顺利(A1)。眼看就要成交(B1),却因交谈中张晓的一句无心调侃(C1),对方突然决定不买了(D1)。
例句(1)中,A1,B1,C1,D1 全部出现,四者之间呈显性的语义关系。有时,四个语义组成部分并不需要全部出现,其真实结果D1常常隐含或省略在句中,其隐含部分可通过上下文推导出来。这种情况,记作简式Ⅰ′:A1+“眼看”B1+(但是)C1。
在表转折的语义结构模式中,“眼看”所引导的小句B1项,一般位于所在语段的中间位置,与前后小句都存在着语义上的联系,具有衔接、连贯上下文的作用,本节将考察“眼看”所引导的B1项与其他三项之间的语义关系,以此加深对“眼看”的语义及语用环境的认识。
1.B1与A1之间的关系
A1项通常指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种运行状态,这种运行状态可以是正在进行中的,也可以是已经完结的,这是“眼看”使用的语境条件。在转折性语义结构模式中,A1 与“眼看”所引导的B1之间的关系一般属于顺接关系,二者之间通常不需要连接词。B1 往往是A1 发展过程中的常规结果。如例(1)中,A1“一切进展顺利”所产生的常规结果一般为B1“成交”。
2.B1与C1之间的关系
B1与C1 为“眼看”所在语段的主要构成要素,两小句之间语义上是矛盾对立的,B1为说话人所判断的事件运行的常规结果,而C1 是这种结果在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某种阻力,这种阻力通常属于意料之外的,有时具有突发性,是使常规结果发生转变并无法实现的原因,二者的组合使“眼看”所在的语段具有转折性,是该语段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例(1)中常规结果“成交”因为“交谈中的一句无心调侃”而发生逆转,最终导致这一结果无法实现。
B1与C1二者之间的这种语义关系体现在句法形式上为C1 常出现显性转折关系标记“却”“但是”“可是”“然而”等具有转折意味的关联副词或连词,他们和“眼看”配合形成“眼看B1,却/但是/可是/然而C1”等格式。如例(1)中,出现了关联副词“却”,关联词的出现显化了B1与C1之间的转折关系。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当“眼看”所引导的小句为不受外界因素所影响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时,B1的发展则不会受到C1的影响。
3.B1与D1之间的关系
在模式Ⅰ中,B1与D1作为一个事件所衍生出的两种结果,即说话人根据客观事实主观判断的结果与事情发展所产生的最终结果。二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或相对的语义关系,例(1)中,B1“成交”与D1“决定不买了”语义上呈相反关系。这里所说的“相反”,是相对而言的,很多时候,二者之间并非绝对的相反,B1 与D1 之间的对立关系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
除转折性语义结构模式外,“眼看”还可出现在因果性语义结果模式中。该模式中,“眼看”所引导的事件是说话人主观判断的结果,通常为后续小句的原因,由此,我们将“眼看”所在语段的语义结构模式归纳为:模式Ⅱ:A2+(因为)“眼看”B2+(所以)C2
A2通常为事件的客观运行状态,B2为说话人根据这种客观事实所作出的主观判断,也是事情运行的常规结果,C2则为说话人针对这种判断所表现出的某种反应或采取的某种行动。
有时,A2,B2,C2三项同时出现,这时三者的语义联系是显性的。例如:
(2)自从“信誉事件”曝光之后,公司的效益越来越差,有时一个月只能接一两单生意(A2),眼看公司已经无力支撑(B2),老板最终决定停业整顿(C2)。
有时,A2不直接与B2+C2产生联系,其意义不言自明,常隐含或省略在上下文中,可记作简式Ⅱ′:(因为)眼看B2+(所以)C2。这时,“眼看”所引导的小句可出现在段首,这种情况常出现在对话语境中,多用于提醒或建议。
1.B2与A2的关系
与模式Ⅰ相比,模式Ⅱ的语义关系相对简单。与A1和B1相同,A2与B2同样为顺接因果关系,B2 通常为A2 顺其自然发展而来的结果,A2是B2这一判断结果产生的条件和前提。如例(2)中,“公司效益越来越差”的结果为“最终无力支撑”。
2.B2与C2的关系
在模式Ⅱ中,B2为C2的原因,而C2是针对B2所采取的行动或作出的某种反应,二者之间为因果关系,是该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一般不可删除或省略。如例(2)中,C2“决定停业整顿”的原因为B2“公司已经无力支撑”。
Firth曾指出,要结合语境来研究意义。离开语境,就不可能有严肃的意义研究[6]。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对“眼看”所在语段的两种语义结构模式及其内部语义关系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本节将在此基础上对其语义特征进行研究,力求在动态的语篇中准确的概括出“眼看”的语义特征。
“眼看”所引导的小句B 为说话人根据客观事实主观判断的常规结果,这种结果由于受到某种阻力的影响而并未实现为最终的真实结果,所以,“眼看”所修饰的对象通常表示未完成状态,常与“就”、“要”、“就要”等表未然状态的副词共现。例如:
(3)在10日的比赛中,23岁的大威廉姆斯面对沙拉波娃打得并不轻松。第一局,俄罗斯美少女一度以5:1领先。眼看再输一局,就要丢掉第一盘,大威加强了发球的威力,这招果然奏效,让刚刚16岁、身材还略显单薄的沙拉波娃着实吃不消。
例(3)中,“眼看再输一局,就要丢掉第一盘”意为事情的进展已经接近于“丢掉第一盘”这一结果,但这一结果还未实现。
“眼看”所修饰的对象,也可与“已”、“已经”等已然标记共现,但所呈现出的仍然是事情的未完成状态,这种情况并不常见。综上所述,“眼看”所修饰的对象通常可以无限地接近于某一结果,但却无法到达这一结果,未完成态为“眼看”的语义条件。
作为短时义时间副词,“眼看”强调时间短。也就是某一事件的发展状况距离说话人主观判断结果之间的时间短,这是“眼看”的另一语义特征。例如:
(4)有一次,是星期天,我清早起来到离家很远的豆腐店去排队,等了个把钟头,眼看快轮到我了,卖豆腐的师傅大声宣布:“今天没有豆腐了,想吃豆腐的明天再来!”
例(4)中,“眼看”强调事情的发展状况“排队”与说话人主观判断的结果“轮到我”之间的时间间隔短。“眼看”作为时间副词,除强调时间上的间隔短外,很多时候,也能强调空间上的间隔短。
综上我们认为,“眼看”的篇章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强制构拟功能、预示提醒功能以及增强语势功能。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眼看”在篇章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尝试对脱离语境状态的“眼看”句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一个陈述句一旦使用“眼看”,势必会自动强制性进入转折性语义模式或因果性语义模式中的其中一种。请看例句:
(5)就要到达终点了。
(5a)辛苦了三天三夜,眼看就要到达终点了,大家加把劲,胜利就在眼前了。
(5b)辛苦了三天三夜,眼看就要到达终点了,却被一场大雪挡住了去路,最后寻路无果,不得不无功而返。
例(5)为脱离语境状态的陈述句,在受到“眼看”修饰后,则会根据实际情况,自动强制性的选择进入这两种模式中的其中一种,如(5a)(5b)。
从篇章的构成看,一个连贯的篇章,句与句在语义上必须具有内在的联系[7]。通过前文对“眼看”语义模式与语义关系的整体考察,我们发现,“眼看”与其前后句之间通常存在着较为明确的“语义—逻辑”关系,正是这种语义关系的存在,决定了“眼看”具有一定的预示提醒功能,也就是说,即使在其后续成分C项缺省的情况下,读者或听话人仍然可以猜度出缺省的后续内容,例如:
(6)……不是我说你,这眼看开学就高三了……
……哎,行了,妈,我知道了,我这就进屋学习去。
例(6)中,“眼看就高三了”预示着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听话人在收到这一信息后,便猜度出后面的信息,所以打断说话人并主动按照说话人的想法行事。
值得注意的是,当“眼看”修饰某些具有瞬时意义的动词时,则该句只能进入模式Ⅰ中,这时,“眼看”所引导的小句往往预示着某种转机的出现,而使这一结果最终无法实现。
除上述所谈的两点之外,“眼看”还具有增强语势的功能。具体表现为,“眼看”的出现通常使人感到时间或空间迫近,增强了事件的紧张程度,强调事情的发展具有紧迫性与急促性。在模式Ⅰ中,原有的发展路线在已经接近原定结果时,瞬间或极短的时间内发生逆转并产生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两种结果语义对立,“眼看”的出现使整个事情的发展更富于戏剧性与偶然性。在模式Ⅱ中,“眼看”的出现往往使人感受到时间或空间的快速逼近,可以起到增强紧张气氛的作用。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眼看”是衔接前后小句或句子的纽带,在实际运用中,不仅具有修饰功能,而且具有篇章衔接功能,是语篇中连接并内聚其前后语义关系的衔接因子,“眼看”的出现可以使其所在的语段在语义上更加紧凑完整。
几乎每个词语,特别是虚词的使用都会涉及语义背景的问题,语义背景就是一种语用环境[8]。时间副词“眼看”是《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丙级项目,大部分留学生对它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与“马上”同义这一层级上,而对其语用环境及使用条件却知之甚少,这导致在学生造句时,常出现一些偏误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Halliday等人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在语篇中动态的观察“眼看”的语用环境。认为“眼看”作为篇章衔接因子,所引导的小句通常出现在表转折和表因果这两种语义结构模式中,并结合“眼看”与其上下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归纳出“眼看”的两点语义特征,分别为(1)所修饰结果为未实现状态;(2)所修饰的结果与事件运行状态之间的距离短。同时指出“眼看”具有强制构拟、预示提醒及增强语势三种篇章功能。
[1]范开泰,沈敏.“眼看”与“马上”的语义表达功能辨析——兼谈对外汉语近义虚词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9):61.
[2]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46.
[3]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London:Edward Amold,1978:130.
[4]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1-9.
[5]Halliday M A K,Hasan R.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antic perspective[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1985:94.
[6]Firth J R.The Technique of Semantics[A].1935,Reprinted in Firth,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C].London-NewYork-Toronto: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7.
[7]张谊生.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J].语言研究,1996(1):128.
[8]马真.表示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兼谈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J].世界汉语教学,20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