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几点思考

2013-03-22 18:39沈朝华赵金元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大理州大理县域

沈朝华,赵金元,李 穹

(1.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大理学院宣传部,云南大理 671003)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滇西腹地,辖1市11县,共130个乡镇,总面积2.95万平方千米,2012年末总人口349.3万。近年来,大理州经济发展增速明显,2008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约371.7亿元,2009年约406.8亿元,2010年约475亿元,2011年约568.5亿元,2012年约672.1亿元(以上数据来自2009年至2013年《大理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当前,大理州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打破主要依靠大理市“单核推动”的局面,重视提升11个县的经济发展能力,形成多股合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围绕着如何增强大理州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力,我们认为需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理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一个地区经济的繁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化的程度。近年来,大理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工业化的推动。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化,使一批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起来。产业结构的变化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由此可见,对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仍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依此逻辑,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指那些从根本上阻碍或制约地方工业化的发动及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增速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1〕。对于大理州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与环境:自然方面的限制性因素

所谓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土地、矿藏、森林、水等。一个地区拥有的资源禀赋会决定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发展模式。资源地区性分布不均、优质资源少在大理州各县很突出。虽然很多县域凭借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起了矿冶产业,但都很难做大,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矿产资源地区性分布不均,中小型矿床多、伴生矿床多,资源的品位较低,开发利用成本较高。而剑川县制作木雕所用的木材也非本地的林木,需从外地购买。很多县域的自然资源禀赋离市场高品质的需求有一定距离。对各县来说,发展经济最为突出的还是土地问题。当前,土地的存量越来越有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还在于能否有效整合土地资源。

从地理环境上来看,山区和半山区占大理全州面积的83.7%,坝区占16.3%〔2〕,大多数县属内陆山区,经济多属内生型,缺乏开放性。受环境限制,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特别是工业上山,解决园区的通水、通电、通路、通讯、排污和土地平整等问题,无形中增加了工业项目的建设成本,而削弱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二)人口、文化传统:人文方面的限制因素

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产业布局。大理州各县域内大量人口从事农业,大多数青壮年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缺乏高技术、懂经济、会管理、懂营销的各类人才是全州各县共同的问题。尽管对劳动者知识技能水平要求相对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各县占很大比重,但企业还是会遭遇用工荒、技工荒。目前,大理州虽然面临着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但是由于缺乏人才支撑,在短期内,实现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还较为困难。

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可能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能会起阻碍作用。在大理州各县域,商业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往往都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如鹤庆、祥云、巍山、剑川、永平。其余各县的民间交易活动虽古已有之,但未出现过专门的商帮,产品和商品交换也仅限于部分农产品、手工品和猎物,大多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缺乏与商品交易活动相适应的价值观。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保守、缺乏冒险精神、小农意识等传统观念使很多民族难以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三)政策、体制:社会制度方面的限制性因素

自然资源的利用、生产要素的组合都是在一定的政策、社会制度设计当中来完成的。就政策来说,国家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而制定的部分倾斜性政策,多是原则性的规定,在实践当中缺乏可操作性。很多县级领导干部对优惠政策的形象描述就是:“听见楼板响,不见人下来”。就制度安排而言,行政审批的消极作用不容忽视。很多关乎县域经济发展的项目不但审批环节多,而且要逐级上报审批。受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准入条件的影响,新建项目立项、核准、备案、环评、用地及征占用林地等环节的审批时限长、难度大,对县域发展新兴产业极为不利。而财税管理体制的限制,诚如有的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财税体制改革,“并没有科学而严格地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总体上是财权向上倾斜,事权向下推卸”〔3〕。这一体制也导致大理州县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相称。此外,大理州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仍是地方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基本渠道,州内各大中小型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银行信贷,融资结构单一。再加上银行贷款权限的高度集中,县一级支行将风险防范作为资产管理的重点,企业财务缺乏透明度等诸多因素,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大理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的SWOT分析

大理州推进“桥头堡”建设研究课题组曾对大理州的总体概况做过较为详尽的SWOT分析,这一研究成果为我们探究大理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和观点。

(一)优势(S)

1.生态资源优势

由于大理州的地势起伏大,多数山区气候呈立体变化,根据海拔的高低,全州境内可以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湿带、中温带、寒湿带等6个气候带”〔4〕。立体气候特征造就了大理州生态资源优势。境内年平均降水量较多的云龙、永平、漾濞、剑川等县在确保不会破坏地质坏境及生态人文坏境的情况下,可利用资源优势开发水电项目。而日照时间长的洱源、弥渡、宾川等县可发展以太阳能、风电为主的新型能源产业,亦可依靠地热资源,开发康体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而独特气候也为高原生态农业、乳业、无公害果蔬等绿色产业及生物资源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大理州的食用菌有70余种。中草药植物药材1540种〔5〕,为野生菌的加工、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旅游文化资源优势

宗教与民族文化铸就了大理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很多县域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是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的一大亮点。祥云县的水目山,塔林、碑刻等宗教文物古迹遗存丰富;宾川县的鸡足山是著名佛教圣地,是“大理宗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6〕不可或缺的资源;弥渡县素有“花灯之乡”“民歌之乡”的美誉;南涧县的彝族文化;巍山县的明清古建筑和古民居;永平县保存完好的博南古道;云龙县的村邑文化,桥梁文化,驿道文化,建筑文化;剑川县除了“青铜文化”和“稻耕文化”外,还有造诣深厚的白族民间艺术,如石宝山歌会、本主会、梨花会、栽秧会、白曲、本子曲、剑川古乐、石宝山石窟、木雕等文化遗存。有研究者注意到各县独特的文化景观,提出大理应“发展县域民族特色文化产业”〔7〕。

3.未来的区位优势明显

大理州的区位优势在于北可进川、藏并通往尼泊尔,南通老挝、泰国,西出印度、缅甸等国。在云南省建设的四条对外开放经济走廊中,其中就有两条经过大理,这意味着《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1+6”城市群在云南省实施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大丽铁路、祥临高速公路、大丽高速公路以及作为泛亚铁路中线、西线的重要连接线的祥临铁路、大瑞铁路的建设会构建起铁路、公路结合、辐射周边的交通网,有助于各县发展外向型经济。如祥云、弥渡未来可依托广大铁路、320国道、214国道和220省道,将祥弥物流园区打造成为滇西中心城市物流枢纽的重要节点和商贸物流中心。

(二)劣势(W)

1.市、县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区位上的差异,大理州市、县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据2008年统计数据,全州地区生产总值3716977万元,大理市占到40.5%,而其余11个县,其中祥云、宾川分别为12.5%、9.9%;洱源、巍山、弥渡、鹤庆为5.5%、5.0%、5.0%、4.9%;而漾濞则为2.1%(数据来源于《2009年大理州经济社会发展课题研究报告汇编》)。如果说经济增长中心,可以“通过增长极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8〕。显然,大理市作为经济增长发挥了极化效应,但并未能发挥扩散效应。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理州的各县因资金匮乏,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建设普遍滞后。2009年,大理州公路通车里程16782.66 km,高速公路225.65 km,一级公路76.74 km,二级公路549.67 km,三级公路1082.55 km,其余为四级和等外公路(数据来源于《大理州推进“桥头堡”建设研究》)。电网建设滞后,电力供应与县域工业需求之间矛盾较为突出。随着云南省“城镇向山地发展、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山地布局”战略的实施,各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缺乏长效机制支持的问题凸显。

(三)机遇(O)

首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打造、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区域合作新格局,将为大理州县域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资源互补、劳务输出、商贸物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供良好的机遇。其次,国际及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如能较好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并有序推进区域内产业的梯度转移,各县将有可能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最后,2013年,中央新一届政府着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方案的实施带来的重大机遇。在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165项行政审批事项中,能源类大部分项目将交由地方政府投资部门核准,这无疑为大理州县域经济的发展克服体制性的限制创造了条件。

(四)挑战(T)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2012 年大理州遵循省委省政府工业要“跨越”发展的理念,出台了《中共大理州委大理州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工业园区跨越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市、县工业发展的目标:即大理创新工业园区到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300亿元。祥云财富工业园区、鹤庆兴鹤工业园区到2016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160亿元以上。洱源邓川、剑川、宾川福源、弥渡、云龙曹涧等工园区到2016年力争销售收入分别实现1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以上。对于各县来说不仅面临的是跨越式发展的压力,而且也将面临巨大的环境保护压力。

2.日趋剧烈的市场竞争

近年来,受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中国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东盟国家转移。这些企业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利用缅甸、老挝等国廉价的劳动力,又把商品返销到中国市场,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这不仅对大理州各县发展外向型经济构成严峻挑战,而且也加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各县只有拥有着比东盟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的人力、能源,才能吸引更多企业来投资。

三、大理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对策

大理州要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发挥各种优势,扬长避短,抓住机遇,增强实力,应对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创新体制和机制,打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依托,以县级政府为管理和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安排各种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行政区域经济,有着很强的政府主导性。因此,创新政府的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创新体制和机制,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行电子政务,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削减政府的收费项目,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等。在打造良好的软环境的同时,抓好硬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协助投资企业解决好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电、排水、治污等问题。

第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当前,我国一些政府部门管理意识强,服务意识差,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及定位。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提出政府要转变职能、转变作风、简政放权,从单纯的管理者变为服务者。这是新形势下对政府角色较为准确的定位。大理州各县要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应明确政府权力的边界,防止政府越位、缺位、错位。可以交给市场、民间或社会的,政府不要干预。严格遵循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务公开的重要原则。其次,坚持以人为本,为企业和辖区内的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构建良好的政务环境、社会治安环境。最后,以诚信为本,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三,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的发展道路。大理州多县在经济上缺乏互补性,生产力布局、招商引资项目、产品有着趋同性。行业的雷同不仅导致产能过剩,而且导致原材料、产品销售过程当中的恶性竞争。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各县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经济。“比较优势是由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所决定的”〔9〕。因地制宜,有的人的理解就是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工则工。这种解读还是较为片面,在市场化的今天,任何行业都已经被整合进商品交换的体系当中,无论适宜做什么,县域特色经济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民为本、实现小康为目的。因此,“因地制宜”应是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个性也有共性,共性不是趋同,而是指各县在发展经济过程当中应遵循经济活动的规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应坚持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把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

第四,坚持把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无商不活、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论各县选择何种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都是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因为,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息息相关。县域工业的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构建起生态工业体系,尽可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各县对招商引资的项目应有所选择,尽量选择和园区片区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作用,延伸产业链。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的科技化、专业化、规模化,关键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烤烟、核桃、乳牛、蚕桑、无公害蔬菜、马铃薯、优质肉牛、生猪、生态茶、水果等是大理州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扶持的项目。而各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也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洱源县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弥渡县打造了一批实力强劲的农副产品加工集群和企业,祥云县逐步形成了野生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野生食用菌加工业实现了由“家庭作坊加工向连接国际化市场的规模化加工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以大理市作为核心经济圈,带动周边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大理是滇西黄金旅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旅游者主要集中在大理市,且停留时间短。如何让游客驻足,以文化提升旅游品位,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服务质量是关键。此外,利用大理州“1+6”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发挥大理市作为核心经济圈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是在对大理州市县工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对大理州政府研究室和县市发改、工信、商务、环保、人力与社会资源保障、国土资源、金融等部门及部分企业界代表给予的大力支持,谨致谢意。

〔1〕张培刚,张建华.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3.

〔2〕李东红.大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3.

〔3〕陈树生.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的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64.

〔4〕薛琳.新编大理风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3.

〔5〕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大理中药资源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1.

〔6〕殷群.大理宗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7):9-12.

〔7〕朱波,杨加方.大理发展县域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框架初构〔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3):31-34.

〔8〕蔡国华.县域经济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11.

〔9〕王传民.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75.

猜你喜欢
大理州大理县域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想念大理
大理州湿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与建议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推动大理州现代奶业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