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清代中叶云南诗坛的景象
——师范《荫椿书屋诗话》评介

2013-03-22 18:39周锦国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诗话师范大理

周锦国

(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再现清代中叶云南诗坛的景象
——师范《荫椿书屋诗话》评介

周锦国

(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诗话是记录诗人创作、生活经历的随笔性文字,历史悠久。清代中叶,在大理白族地区出现了第一部诗话《荫椿书屋诗话》,为弥渡诗人师范所写。该诗话展现了清代中叶云南诗坛,特别是大理诗坛诗歌创作的繁盛景象。通过对该诗话写作时间及版本的介绍,对诗话内容的归纳分析,指出该诗话的价值。

清中叶;诗话;云南;诗歌;创作

师范,字瑞人,号荔扉,又号金华山樵,生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正月二十九日,卒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春夏间,享年61岁。弥渡县人,乾隆甲午(公元1774年)科举人(解元,乡试第二名)。中年时担任剑川州训导,后任安徽省望江县县令。流传至今的诗集共三十六部,诗歌五千余首;散文集六部,散文近三百篇;编辑历史巨著《滇系》一部,共四十册;编纂诗话集一部《荫椿书屋诗话》。为清代云南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散文家、历史学家,《清史稿·文苑传》有传(云南仅五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赵藩对师范给予极高评价:“文献滇南此大宗,弇洲四部斗瑰雄。试登泰岱看东海,百宝光芒浴日红”〔1〕。指出师范在云南文献搜集、整理的巨大成就,其诗歌、散文、历史创作成就可与明代著名诗人、“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的《弇州山人四部稿》斗瑰争雄,如登上泰山看到东海日出般光芒四射。

本文仅探讨师范《荫椿书屋诗话》(以下简称《诗话》),这是白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话,也是云南文坛的一部重要诗话。今人张国庆选编的《云南历代诗文论著辑要》〔2〕将此书列入上编第一部,给予重要地位。本文从诗话写作时间及版本、内容、价值加以探讨。

一、《荫椿书屋诗话》写作时间及版本

从诗话内容看,该部诗话是师范在平时积累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所写诗人极少数为已去世的前辈,绝大多数是作者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最后写成定稿的时间在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年,公元1792年),《诗话》第四十则记载:

太和杨松舟年伯任河西日,过晋宁为予言:“太和令屠雁湖先生,《都门元夜》有句云:‘万里他乡人共醉,一年此夜月初盈。’辇下遂有屠初盈之呼。”予今年元夕,亦有句云:“一年又见初圆月,万里同看不夜天。”未知与屠句何似?恨不起先生一正之〔3〕。

查《金华山樵诗前集卷七·剑湖外史集》,有《元夜独酌感成二律》其二写道:“拨尽寒灰未肯眠,冷官风味竹炉边。一年又见初圆月,万里同看不夜天。火树银花真洒落,香车宝马极翩跹。棋盘街畔人如海,枨触离情十载前”〔4〕。此诗写于壬子年元宵夜。在《诗话》中的“今年”即为壬子年,即乾隆五十七年。从此段诗话可看出,《诗话》整理、写定时间是壬子年,定稿于剑川。当时师范任剑川州训导,政务较为轻松,利用公务之余,将二十多年来自己同诗人们交往中所记录的有关资料完善、总结,写成此书。

《诗话》写本(原本)由师范亲自写定,为册页形式,藏于云南省图书馆,弥足珍贵,为师范手迹。省图书馆还有20世纪初盖有“云南昆明图书馆存”长方形印章的抄本,据写本誊抄而成,抄本封面有“袁嘉谷舒良弼校论”字样,系当时主编“云南丛书”的抄录稿。

二、《荫椿书屋诗话》的基本内容

目前保留下来的诗话共69则(蓝华增认为63则,不确),诗话长短不一,多为一二百字左右的小品文,对当时的诗人进行了简要评价,生动记述了诗人的生活、好诗句、有特点的言行,并加以简要评说。记录最早的是明末清初蒙化(今巍山)人陈佐才,当时师范还未出生,据有关史料写成,最晚的一则诗话是在壬子年剑川任上所写,时间跨度近一百年。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保存了诗人们的一些情况,让后人得以了解那些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普通诗人。《诗话》主要写了69人的有关情况,以及相关人物十多人,记述的诗人有全国各地、云南省内、大理境内的诗人。通过师范的记述,可了解当时清朝诗坛的一些基本情况,也能间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诗话》内容看,更多体现的是师范生活中所接触、了解到的康熙、乾隆年间全国各地有关诗人诗歌创作、生活轶事,间接反映了那一时代诗人们的活动。其中以记录当时云南本土诗人的诗话为多。

师范在编订时,依据的标准可能是按照诗话所记之人对师范的重要性编写。第一则写乾隆皇帝,第二则记述师范父亲师问忠,第三则至第十二则记述诗人的前辈、老师,如昆明人孙髯翁、常州人刘霁轩、昆明人钱沣(钱南园)、云龙人黄桂(字月轩)等,第十三则以后记述诗人同辈、有所交往的诗人以及诗人虽未交往但是有特点、个性的诗人,如弥渡人龚锡瑞、大理人杨履宽、赵所园、当时的甘肃宁夏人屈徴君、德州人卢雅雨、蒙化人陈佐才等。

诗话是随笔式的,要对其作明确分类,很难做到,姑且从如下几个方面介绍讨论,以了解诗话的基本内容。

(一)记录诗人诗歌,并加以简要评说

这是诗话中的主要内容,内容较多,现择要介绍。

《诗话》的第一则是记述乾隆皇帝的,当时乾隆皇帝已写了很多诗歌,编为四集,向全国颁发,师范读到这些诗篇,对诗作有所评价,认为其诗歌数量众多,并摘引乾隆皇帝诗中的《题宋徽宗画》中的两句:“笔端多少江南意,何事终成塞北游?”评价为:“冷语唤醒,而道君之失德,自在言外。”从摘引来看,乾隆的诗歌有一定造诣,而非后人所评说的一无是处。师范的评论也甚为精准。但是所摘引的另一首诗《丰润行宫早发》:“晨蟾背西指,曙马面东迎。坂黍露光重,衢杨风意轻。”则诗意一般,但《诗话》总的评价是:“描写物情,备极精炼,而出之若不经意,天纵之圣,岂徒然欤?”这个评论略显夸张,有“谀帝”之嫌。

孙髯翁是师范的老师,虽未正式拜师学习,但从师范请教其作诗之法的经历,将孙髯翁的诗歌特点记述出来。

孙布衣蠖庵,名髯,字冉翁,陕西三原人。侨寓滇中,徐南冈、孙潜村两先生极为引重,劝其出试,辞不就。生平著作甚富,穿穴汉魏三唐诸大家,自成一子。庚寅秋,谒先生于咒蛟台,问作诗之法,出示《和李远失鹤一律》,有云:“微吟记共花阴浅,起舞还同午夜深。”不即不离,盖有所为而言之也。没后遗稿散佚,大为可惜〔3〕。

在简要评述中对孙髯翁诗歌成就给予较高评价,认为孙髯翁的诗歌在汉魏、三唐诸大家中浸润、吸收,形成风格,自成一家,所写诗句有“不即不离”的风致。是《诗话》中评价较高的诗人。

记录明末清初蒙化诗人陈佐才的诗话也很有特点。

陈翼叔,名佐才,不知何许人,为胜国时桂王由榔将。孙可望入滇,虽以恢复为名,而贼性未悛,挟主请封,肆行杀戮。翼叔心伤之,遂遁去,隐于阳瓜。乱定后,改道士装,手制一石椁,椁成,适谢世。

著有《天叫集》,《宁瘦居》、《是何庵》等草。其《题关帝宫》云:“汉家无寸土,关帝庙长存。试问何功德,杀戮为天尊。曹瞒亦杀戮,至今鬼犹哭。”《乐府》云:“龙死有小龙,凤死有小凤。”《咏茶花》云:“染红一块地,遮黑半边天。”论其诗,可知其遇。至其《送远曲》云:“临欲别时不及问,可过云遮那座山。”又有五言云:“斜月低于树,远山高过天。”一种清妙之致,前后若出两手。俗传不识字而能诗,恐未必尔〔3〕。

这是对曾在南明王朝任过将军的诗人的简要记录和评价,在当时“文字狱”盛行的时代,能有此记录并加以客观评价,难能可贵。其中“论其诗,可知其遇”,指出通过读陈佐才的诗歌,可了解他的生活际遇,师范给予客观评价,突出其作为诗人的特性。评价公允,也可看出师范较高的鉴赏能力。此则诗话有较高价值。

记述弥渡县诗人苏砚北的诗歌,并加以评论。

“朝发青山头,暮歇青山曲。青山不见人,猿声听相续。”南海程溱湟古诗,渔洋删作绝句,程深服之。苏丈砚北《瓶梅》云:“卷帘见青山,梅来青山路。枝上带烟霞,窗虚化云去。”又《月夜》句云:“步屧行月中,人寒影亦湿。”神韵俱不减前人〔3〕。

先引出大家熟悉的名句,然后再将苏砚北的诗句引出,将二者对比,指出其诗句的神韵之特色。从诗句来看,师范的评价是准确的,这两首小诗的有关诗句写得非常有神韵,自有特色。可以看出当时大理人在诗歌创作上的创新性。

“铁面御史”钱沣(字南园)是云南人的骄傲,他在弹劾清朝贪官和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是师范的老师,一生的朋友。师范通过两首诗,评价钱沣诗歌“古体清劲质实,近体高逸沉炼”,并引录具体诗歌评说,《临漳遇雪》:“邢台路转背初阳,日日西行引辔长。一雪齐封韩赵地,万山交送浊清漳。谷阴冰滑驼颠趾,云际风严雁拆行。欲吊古来征战地,题诗先怯鬼雄伤。”认为此诗“雄直”;《随州道》:“枯杨风意苦,废寺水痕明。”“脍芥鱼抛枕,羹菘鳖褪裙。”此诗则是“巉削”,写出各种意象的风貌,有妙处,认为“才人之笔不可端倪如此”。诗歌中体现出宏大悠远的刚强之气,不是一般才子诗人所能写出。给予较高评价,有特点。

诗人好友晋宁人张鹏升(字溟洲),庚戌年(公元1790年)春天两人在京城再度相逢,当读到其诗集《东山游草》,评价为“造语生辣,颇多可采者”。结合所录诗歌如《中秋夜,舟中独酌》云:“岂是今宵月,偏于此处明。长江人万里,短烛夜三更。”《恨未穷飞来石》云:“来是何年月,岩岩坐翠微。兄兮如有翼,吾愿跨之飞。”评价甚为准确,所举诗歌较好体现出这一特点。

师范在对单个诗人进行评价时,有时也作总体性评说,从中可看出师范虽身处滇省,偏居一隅,但有宏大宽阔眼光。“唐代诗人多出秦晋梁宋间,靖康后,风气遂自北而南,予原籍山西都门,所晤乡人,鲜讲韵语者。”对中原地区从宋代“靖康之难”文化的衰落,中心南移进行简要说明,并通过自己到古老的原籍故里寻访得到印证。

《诗话》还记录了当时云南诗人晋宁人唐药洲的名句“秋海棠开微雨后,水芙蓉褪夕阳时”,因此而得诗名,师范将这一诗句同当时云南诗人汪钝翁“白蛱蝶飞芳草外,红蜻蜓立藕花中”加以比较,认为“较此已有雅俗之别,操斛者不可不知”,指出两句诗之间的差异,更倾向于肯定唐药洲的名句,强调诗歌意境的和谐统一。

(二)记录诗人们的生平经历

《诗话》中记述的诗人经历一般是片段性的,但从这些片段性的记录中,恰好体现了诗人的个性、才情,有《世说新语》中品评人物的特点。

写到大理普通读书人的生活、创作情况,如:

王圣峰孝廉居榆城之观音塘,人品和粹,素称制艺能手,门下士多成名者。予以试事赴大理,遇暇即相往还,出《咏史诗》一卷,属予点定。其咏《汉武帝》云:“那知四百年文治,全仗雄才大略人。”《东方生》云:“过主数罪三,割肉自誉四。”《汲黯周亚夫》云:“介胄无拜礼,将军有揖客。君前与臣前,亚夫无乃越。”遣用成事,自出论断,大得运实于虚之法〔3〕。

记述一位普通读书人的事迹,可看出“咏史诗”是当时读书人写得较多的题材,了解到当时大理地区的知识分子,更多倾向于中原文化,咏叹的都是中原地区的历史,较少有地方性历史的咏叹。整部诗话也几乎没有对大理地区古代历史的咏叹记录,虽然当时也有诗人写到这样的诗篇,师范其实也写过这样的诗篇,但是这样的记录是比较少的。另外,文中的“予以试事赴大理”,当是师范在剑川任训导时,曾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年,公元1791年)年初到大理府太和县兼职担任学事(即学正)一职,在《剑湖外史集》的第一首诗《委署太和学事赋柬诸同志》(五古),交代了这一事件,诗中写到:“塌翼复归来,黄(上有‘学’字头)宫充外史。雪峰剑湖间,晨夕供徙倚。今乃得兼职,境与我同喜。”在此诗中也交代了诗集中“外史”之名的得来,乃是担任学官一事。《剑湖外史集》的多首诗歌写了大理地区的风物、诗人探访古迹、拜访朋友的经历等。还写了著名的诗篇七言古诗《月街吟》,细致写出了当时赶三月街的盛况,富有民族特色。

在所谓的“康乾盛世”,“文字狱”也非常严酷,并不是如人们所看到的那些“戏说”类康熙、乾隆的电视剧那样轻松。因写作诗歌而被免官的事经常出现,这则诗话记述的事件,使人们又不得不回到那严酷的现实中来。诗话是这样写的:

温柔敦厚,诗教也。即间涉讽刺,要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方无戾于三百篇之旨。乡先辈张宜轩称,诗于六十年前所作甚多,丁亥选授洛阳令,有句云:“渭水同归河水浊,大梁何处觅清波。”后竟以是罢官〔3〕。

记述师范的乡先辈张宜轩的经历。师范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故先在开头强调诗歌必须“温柔敦厚”的传统观点,在诗歌中即使有一些讽刺之语,也不能对诗人加以定罪,这才符合古圣先贤的遗训。可在乾隆中期,张宜轩因以前写过的一首诗中的诗句而被罢免了洛阳县令。从诗歌内容看,没有违背朝廷的含义,但是最终却因此而罢官,可以想见当时“文字狱”的严苛。师范能将此写出,有一定胆识,体现出师范作为史家独立的人格。

有一则诗话是写一位老先生的,写出了老人的性格,同时也可看出当时大理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状态。

杨芝翁老于诸生,素有三绝之目:字已到香光妙处,画极清韵,诗亦简淡。予尝私议其诗不如画,画不如字,先生殊不谓然。曾题龚解元《揆翁吟》卷有句云:“太行春碧浮诗眼”,七字可敌唐人〔3〕。

这是位普通的读书人,但书、画、诗都到了较高境界,集书法家、画家、诗人于一身,其中书法的境界已到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的水准。可师范却在私下议论,认为他的诗歌不如绘画,绘画又不如书法,而老先生却不赞同,写出了老人的倔强和个性。当师范看到老人题写龚解元(师范同乡前辈龚渤,龚锡瑞之父)诗集《揆翁吟》中的“太行春碧浮诗眼”诗句时,认为“七字可敌唐人”,评价很高。此句诗写得确实好,将景物与诗境联系,且有动感,甚为精妙,师范的评论也非常到位。从中可了解到当时大理地区文化的繁盛,也看出师范虚心的态度。

师范在京城参加辛丑年(公元1781年)会试,在同一考棚中遇到一位英姿磊落、议论风发的诗人,诵读自己所写的近体诗,边诵读边打着节拍,声音琅琅,听来感动,当听到诗人诵读到“落木关河图恨赋,秋风天地入商声”的诗句,为之震动,急忙前往叩问姓名,才知道是凤台人苗令琮。此人在春闱中没有考中进士,后来在“大挑”中补授为宁乡县训导,任训导时“青毡半幅,天每设此,以为诗人歇脚之所”,每天用半幅青毡作为诗人歇脚的地方,写出苗训导对诗人朋友的关爱之情,当时人们对诗歌的执着之情。表现出纯情诗人对诗的忠诚,对诗人的关爱,可爱、可敬、可叹。

德州人卢雅雨先生,是清朝的一代名臣、名士,虽身长不满三尺,但是因为功业、诗文的影响,而得到了人们的极大尊重,在简短记述中,表现了当时人对卢雅雨的敬重之情。

德州卢雅雨先生,长不满三尺,而胸中笔下皆具。兼人才转运两淮,日修禊红桥,以继阮翁之盛。尝手选《山左诗钞》,并刻《感旧集》诸书,宏奖风流,四十年来所罕睹。而吏事精察,每莅辄传循卓声。曾以薄谴配新疆,有句云:“三年便许朝金阙,万里何辞出玉门。”后果赐环。较之纪晓岚先生“相逢不用通名姓,出塞词臣自古无”,便觉积厚几许〔3〕。

卢雅雨曾被充军到新疆,写出的诗句“三年便许朝金阙,万里何辞出玉门”,师范将之与当时的名士纪晓岚加以比较,指出其诗歌中显现的自信超过纪晓岚,评价甚高。师范记录的这二人都是当时名满天下之人,但是有自己的评判,评判到位、精准,是难能可贵的。

(三)记录诗人之间的交往过程

在《诗话》中记录了师范同有关诗人们的交往,在交往中有关于诗歌创作等方面的讨论、交流,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们各自的诗歌趣味、主张。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师范记录了自己的两位“一字师”的故事,具体而真切。

方大梦亭,晋宁人;朱四笏山,石屏人;住京日,往还甚密。予曾作《老将》一律云:“二十从戎勇冠军,燕然山断见雕群。摧坚不肯辞前部,犁穴曾经立异勋。苔卧绿沉枪已涩,血凝金锁甲犹殷。白头甘向关门老,闲对秋风指阵云。”梦亭曰:“‘十二文’中‘殷’字并无此意,若必作此意用,不如移入‘十五删’,则‘山、关、闲、间、还、艰、殷’俱成妙押。”一时手滑,偶致不检,遂易为“苔卧绿沉枪黯黯,血消金锁甲纷纷。”然终当改作以答良友之意也。

又有《本事》一律云:“已成情恨复情痴,恶耗传来信忽疑。愁易填膺仍讳病,药难及膈枉求医。凄凉被履余今日,辛苦刀砧忆往时。我未言归卿便死,免教人世有生离。”笏山曰:“‘不教人世有生离’,似觉更为紧,若‘免教’,是幸其死矣。”二君皆予一字师,志之以示不忘〔3〕。

短文记录了当时三人在京城时互相探讨诗歌创作的情境。两位诗友,晋宁的方梦亭(方学周,字愚谷,号梦亭,方树梅从曾祖父)和石屏人朱笏山(朱奕簪,字笏山,朱雘之父,其《芋栗园遗诗》收入云南丛书)的指点很有见地。方学周从韵律、意义的角度加以指正,朱奕簪从意义方面加以指点,师范欣然接受。从中可看出当时人们对诗歌的热爱,朋友之间的真诚坦率,异常生动。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修改诗句的例子。从中可看出师范的虚心好学,对师友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对其诗歌主张有所保留的诗人,师范又是如何记录的呢?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诗人特有的个性和师范写作诗话的原则。

建水李文五前辈,由知县升任政通司经历,素以诗酒自娱,性豪宕,老弥嗜学注杜,颇费精思。然以五伦分题,甚属穿凿。先生虽极自负,予终不敢阿所好也。丁未夏六月,过先生寓,几上一灯如豆,犹跣足袒臂,作洛生咏不绝。未数日,鼻垂玉箸,趺坐而逝。盖先生笃于至性,宜其如此。

《过荆州》七古有句云:“以贼攻贼侯所耻”,文望山谓:“关公心事,一语写出。觉‘南连孙权北拒曹操’之言,终属机械。”又有《题凤凰台一律》云:“不到青莲不是才,才人心地九天开。澄江静练古推谢,黄鹤白云今让崔。国活汾阳君不见,讽深飞燕我之怀。香亭奏罢清平调,又赋离骚上凤台。”予尝谓先生云:“大著如林,终当以此为第一”〔3〕。

云南建水人李文五是师范的前辈,老年时嗜好注释杜甫诗歌,非常用心,可以说殚精竭虑,但是用当时道德准则方面的“五伦”来对杜甫的诗歌加以分类,实属穿凿附会的探讨,可老人已走火入魔,师范也不赞同他的这一分类法。在丁未年(公元1787年)夏天六月的一个晚上,师范还看到这位老先生在几案上如豆的灯光下,赤足袒臂地作注、分析杜甫诗歌,还不停朗诵,可不久由于重感冒去世了。写出这位老诗人对诗歌的执着、坚定。虽然李文五的诗歌成就不是很高,师范对李文五的诗歌主张也不赞同,但依然细致介绍,体现了师范对诗人的尊重,忠实记录的原则。

师范在家乡弥渡,与同龄人组织了紫薇诗社,其间有多次聚会以及诗歌的唱和。《诗话》中就记述了这样的一次交往过程。

陈颖村倜傥工吟咏,尝自刻印章曰:榆城一武生。辛卯客弥渡,同人邀集紫薇山房,共拟联句,时杨芝翁并砚北、竹林、簪崖俱在座。颖村首唱曰:“酒楼人去日西斜。”余皆搁笔,盖用张君房事也。后竟落拓以死,未及中寿。时令子明九选贡甫冠,即司训宜良,曾有咏雁句云:“云来苏武庙,月落李陵台。”戊申冬亦卒于署,得年二十九。乔、梓俱负材,而俱啬于命,惜哉!〔3〕

写出大理诗人陈颖村的个性,这位自称“榆城一武生”的诗人,在同弥渡诗人杨芝翁、苏砚北、师范、龚锡瑞、蒙化诗人彭翥唱和时的情景,当首先唱出“酒楼人去日西斜”这一诗句时,大家都无法再续写有关诗句,因为这是一个结尾的诗句,同时蕴含着不祥之气息,故而人们无法接续。诗人后来在落拓交困中去世,似乎正应这一诗句的谶语。后其子也在自己所写的诗句中似乎蕴含着这一谶语,过早离开了世界。写出了师范对二位早逝诗人的惋惜之情。

三、《荫椿书屋诗话》的价值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简要评述,可看出《荫椿书屋诗话》一书的价值。

以诗话的形式写出那一时代的人物、有关的一些有个性的事件等,诗话共69则,以69位诗人带出,同时涉及到的诗人还有十来人。在这69人中,云南省内的诗人16人、大理境内诗人26人,其余各地诗人27人。基本体现出当时云南诗坛的景象。这样写,既体现出地方特色,也可看出当时大理地区文化的繁盛,作为云南大理弥渡人,所写的诗话多数与大理有关,写到大理前代和当时的诗人26人,其中多数为师范的朋友,交往较多,写得较为真切。为大理诗人的生活情状留下了一些痕迹。

其价值还体现在史料方面,很多诗人的生平事迹都已在历史长河中淹没无闻,通过《诗话》,对他们的生活有所了解,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人的窗口,有一定历史价值。

在评价诗歌的过程中,可看到当时的诗歌风尚,也能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古人的生活,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追求,中国不愧为诗歌的国度。而我们现在似乎被物欲所遮蔽,忽视了对生命精神的体认。

《诗话》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搜集经典的诗句、有特色的细节,在诗句、细节中将一位位孤立的诗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诗人群体——有个性的诗人群体,这正是他们之所以成为诗人之缘故,他们多数可能是官员,可他们在诗歌中抒发了性灵,而没有成为毫无个性的普通官员。

师范交友广泛,在精细的观察之后,对诗人的面貌加以记录,对他们的诗歌加以摘录,这些所摘引的诗歌都能代表诗人当时某一方面的特点,师范对之加以简要评价,这些评价大多准确而中肯,体现出了诗话的特点。但就整部诗话而言,这样的评论略显少了些。

略显不足的是,《诗话》中没有有关对当地民族风俗、习惯描写的记述。这种局限也正是师范及同时代诗人的局限,他们对地方历史也写作成诗,但不是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点,他们还是以正统儒家思想来指导创作。这种局限也进一步看出中原儒家文化对大理文化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1〕赵藩.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论滇诗六十首·三十六〔M〕∥蓝华增.云南诗歌史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158.

〔2〕张国庆.云南历代诗文论著辑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3-19.

〔3〕师范.荫椿书屋诗话〔M〕.写本.藏云南省图书馆.

〔4〕师范.金华山樵诗前集卷七·剑湖外史集〔M〕.抄本.藏云南省图书馆.

(责任编辑 党红梅)

Representation of the Poetic World of Yunnan in the Middle Qing Dynasty——An Introduction and Review of Shifan'sNotes of Poetry of Yinchun Book House

ZHOU Jinguo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Notes of poetry is a literary style which records the works and life experience of ancient poets and has a long history.The first notes of poetry in Dali area,The Notes of Poetry of Yinchun Book House,written by poet Shifan of Midu,appeared in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This notes of poetry represents the Yunnan poetic arena in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and especially the prosperity of Dalipoetic world.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this book by introducing the writing time and edition and analyzing the contents of this book.

the Middle Qing Dynasty;notes of poetry;Yunnan;poetry;creation

I207.22

A

1672-2345(2013)11-0001-06

10.3969∕j.issn.1672-2345.2013.11.001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8BZW081)

2013-08-09

周锦国,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白族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诗话师范大理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想念大理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