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文 博士
目前国际上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相结合,推动全球制造、贸易等模式的创新;另一种认为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技术相结合,推动世界进入数字化制造时代。
在当前全球贸易中,50%以上是中间品,资本品占16%左右,消费品占18%左右,其他占10%左右。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中间品进口比重超过70%,消费品和资本品合计出口比重接近60%,即主要进口中间产品加工成消费品和资本品出口,这一贸易结构反映了我国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我们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化制造、个性化消费和新材料应用等特点可能对我国出口产生重要影响。
数字化制造可能会带来三个结果,首先,导致生产环节劳动力使用的减少。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贸易的份额不到10%,但在我国出口中份额很高。2011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7790.1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比重41.0%,占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48.4%。其次,导致全球产业链缩短。数字化制造会使目前的生产加工工序大大减少,缩短产业链。我国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出口,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重要方式。201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2万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7.6%;加工贸易出口8354.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2.1%。再次,设计和制造环节相结合,会导致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制造业的投资已经出现下降。2005年,制造业利用外资在外资中的比重达到70.4%,2012年降至43.7%。同时,外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有所降低,从2005年的58.5%降至2012年的49.0%。
近几年,我国已有一批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B2B方式开展对外贸易,也有少量采用 B2C方式,但总体上规模还比较小,仅占我国出口的5%的左右。目前出口主要还是通过出口企业—国外进口商(批发商)—国外零售商的渠道。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推动消费模式个性化。随着电子商务和数字化制造的发展,自动化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消费者购买的将不再是今天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而可能是按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制造的产品。营销模式也将从“批次少、批量大”、批发与零售环节迥异逐步演变为“批量小、批次多”、批发与零售趋同,传统的出口渠道将受到挑战。
现在,我国进口的大宗原材料有很大一部分是为出口服务的。新材料既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又是现代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基础和先导。一方面,随着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对传统原材料的替代效用不断增强,传统原材料进口有可能减少。2011年,我国大宗原材料进口3500亿美元左右,约占我国进口的20%。以碳纤维为例,既有碳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又有纺织纤维的柔软性和可加工性,其广泛运用将大大降低对金属原材料的使用。另一方面,我国新材料进口也存在挑战。发达国家近年来一直把新材料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目前在该领域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并试图以安全原因限制对我国出口或通过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等手段形成新的供应垄断。
总之,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我国现有出口结构和贸易大国地位产生重大影响。加入世贸组织十余年来,我国在国际市场的贸易份额从2001年的4.3%提高到2011年的10.4%,位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地位初步确立。如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化制造、个性化消费和新材料应用等特点变为现实,占总出口40%左右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总出口57%左右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42%左右的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50%左右的外资企业出口、传统出口营销方式和关键原材料进口都将可能受到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正在逐步展开的历史画卷,应对的原则应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无论何时发生,或者是否已正在发生,都将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并在工业领域大规模使用为标志,前后经历了50多年时间。期间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称霸130多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以19世纪70年代电力、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前后延续也近50年。期间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称雄也已110多年。假设第三次工业革命从萌芽,到发展、成熟大致也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国出口传统的竞争优势不会立即消失,仍将存在一段时间;同时我们也可以发挥优势,抓住机遇,抢占先机,主动调整以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
我国目前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人,人力资本雄厚;2010年,我国研发人员数量达到255万人,占全球总量的1/5。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研发经费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2年研发经费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1.9%(主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2.5%);“十二五”时期,这一比重将提高到2.2%,大中型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将提高到1.5%。同时,我国工业体系完备,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此外,我国优质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的企业从2002年的1200家左右增加到目前超过2700家。
尽管我国目前土地、水等资源已经越来越稀缺,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劳动力成本目前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同时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明显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同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产业链齐全,制造业配套能力较强。因此,即使进入到数字制造时代,我国在某些行业和领域仍然具有优势。
尽管第二次工业革命已主宰全球,但今天大多数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仍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工业化进程之中。根据IMF和OECD分类,在我国220多个贸易伙伴中,只有34个国家和地区是发达经济体 (或工业化国家),另有8个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使出现,也仍将只是先在少数国家发生,“平坦的世界”很难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同时出现。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超过27亿,市场规模庞大。在我国出口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同时,这些市场仍将在全球贸易中扮演出口原材料、进口制成品的角色,为我国出口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一国出口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离不开在设计—制造—营销这几个环节的竞争。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挑战,加快培育我国出口竞争新优势,也应围绕这几个环节展开。
前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提示我们,要在工业革命中不掉队,就要紧跟科技发展潮流,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从国家政策角度,一是加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实施,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二是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可将企业研发费用的所得税抵扣优惠比例由目前的税前1.5倍提高到2倍或更高。从外贸行业角度,一是强化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公共设计平台功能,把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快速反应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中来,扩大基地对企业的辐射面,降低企业的设计研发成本。二是发挥重要展会平台的作用,开展国外设计师与出口企业对接,设立中国产品设计大奖,促进OEM向ODM转变,提高我国出口企业整体设计水平。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引入初始阶段,都面临较高的成本。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通过发行公共债券,美国通过政府高额补贴,解决了铁路建设阶段的高额成本问题。今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提升将面临新材料以及数字化生产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创新与引进问题。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减少其高成本的压力。一是借鉴他国的有益做法。例如,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将《制造业促进法案》签署为法律。该法案暂时取消或削减制造业原材料的进口关税,每年将为制造业企业节省约1亿美元的进口关税成本;将研发税收抵扣比例提高25%,并成为永久性政策。2012年,美国白宫和财政部联合发布《总统企业税制改革框架》报告,建议将公司所得税税率从35%降至28%;提出先进制造业公司的实际所得税税率不应高于25%。二是在工业发展方面,通过结构性减税和财政贴息,降低企业负担和融资成本,鼓励企业采购先进设备或技术,提高企业引进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积极性。三是在外贸方面,通过强化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公共检测、公共培训、公共信息等平台服务功能,促进制造业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信息等优势,为提高制造水平提供内在动力。
网络化销售将使供求信息成倍增长,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将对产品更为挑剔。品牌将更加成为消费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甄别、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中国企业加快培育品牌更为紧迫,要充分利用国家层面的有利影响。我国已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神九”飞船也成功发射,在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一些非洲国家甚至认为中国已是发达国家。尽管我们仍要保持冷静头脑,但也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羡慕和赞赏,对我国技术和产品的信任,这对于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十分有利。从行业层面,继续办好广交会品牌展,开展纺织、轻工等行业对外专题宣传,举办美国、欧洲、非洲中国品牌商品展,提升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整体认同感。从企业层面,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推广投入。
一是继续加大传统国际营销网络建设。为应对流通环节减少和个性化消费的趋势,要将出口成交环节前移,加快建设国际营销渠道,直接贴近终端消费者。应进一步鼓励企业利用国际营销网络开拓市场,扩大我国出口发展空间。首先,要扩大宣传推介。支持国际营销网络举办的品牌推广、展示交流等公共服务和广告宣传,组织与境外采购商和国内企业的对接交流活动。其次,要加强信息服务。举办国际营销网络大会,开展经验交流和对接;分行业开展国际营销培训,增强企业利用国际营销网络能力;组织编写国际营销实务指南和重点开拓市场的专题报告,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支持。再次,协调发展政策。协调金融、保险机构开发专门产品,为国际营销网络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其抵御风险能力;通过多双边机制协调解决市场准入、政策限制、劳务签证等难题。
二是推进外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作为新型营销渠道,电子商务优势明显,潜力巨大。2011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26.8万亿美元,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5.88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电子商务总额的3.5%。今后,应引导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努力培育若干个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协调相关部门,消除政策障碍,推动解决退税、结汇、融资、物流配送等制约因素,支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外贸。
目前,我国外贸国际市场布局面临新的调整态势。一方面,我国在发达国家进口市场份额“高位下降”。2012年,我国占美、欧、日进口份额分别为18.7%、16.1%、21.3%,但受我国制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我国占发达国家进口市场份额开始下降。如果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加速,我国占发达国家进口市场份额有可能继续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在新兴市场国家的进口份额潜力巨大。2012年,我国占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进口市场份额 仅 为 17.6%、15.4%、11.1%、14.4%。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为加快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一是通过加强贸易促进、出口信保支持、公共信息服务等手段,破解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存在的风险高、成本大、信息少的问题。二是加大对重点国别市场的贸易促进力度。综合考虑经贸关系、资源合作、市场潜力、战略地位、沿边开放等因素,在拉美、亚洲等地区选择若干区域中心市场,加大展会促进力度,以点带面,促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深度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