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才(研究员) 田 青(副研究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5%,好于2012年的3.3%,但这一增长仍然低于2010—2011年的增长水平。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4.5%,好于2012年的3.2%,但远低于2010年14.5%和2011年6.9%的水平。在全球经济低增长格局下,贸易增长难以有大幅度增长。
根据国际机构预测,欧元区经济2012年将衰退0.5%,2013年还将下降0.2%,有些看法认为会下降0.4%,2014—2016年才能恢复1.3%的微弱增长。2012年11月,欧元区的失业率达到11.8%,失业人数达到创纪录的1880万人,其中年轻人失业率24.4%,西班牙达到56.5%。预计高失业将持续到2014年。欧洲经济持续低迷,不利于全球贸易增长,也不利于我国出口增长。
2010—2011年新兴经济体主要国家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物价高涨、货币贬值的现象,2012年以来则出现了经济速度下滑,出口急剧收缩。印度、俄罗斯、巴西经济增长速度降低。预计俄罗斯、巴西、印度物价仍然处于高水平,货币面临继续贬值的压力,这对我国出口也构成压力。
2001年以来,全球贸易规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出口从6.19万亿美元增加到18.25万亿美元,越往后,增加一个增长点的绝对额越大,保持前期同样的高速度增长也更困难。从结构看,危机以来贸易增长率比较低的国家,未来贸易可能出现高增长,而贸易增长率高的国家,速度规律作用下,其未来增长只能相对稳定或降低,全球贸易增长率超过10%的年代难以再现。
我国出口增长在危机前和危机后,大多数年份保持在15%~30%的增长速度,但从平均数来看,2009—2011年已经下降到10%,2012年下降到7.9%,出口规模达到2万亿美元以上,以后每年增长10%的绝对量就在2000亿美元以上,不容易实现。总体上看,国际出口贸易和国内出口增长速度呈现相对递减或稳定趋势,难以出现加速增长的情况。
过去的几年,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快速上升,2012年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大约10.88%。2013年全球贸易如果以增长4.5%计算,则增加8477亿美元。如果2013年我国贸易增量占全球贸易增量的比重为18%,则我国出口增长7.45%,如果占15%,则增长只有6.21%。在贸易好转的情况下,我国继续提高比重的可能性有限。
表1 2010—2013年出口及增加情况 单位:亿美元
亚洲金融危机是一个分水岭,它对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发展进行了重新分工:新型市场经济体主要发展低端制造业和贸易产品,获取贸易顺差乃至投资顺差,增加外汇储备到储备货币国家投资;主要发达国家发展虚拟经济和高端技术经济、贸易品 (IT产业,低碳技术)。这就是人们分析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
美国和欧洲的金融危机再次成为一次分水岭。一是危机救助从过去的财政、货币政策紧缩走向了财政、货币政策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宽松从危机国家走向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名义汇率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或升值不及物价上涨情况下,这大大提高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价格和贸易成本,其贸易品的竞争力下降。二是危机国家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实体经济地位,发展贸易,尤其是美国提出了到2015年出口翻番计划,全球将进入实体经济和贸易竞争的新阶段。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国际贸易影响深远。危机前后,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甚至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结合,制造业数字化革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技术发展和低碳技术、低碳标准的产品、设备逐步规模化发展,使产业革命正在酝酿新的市场,美国页岩气和欧洲的低碳技术,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碳排放。我们在这方面准备不足,相对落后,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危机已经有5个年头,未来2年左右,其结构调整的作用将逐步凸现,我国出口面临市场结构调整的压力。
危机以来,美国出口竞争力不仅没有下降,还有所提高。美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从2008年的7.98%提高到2011年的8.12%,估计2012年还有所提高。如果把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计算进入,其出口竞争力在恢复和提高之中。
欧洲未来出口潜力巨大。观察2001—2008年的世界出口,亚洲出口占全球比重提高不及欧洲提高快,说明欧洲的竞争力基础雄厚。危机以来,欧洲出口几乎没有增长,2012年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但欧洲未来贸易增长可能更快,更具有竞争力。危机以来亚洲出口增长迅速,主要是价格竞争优势,但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提高,价格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未来的出口增长会下降。
欧洲的出口竞争力从其内部结构看,也不容小视。2001—2011年,德国、捷克、瑞典、瑞士、土耳其、荷兰、波兰、奥地利8国竞争力在欧洲内部保持稳中有升,而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比利时、丹麦9国出口竞争力大幅度下降,2012年继续下降。将来市场恢复时,增长潜力最大的应该是欧洲9国,并带动8国继续增长,这会替代亚洲国家的市场。
欧洲过去的问题在于长期依赖债务,进口超过出口,贸易逆差扩大,购买力大大降低,一旦恢复,如果欧洲不再以进口为主,而学习德国等以出口为主,将会对全球市场产生巨大的压力。
表2 2001—2011年世界各地区出口增长及份额变化情况 单位:%
10年前,欧洲、亚洲、北美在全球出口格局中依次占据重要地位 (参阅表2),但10年来,亚洲地位持续提高,欧洲、北美地位下降。但即使下降,欧洲的地位在全球依然是第一。未来的格局中,亚洲地位可能基本稳定,难以继续提升,比重有可能出现下降。
2013年亚洲的进口形势不乐观。危机以来,全球进口增加额中,亚洲的贡献占73%,北美为9.63%,南美为 6.63%,非洲、中东、独联体国家合计的贡献约为10%。亚洲的进口能力对全球贸易发挥着重要影响。
中国等亚洲12个国家是亚洲进口的主力军,2011年其进口额占亚洲的95.4%,其中中国的进口占29.25%。然而,2012年以来,亚洲国家的进口也持续下降,另外11个国家,除印度尼西亚外,其余10个国家1-9月进口平均增长不超过7%,而且9月以后呈现下跌趋势。由此看来,2013年出口形势并不十分有利。
比较危机以来出口和进口对世界贡献,亚洲国家的进口贡献远超过出口的贡献,中国也不例外,2012年的情况同样如此。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出口中,亚洲的出口贡献趋向下降,而进口趋向扩张,这对其他国家有利,而对亚洲不是好消息。
2006年之前,我国每年出口增加未超过2000亿美元,2006—2008年出口分别增加2068亿美元、2515亿美元、2102亿美元,2009—2011年平均每年增加2312亿美元,但2012年只增加了1500亿美元。连续7年年均增加2000亿美元以上,有其特殊的环境背景。尤其是危机期间,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受到冲击,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但随着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出口动力将衰减。
表3 2001—2012年出口及占欧洲比重 单位:亿美元,%
表4 2001—2012年世界各地区进出口增加及贡献份额变化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12年10月以来日元汇率大幅度贬值,对我国在亚洲地区的出口不利。美国明确表示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不要指望其进口大幅度增长,相反美国将扩大出口。危机以来,欧洲从我国的进口一直在下降。从国际贸易形势和压力来看,我国出口两位数的高增长时代可能基本结束,进入一位数增长时代,甚至是低增长时代 (低于7%)。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准备,坦然接受。
我国已不需要增加外汇储备,但贸易依然有大量顺差,应让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升值的原因一方面是交易价格连续超越开盘价格,但因汇率干预,汇率始终难以升值。应把汇率当日交易收盘价作为第二天的开盘价。二是市场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突出,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商业银行将大量境外资金调回境内使用,外汇贷款规模远超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增加超过外汇存款增加。三是我国经济实力远超过20世纪90年代前期水平,但名义汇率未达到那个阶段的水平。汇率适度升值,有利于抑制出口,增加进口。一方面可改善出口质量,加大企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降低进口成本,刺激进口,有利于抑制国内物价上涨。同时,进口增加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贸易增长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欧洲。目前欧盟进口动力下降,但欧盟之外的国家其贸易增长潜力逐步显现。我国应加大这些地区的贸易市场开发,并继续巩固非洲和大洋洲国家的市场。
自由贸易区是加快贸易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区域自由贸易区,但发展潜力依然巨大。可考虑与一些发达国家建立双边、多边的自由贸易区,提升贸易产品的质量和技术。中日韩、上海合作组织的自由贸易区,可以从双边突破,实行主权货币结算,相互开放主权货币项下的资本账户,使贸易、投资相互促进。至少我国可对境外人民币项下的资本账户全部开放,对双边、多边的主权货币对等、等额开放资本账户项目,如对等、等额开放主权货币的债券、证券、理财、存款、资金拆借市场。这有利于扩大主权货币贸易,规避储备货币贸易的汇率和资产价格风险。
当前,我国是遭遇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高关税处罚最多的国家,不仅在发达国家如此,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应该认识到,我国出口的过度增长必然会影响贸易国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也必然会引起贸易伙伴的不满。建议采取将出口转变为投资的战略,把进口国对某些产品的需求,转化为在其境内的设备投资和生产,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同时,加大境外直接投资和融资投资,在境外吸引当地人才和专家,进行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善于把对境外资源、能源类投资和融资转化为廉价的贸易品进口到国内,以此满足国内需求,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和出口,使双边都获益。把从境外收购兼并获得专利、技术和品牌,转化为利用当地的专利、技术、品牌为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服务,从增长中获得共同利益。
1.利用关税政策,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非鼓励发展行业的进出口调整
经验表明,出口退税对企业出口稳定和刺激意义不大,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始终被国外进口商控制在一定水平,提高出口退税 (2~3个百分点及以上),对方就要求降低价格,而降低退税率,对方会接受提高价格。建议取消大多数行业尤其是产能过剩、非鼓励行业产品出口退税,将出口退税用于鼓励进口和贸易结构调整。同时,对有利于国内结构调整、来自发达国家的设备、技术和产品降低和取消进口关税,促进企业设备、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换代。
2.加强对能源消耗总量控制,逐步实行碳排放总量控制
欧洲从2005年以来逐步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已经把碳总量控制落实到重要行业、企业和设备,并建立了碳排放指标权的拍卖制度,不是对产品和设备进行总量控制,而是设立了能耗和排放技术标准,碳足迹和排放标准可能是未来贸易的技术标准。美国尽管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协议,但其页岩气革命有利于其降低碳排放。我国要把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把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价值,作为提升贸易质量和效益的立足点,加快引进国际新技术、设备,加快制造业的数字化革命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压缩过剩产能,使我国出口产品从中低端、高排放为主,逐步转变为中高端低能耗的绿色产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