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教育的高中地理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以《关爱家园,珍爱生命》为例

2013-03-19 06:06浙江省宁波鄞州区姜山中学315191黄爱萍
地理教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家园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姜山中学(315191)黄爱萍

一、基于生命教育的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开发的有利条件

人的一生由许多生命活动组成,每一次生命活动都发自于生命成长中不同层次的需求。生命教育就是对生命活动的过程加以关怀。这种关怀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导上,还体现在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上。这种关怀能够促使人在“生命活动”中实现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本身的价值。

高中校本选修课程作为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生命教育相结合,教材取之于生活,教育为生命成长服务,教育为生命品质的提升服务。基于生命教育的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开发,符合新课标的“以人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基本理念,立题面广,教材来源丰富且贴近生活,教学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是建设和开发选修课程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我校地理选修课程开发小组秉承学校“给学生以真实的体验,予人生以坚实的基础”的教学理念,先后组织开发了《趣味地理》《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指导》和《关爱家园,珍爱生命》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将教育与生命活动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自然生命的了解,还关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能力。特别是《关爱家园,珍爱生命》选修课程的开设,吸引了很多学生前来报名,这说明了学科专业知识和生命教育相结合的选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基于生命教育的选修课程将成为今后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

二、《关爱家园,珍爱生命》的开发构想

1.《关爱家园,珍爱生命》选修课程的由来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地质活跃期的到来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加剧,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惨重。如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大地震、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雪灾、2009年澳大利亚特大森林火灾、2011年日本大地震海啸核泄漏事件以及2012年中国很多大城市内涝现象等。自然灾害(包括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社会有必要普及防灾减灾教育,增强灾情观念,形成防灾减灾机制。

从地理学科自身特点看,地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各圈层组成,这些圈层是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环境。从新课程改革标准看,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掌握基础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生存能力。从现实生活看,接受过灾害教育的人在灾害面前保护生命的意识更强,更沉着冷静,生存的几率更大。如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大海啸,近30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而一名只有十岁的英国女孩蒂莉用她学到的知识,救了海滩上百余名游客。当时蒂莉和她妈妈在普吉岛的海滩上玩耍。忽然,她注意到“海水开始冒泡,泡沫发出咝咝声,就像在煎锅里一样”。凭借此前所学的地理知识,蒂莉迅速判断出这是海啸即将到来的迹象。蒂莉在第一时间预感到了危险,赶快告诉了妈妈,同时她们第一时间通知了海滩管理员。于是海滩管理人员紧急疏散了海滩上的100多名人员。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基于对世界自然灾害的情形、地理学科特点和新课标要求等各方面考虑,将地理学科研究领域和生命教育相结合,《关爱家园,珍爱生命》地理选修课程课题呼之而出。课题一经公布,学生报名的热情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再一次证明了防灾教育符合学生生命成长所需,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起防灾减灾意识,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由此可见防灾减灾教育是对地理国情教育、环境教育、道德教育的完善和补充。

2.《关爱家园,珍爱生命》选修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地震、泥石流、滑坡、旱涝、寒潮和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由以上灾害引发的火灾、疫情、鼠灾等次生灾害。

本课程的内容有三个侧重点。第一个侧重点是灾害本身,包括自然灾害的概念、时空分布和危害,各种灾害形成的原因等方面。第二个侧重点是人,人既是受灾体,也可能是致灾体,更是治灾体。这块内容包括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如何防灾减灾,如何自救他救,如何进行灾后重建。第三个侧重点是宁波地区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如何防灾减灾。

3.课程开设方式——以“竞赛、视频、活动”为主要开设方式

如果在课堂上仅仅是以讲授形式向学生传授自然灾害等知识,学生会感觉很乏味,可能会对选修课程敬而远之。学生选择这门选修课是基于对该课题的兴趣,教师开设这门课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知识体系得到建立,对今后的防灾抗灾起到指导作用。为此该课程以“竞赛、视频、活动”为主要开设方式,通过创设竞赛课堂激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通过看视频让学生加深对该课题的感官认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通过当新闻主持人、科普宣传员和实践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4.《关爱家园,珍爱生命》选修课程开发思路

(1)课程开发流程

为了真正将防灾与减灾意识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中去,整个课程的开设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其中课前部分的研究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课堂以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竞答为主,课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作业。以下是课程开发流程图:

(2)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部分

选修课由于没有现成教材可借鉴,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工作,包括教材的编写,教案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同时要收集相关自然灾害的案例、图像、视频。视频和图像可以作为知识点评和归纳的生动资料,以增加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由于课堂开展的形式是以竞赛互动形式为主的,教师提前将选修课的主题告知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该课题进行课前准备。

(3)课堂互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众参与

由于选修课程的开设实施走班制,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交流存在一些困难,加上选修课与高考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课堂形式应灵活多样,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授课内容,以知识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以说说所见所闻提升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灾区人民的关心。事实证明我们采取的这种教学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热情高涨、对社会关注度也不断提升。

竞赛答题方式多样,有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填空题和论述题。前三种属于客观性试题,在安排题目顺序时,要考虑到知识的铺垫与递进过程。论述题指给出一些材料或者直接给出一个题目,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与客观性试题不同的是学生在回答论述题时可以跳出限定范围,发表自己的观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有必要设置开放性问题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实践,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关爱家园,珍爱生命》选修课程中设计论述题,目的是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阐述当灾害发生时他会采取什么措施。教师对其正确的做法给予肯定,对其错误的做法给予纠正。问题的设计更多要有情景铺垫,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防灾减灾,关爱生命的教育目的。

当一个竞答题完成后,教师及时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介绍。体验竞答乐趣只是一种手段,进行知识积累是课堂目标,达到生命教育才是真正目的。如以下例题:

例1.某地区发生地震后地面所受的影响程度和破坏程度称为

A.震级 B.烈度 C.地质构造 D.震感

答案:B

题目设计说明:本题的设计主要是落实有关地震的概念性知识,区分震级和烈度是为了引出下一个问题“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从而使学生知道除了震级影响着烈度,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其中有一些因素我们是可以去影响它的,这样学生就会形成防灾减灾的意识。C选项地质构造的设计是让学生对高一的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回顾,当地震发生时,附近地区的地质构造情况也影响着烈度,培养学生多方位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例2.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地震前兆(不定项)

A.大老鼠成群结队叼着小老鼠乱跑

B.鸡、鸭、鹅惨叫不停

C.地震发生时,含羞草的小叶全部张开了

D.井水涨落异常

题目设计说明:通常学生会对地震前一些事物的异常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图片和视频调动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好奇心。C选项是一个陷阱,教师精心准备此题的目的是再一次强调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发生前的异常现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例3.当你正在学校三楼教室上课时,突然房子开始摇动,地面似乎变得不平坦,日光灯开始晃动,窗户玻璃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你该怎么做?

题目设计意图:一开始设置一个情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阐述当灾害发生时他会采取什么措施。

在课堂的最后可以设计一个课堂上可操作的实践情景模拟,假设地震发生,从教师喊出“地震了”开始,给学生10秒的时间来躲避,看学生的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纠正错误行为,再选择其他合适的时候进行一次演练,以达到防灾减灾,关爱生命的最终教育目的。

(4)课后:学生研究,展示成果

课后布置作业,以收集案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为主。资料的收集要有选择性,包括灾害事件经过、灾情分析、成因探索、防灾减灾措施、灾后重建等内容。

学生收集的部分资料在下堂课上进行展示,并让部分学生以新闻主持人的形式对其进行报道和解说。在学期结束后让学生当一回科普宣传员,将部分成果通过宣传栏展示、宣传资料发放、学生讲座等形式向师生或社区进行宣传。通过这样的活动,体现从点到面的科普宣传理念,这样的知识传播具有很多的现实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5.课程评价——弃传统考试手段,以课后研究活动代替

选修课程设置的原则之一是课程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其评价方式可以多元化。《关爱家园,珍爱生命》的评价不采取传统的考试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后研究活动为主。具体评价内容和比重是:平时课堂表现(出勤、课堂表现、竞答)占50%;课后研究报告或论文占50%。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学生也认识到课程的设置并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生命安全得到多一份的保障,是为了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堂上同学们积极互动,课后研究动力十足,活动报告的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选修课的开设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知识的积累,更激发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保护家园的美好愿望。

三、《关爱家园,珍爱生命》选修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震、泥石流、滑坡、旱涝、寒潮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爆发过程、危害、应对策略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防灾应急逃生、灾后简易救护等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念示意图了解各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

通过案例、图、视频等材料,结合知识竞答和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各种灾害的时空分布、成因、危害,思考各种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通过课堂上可操作的实践情景模拟等活动方式掌握紧急状态下的自救自防技巧和方法,增强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到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家园——地球,培养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避防为主,生命至上”的理念。

如何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开发出教师满意、学生欢迎的校本选修课程是高中新课改亟需突破的难题。基于学科自身特点和生命教育相结合的校本选修课程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既满足“三级课程”建设的需要,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当教师满怀兴致投入到选修课程开发中时,发现学生生命的成长,生命品质的提升,关爱地球和热爱生命之情的升华,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1]朱士雄.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0,2.

[2]肖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J].教育参考, 2000,5.

[3]钟启泉, 崔允, 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寻找失落的家园
绿家园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