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凯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系,湖北武汉 430010)
教育语境下的《论语》
王文凯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系,湖北武汉 430010)
《论语》记述了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因其文辞简约,微言大义,后世解读歧义纷呈,有时甚至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这既损坏了语言的内在规定性,也损坏了孔子学说的严肃性。明确《论语》的语境状态,并按照确定的语境来解读,对于回复到经典的原意,避免随意为解,主观臆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语境;《论语》;解读
语境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主要指语言环境,既涵盖语言因素,也兼及非语言因素,还包括使用语言的环境和氛围。
语境具有潜在制约语义的作用,也就是说,语境本身就具有潜在语义,或使表面语义表达出现若干改变。
要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全部意义,单单了解句子内部各词的组合意义是不够的。因为对句子结构本身的理解只是表层意义,只是第一步;要想理解句子的全部意义还必须进一步理解句子本身以外的潜在语义,也就是深层意义。因为一个句子的全部意义,往往是由句子本身及其潜在的背景信息共同提供的。句子潜在背景信息的两个主要来源是句子的上下文语境和谈话时的言语背景。
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一个不自足的系统,“言不及义”总是客观存在着,“披文入情”,往往还是会产生误会。从表达功能看,语言并不能把所有要表达的东西全部体现在字面意义上。从接受和理解的角度看,许多话语的真正含义单从语言结构本身是无法解构的,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双方进行的常常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输出和接收的活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理解就自然难免见仁见智了。
教育语境,在本文中是指绝大多数话语活动是在与教育相关的状态下进行和完成的。也就是,施教者、受教者的话语氛围构成教育活动的语境。《论语》一书教育语境的确立,可以让我们在理解《论语》时特别重视其教育活动的话语氛围,并以此作为文本解读时的参考坐标。教育语境是我们解读《论语》“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基本话语背景,并可以此填补理解空缺,避免一语多解或句无定解的疑惑,克服随意发挥、“六经注我”的主观随意性。
《论语》全书最主要的话语背景是教育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论证。
(一)孔子教育思想的主导性
孔子既是最早期,也是最伟大的教育家,与教育相关的话语是孔子话语的主流。孔子开创了人类教育史上的诸多主要和重大原则,是举世公认的开创人类文明的教育家,“世不生仲尼,亘古长如夜”。他将自己创设的人生修养理论、社会建设理想和哲学思想体系用来教育学生,影响社会群体并使之得到最广泛流传。孔子所创立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愤启悱发”的教育时机把握、“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方法以及创立的君子人格修身目标,都创立了人类教育史上的的里程碑和标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如果评价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以及其他的家,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教育家”:他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对后世最卓越的影响都是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成就。因此,他身上、在他言语中所保有的最鲜明的话语特色是教师的话语语境、是教育家的话语语境。
刘歆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继而论撰,故谓之《论语》。”[1]《论语》的语体特点是语录体、对话体,是老师和弟子、时人交谈话语的记述,多为回答各式人等的各式疑惑,比如问孝、问仁、问君子、问为政,相当于课堂互动和课后答疑的记录。《论语》全书500多章,一多半是问答式话语和记述孔门师徒交流的话语及观点。
(二)从事教育时间的持久性
孔子说他自己“吾少也贱”,(《论语·子罕》)但“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三十多岁到四十岁达到学问的融会贯通,开馆授徒,名声鹊起,近悦远来。如果包含不同时期学于师门的全体学生,累计约有三千人入门就教,位列门墙,相当于一所现代大学的学生规模。其中优秀学生七十二,这就是《史记》所记述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①。无论在鲁国,还是周游列国,孔子一生都收徒不止,授业不止,教育活动在他三十多岁开始,一直是他生命中最主要、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事业。从大了说,孔子是万世师表;从小了说,孔子是第一位职业教师。《论语》记述的主要就是这位职业教师的教育言行。
(三)入门受教人群的复杂性
那个时代没有高考,孔子开馆收徒,不分专业,不分地域,不分身份,不分贫富,不设招生门槛,只要向学,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皆有所教诲。
孔门弟子“杂”,第一在年龄层次的“杂”。孔门弟子,年龄悬殊之大,古今中外罕见。孔门弟子年龄最大的是与孔子父亲同为勇力之士的楚国堇父之子秦商,小孔子仅4岁,②其次是颜回的父亲颜季路,仅小孔子6岁。年幼的比孔子小50岁(如叔仲会、孔璇),最小的小孔子53岁,名叫公孙龙。
孔门弟子“杂”,第二是身份的“杂”。在孔门弟子中,贵贱悬殊极大。孟僖子是豪门之后,他是鲁国三大公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一的继承人。颜回家贫,“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颜回29岁去世时家族都无力安葬他。富者如子贡,“结驷连骑,家累千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富甲鲁、卫诸国。孔门弟子还有强盗出身的,颜浊邹“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吕氏春秋•尊师》)还有子路,入门之前奇装异服,就是一街头混混。“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虾豚,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还“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论衡·率性》)
孔门弟子“杂”,第三是生源地域的“杂”。孔门弟子可以考知籍贯者48人,其中,鲁人28,齐人5,卫人4,陈人2,楚人3,晋人2,吴人1,秦人2,卞人1。
(四)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主要是对门下诸生。对于其他有疑惑来请教的人群,孔子无不施与合适教诲。孔子教人之法,《论语》有很多记载,大致来说,有无言之教、传言之教、直言之教、模糊之教、快乐之教、主动施教、不教之教、不屑之教等很多种类,诚如《孟子·告子下》所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孔子晚年删《诗》,修《春秋》,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工作。换个角度看,这既是文化工程,其实也是夫子教育事业的教材建设工程。所以我们说,孔子话语,主流是教育语境;《论语》一书,主流也是教育语境。
教育语境的确立,对于我们消除解读《论语》的诸多疑惑具有很大价值。本文将略举数例,从几个方面加以展示。
(一)因材施教的教导语境
《论语·子张》篇有一段文字,历来解说纷纭。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没有教育语境的概念,本章文字会有三大误会。
第一是一般读者的误会。子夏对弟子传授的交友之道显失偏颇,甚至怀疑他的交友之道不是孔子的观点。“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造就了《增广贤文》的“交友需胜己,似我不如无”的流传。天下人都照此交友,只结交超过自己的人,那哪还有交友机会呢?逻辑上就不成立。人人攀高枝,人人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全成势利眼了,道理上太世俗。还有的著作居然找《论语》“毋友不如己者”③为依据,其实都大有问题——既在逻辑上无法交友,又满眼势利。堂堂儒学,怎么可能是这样的呢?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解释,这里的“毋”应读为“无”,解为“没有朋友不如自己”,[2]④对应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一贯乐善好学态度。
第二是受教弟子的误解。子夏、子张其实都没有能理解孔子的教导深意,照本宣科地把夫子所教导给自己的交友之道理解为交友至道、唯一之道,再直接转授给自己的学生。师兄弟二人均未理解夫子教导意图,还相互攻讦,都自居自己为真传、嫡传,都没理解夫子是在因材施教。
子夏自幼家境贫寒,为学严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洁身自爱,性格谨慎,忠诚厚道,易受迷惑,所以孔子教导他要学会拒绝,慎交朋友,交友时对不合适的人要敢于说“不”,免受伤害。
而子张才高意广,性格偏激,孔子批评他“师也过”,“师也辟”。对于这样学生来请教交友之道,夫子就有针对性的建议他要学会包容,广交朋友,克服偏狂之弊。
第三是再传弟子的误解。子夏直接以孔子对自己的慎交之道教授自己的弟子,估计子张也一样,以广交之道教弟子,因为都不具有普世性,所以门人不理解,才找到师叔请教,看看祖师爷到底咋说的,其实都误会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语境。
孔子依各人才情,区别教导,在《论语》中颇为普遍,同一个疑问,教导可能也是完全不同的。
(二)君子人格的修养语境
君子一词,是孔子时代的流行词语,见于先秦诸子的著作,一般多指有地位、有封地的贵族。但是孔子对这个词语进行了改造,赋予了“君子”全新的内涵,成为孔子人格五个层次之一:圣、贤、君子、士、小人,也就是凡人世界所能实现的最高人格层次:有位者、有德者和有德有位者。
子路还有一次正面请教君子修养之道,很是经典。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孔子对子路之问,回答比较正面:“修己以敬”。修养自己,对外物充满敬畏,就是君子的修养之道。子路一般一问而止,很少连着发问,与子贡、冉有颇不一样。⑤这次发现如此重大问题,居然只有四个字,所以接连追问,一直从君子问到了圣人境界。
简单说,君子就是学道,忘记自己;君子就是守道,管住自己;君子就是践道,奉献自己。以身践道,身道合一。
(三)中和方法的辩证语境
有学者总结,孔子学说是“仁、中、和”的统一体,即以仁为核心,以和为目标,以中为方法论。孔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于中的方法也不时择徒、择机而教。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子贡爱方人,但对于两个师弟的评价拿捏不准,问孔子:颛孙师子张与卜商子夏谁更优秀?孔子回答:“师也过,商也不及。”子张超过了一点,子夏还差一点。子贡不明就里,继续请益:那是不是超过一点的要更优秀一点呢?孔子的评判是:超过一点和差一点是一样一样的。他们师徒表面是在讨论弟子同学的优秀程度,其实各自的评价标准不一样:子贡问的是高下,孔子看重的是远近,是距离理想状态的远近。孔子实际是在传授评价标准和方法,只是比较委婉而已。子张超过的是什么、子夏未达到的又是什么?是中庸、中和之道。子张未达中和,失在偏激;子夏未达中和,失在萎缩。偏激和萎缩一样未达中和,所以状态是一样的,没有高下。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
季文子凡事都要掂量三次之后才会付诸行动。孔子听说后发表意见说:“有两次权衡就该付诸行动了。”本来,谋定而后动,深思熟虑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是一般的经验智慧,但是凡事过犹不及,过度思虑,就会把困难想到更多,多谋则寡断,决策力不够,行动力更不够。光心动,不行动,还容易失去行动的最佳时机。所以孔子建议有两次论证就该够了,不要总是举棋不定。冒进固然不好,萎缩一样不好。这里的中和,是以反对优柔寡断的方式提出来,与世俗所理解的中庸就是没有原则的骑墙派截然相反。
(四)智慧圆融的变通语境
按照傅佩荣先生的观点,儒家学说的三个特点是肯定传统,关怀社会,重视教育。肯定传统确实是儒家特点,孔子总是心心念念西周的礼乐政治文明,反复声明“吾从周”,(《论语·八佾》)表明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但是,肯定传统、循礼而为、依道而行,不是因循守旧,也不是泥古不化,而是既坚守传统价值,守望文化家园,又与时偕行,智慧圆通,
革故鼎新。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
礼帽的材料选用生麻来做,是礼制的规定,现代人已经改用黑色丝绢这些材料了,虽然俭省了一些,也违背了礼制原有的规定,但我认同多数人的改进。拜见国君的礼仪,从堂下开始行礼是礼制的规定,现代人已经改进为到殿堂才开始拜,因为这样行礼的时候舒泰一些,虽然违背多数人的做法,我还是坚守礼制规定,从堂下开始行礼,体现行礼的庄严肃穆。“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有些人可以一起修道,但不可以一起达到道的境界;有些人可以一起到达道的境界,但不可以一起有一样的独立见解;有些人可以一起有一样的独立见解,但是不可以有一样变通的智慧。孔子把一起共修的人分为五个层次:共学、适道、立道、变道、权道,最难期待的是拥有权变智慧。孔子自己“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⑥也正因为如此,孟子评价孔子是“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这个时,就是权变通达,正是孔子自述的“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在尊重规范和灵活圆通方面,孔子一向主张形式可以变通,可以因时因事而变,但是,规范的精神要坚守,文化的要义要敬畏。
《论语·八佾》记载“林放问礼之本”,孔子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礼的根本是什么,不在形式和排场的奢华,简约的真诚远胜奢华的应景。居丧的根本意义不在程序完备,真诚的哀思远胜细节的完整。同一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对每月初一诸侯的祖庙祭祀,子贡主张可以俭省用活羊做祭品的祭祀内容,孔子不赞同,他认为不要因为节约一只活羊而使祭祀失去庄严,因为一只活羊对各诸侯国君不算难事,也不算靡费。区别对象,有财力困难的可以简约,偏重考察他的真诚,没有财力困难的,还是程序完整,礼数周全,庄严慎重的好。
对于奉行义务不够真诚,越礼而为挑战底线的行为,孔子明确反对。“三家者以《雍》彻。”孔子就反对,他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对于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也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论语》记述了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因其文辞简约,微言大义,后世解读歧义纷呈,甚至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这既损坏了语言的内在规定性,也损坏了孔子学说的严肃性。明确《论语》的语境状态,并按照确定的语境来解读,对于回复到经典的原意,避免随意为解,主观臆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史记•孔子世家》说“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②《左传•襄公十年》:“孟献子以秦堇父生秦不兹,事仲尼。”《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其父堇父与孔子父叔梁乾俱以力闻。”并记其名为秦商。
③见于《论语》的学而篇和子罕篇。
④文献[2]中,“毋友不如己者”,理解成别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一句话毁了中国传统文化,全成势利眼了。
⑤子贡问政,孔子答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接连发问.语见《论语•颜渊》;冉有在卫国为夫子驾车,对夫子的“庶矣哉”感慨,连着请益“又何加焉”。语见《论语•子路》。
⑥《孟子•公孙丑上》.《礼记•学记》有:“当其可之谓时”。
[1]刘歆.七略[C].朱维铮.经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99.
[2]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3-35.
Educa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Analects of Confucius”
WANG Wen-kai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Zhixing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10,China)
the“Analects of Confucius”explained the core thought in Confucius doctrine,because of its simple diction,sublime words with deep meaning,the later interpretation is of ambiguity and intricacy,sometimes with obvious subjectivity,which damaged the language rules, also damaged the seriousness of Confucius doctrine.Clear context state of“Analects of Confucius”,and to interpret according to the determined context have very important sense for the return to the classic original,and for avoiding optional for solution or subjective assumption.
Education Context;Analects of Confucius;Interpretation
H059
A
2095-414X(2013)01-0040-04
王文凯(1964-),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