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玮
(武汉纺织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武汉服装业发展轨迹受国内服装业发展的影响较为显著,同时也兼有自身独特的优劣势。武汉服装工业曾经辉煌一时,是中国服装主要流派的产生地之一,但近年来“汉派”服装在全国市场地位已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武汉服装企业基本上仍是以批量生产为导向,缺乏市场创新意识,以低成本运作来获取利润,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陷入低层次重复竞争,特别是价格竞争的武汉服装企业如何走出困局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事物发展的关键在于内在因素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两者共同影响其发展进程。因此,企业要努力调整竞争与发展战略,积极改革创新做行业发展的领头羊,就必须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环境,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本文以武汉服装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走势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分析其竞争行为,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探讨利于发挥武汉服装企业的竞争优势,适合武汉中小服装企业发展的一些竞争与发展战略,为武汉服装业再次崛起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曾就企业竞争战略选择问题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和五力理论,对企业进行分析。
价值链理论认为,把企业内外价值增加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销售、进料后勤、发货后勤、售后服务。支持性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研究与开发、采购等,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1]。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真正创造价值,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最主要的任务和目的是创造价值。
五力理论,其中五力是指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五力分析模型是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等。
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曾就企业竞争战略选择问题上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和五力理论,对企业进行分析。从这些基本的经济理论出发对武汉服装企业进行分析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些较为清晰的思路。
根据价值链理论,从产业价值链来看,服装行业从最初的原料(棉花、化纤产品等)生产开始,经过中间产品(纱线、坯布、面料、辅料)生产、最终产品(服装)生产到服装流通(包装、运输、分销)及服装消费终端的全过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服装产业链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组织模式在激烈的服装行业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服装企业通过对价值链进行分解整合,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培养并增强核心竞争力,如图1。
图1 价值链理论分析武汉企业发展环境
目前,武汉服装业的产业链不够完整,这严重影响了武汉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武汉周边地区盛产棉花、苎麻和丝绸,据统计显示湖北省棉花、苎麻的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纺织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但是服装生产所需要的高附加值的后整理加工苎麻产品、棉混纺布和印染布等却主要依靠外省供给,这些原材料本地的产量很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武汉国有性质的纺织企业(一棉、江棉)管理机制僵化落后,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迟钝,不能给当地服装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各种符合时尚发展趋势的高质量新型面料。其次,部分国有性质的纺织印染厂倒闭后,私营纺织印染厂发展不足,规模小,纺织印染品供给急剧下降;无法提供多品种、高质量、高科技的纺织服装面料,服装企业不得不舍近求远到外地(广东、福建、江苏等地)采购。第三,以女装为主的武汉服装企业,所需的面料和辅料不适合大批量生产;批量小、品种多导致面辅料市场的规模效应较小,缺乏足够的企业投资吸引力,愿意的投资企业少。这样服装企业在生产高端服装过程中就必须承担高昂的运输费和面辅料库存费用及相关的风险,从而导致武汉服装企业的整体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
图2 五力理论分析模型
波特认为,五力理论中蕴涵着三类竞争战略思想:一是总成本领先战略;二是差异化战略;三是专一化战略。波特认为,选择贯彻任何一种战略,通常都需要全力以赴,并且要有一个支持这一战略的组织安排。企业的基本目标过多则资源将被分散,执行效果就会下降。因此,五力理论对武汉服装企业进行系统性分析对武汉服装企业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1. 竞争对手分析:武汉服装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国内服装企业,国外品牌还不是武汉服装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从长远看,东盟、墨西哥、南韩等国家和地区承接世界纺织工业产业结构转移,发展迅速,武汉服装企业不得不在国际层面的竞争上做好充足准备。我国主要的服装工业和上游工业如棉纺、蚕丝纺织工业、化纤工业等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商业流通领域发达,市场机制相对完善,企业精细化分工明显,企业间协作高于内地企业;人才、资金、信息、技术比较集中,行业集中度高,很多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如温州、东莞等服装产业群,开平的化纤、针织梭织集群等。在国际和国内内市场上这些地区的纺织服装都比武汉纺织服装有优势。但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增加,国内产业转移加速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服装业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2. 供应商分析:由于武汉的纺织服装面辅料配套产品的生产落后,经过后整理的高质量纺织服装基础产品供给不足,武汉服装企业的供应商主要来自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产品质量好、行业人员相对业务素质高,其议价能力就相对提高了。而纺织服装的面料、设备、辅料、配套产品等的供应,由供应商与企业间的讨价还价能力决定。这就使得武汉服装陷入供应链不健全造成的困境中。因此武汉服装企业必须建立完整的先进的供应链系统,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 购买者分析:购买者主要指消费者、批发商、零售商。不同价格档次、不同等级的纺织服装产品所面对的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不同。强势品牌的纺织服装产品面对的最终消费者是高收入人群,注重形象、品牌等心理效用,价格弹性系数较小,顾客讨价还价的意向较低,如艾格、金狐狸等。相反中低档、大众化的纺织服装产品面临着买方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价格竞争严重削弱了企业的获利能力。而武汉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的主要是中低端产品,中低端消费市场上集中了 90%以上的本地生产企业,加之供大于求,消费者讨还价能力较强。
4. 潜在的进入者分析:由于服装企业进入标准低、资金投入少,武汉不断有企业进入纺织服装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东南亚等后起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日益状大。中国人口众多,随着我国居民年收入迅速增长,衣着消费需求会相应持续增长,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新进入者的潜在威胁不可避免,竞争必将更加激烈。
5. 替代品分析:大部分的纺织品和服装是生活必需品,所以并不存在完全的替代品。但是由于近年来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注视,低碳生活倍受推崇,纺织服装业要顺应经济发展潮流淘汰污染高的印染等纺织服装相关的技术,开发一些可替代的清洁生产纺织服装技术。
选择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波特认为五力分析中蕴涵了三种成功的企业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又称目标聚集战略[2]。结合三大战略和武汉服装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探讨一下几种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武汉服装企业竞争发展战略。
武汉服装企业产业链残缺,各种上游生产资源有限。因此,武汉服装企业应该加大战略联盟,以获得外部资源的支持,打造武汉市服装产业的产业集群,形成集种植、纺织、印染、面料、辅料、成衣加工等生产环节合理分工的完整的产业链。同时,服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在产业链缺环中寻找新的商机,通过“补缺”联接上下游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3]。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等基础优势,合理布局,建立和发展区域性的大型服装专业市场,进一步增强辐射能力。
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内部控制和执行非常重要,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企业要想成功,必须创新思想,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淘汰落后的体制,引进优秀人才,实现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武汉现有的服装企业家族式管理占多数无数集聚优秀人才,导致企业用人不当,无人可用等诸多问题。引入先进经营管理模式则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吸引大批人才进入,使企业的日常运作更有秩序,摆脱一些旧体制的弊端。正是因为如此,企业的制度创新,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创新,尤为重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技术带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超越传统文化企业,迅速提升文化产业链的水平。因此管理模式的信息化也是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服装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工业化阶段、自然品牌阶段、品牌阶段和多元化阶段。我国服装产业还处于服装发展的第二阶段——自然品牌阶段,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品牌之间可以替换。武汉服装业存留相当浓厚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思维特点,很多企业产品造型简单、无品牌间的区别,“换了商标可以说成任何品牌。”因此,武汉服装行业要充分发掘当地文化特别是魅力独具的荆楚文化,创立自己独特个性的服装品牌,提升产品影响力和知名度。要实行品牌序列化,即将同一品牌扩展到系列产品上,不同品牌各自树立自身的主打产品,避免同行恶意竞争带来的损失。
政府及有关公共机构提供的专业基础设施或教育项目,以及企业群落的信息、技术、声誉等准公共物品能够被群落内的企业共享[16]。企业要积极和高等服装院校沟通,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和知识资源;同时协助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供助高校培养实用的专业人才,节约培训费用。武汉高校众多,服装类院校可给服装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武汉服装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发展高端服装。
综上所述,转型中的武汉服装企业机遇和风险并存,无论选择何种突围路线,都绕不开产业链残缺、品牌创新能力低等武汉服装企业共通的问题;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抱团行动,实行产业集聚,差异化品牌策略,谋求共赢之道。此外还要和国际服装市场接轨,及时了解国内外服装市场走势,顺应其发展趋势,缩小和国际服装界的差距。中西并用,兼容并蓄,是武汉服装企业未来竞争与发展的一大趋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时而动,顺势而为;随机应变,内圣外王,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服装企业在瞬息万变的时尚界要立于不败,必须紧跟世界时尚潮流,对服装业的发展走势进行准确的预测,未雨绸缪,先发制人才能占领服装界的高地。
[1]麦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7. 159-162.
[2]麦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M].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8.167-168.
[3]胥朝阳,颜金秋. 价值链视角下的武汉服装业成本控制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