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重构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3-03-19 18:04岳德虎
文山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教材

岳德虎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广西 柳州545006)

反思与重构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

岳德虎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广西 柳州545006)

大学语文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基础课程,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其教学却不乐观。一方面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低下,令人堪忧;另一方面,各级各类高校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也不热衷。因此,必须对导致大学语文现状的各个因素进行反思,针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突出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在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采用新的模式,以期在新形势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

大学语文;教学;反思;理念;重构

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探讨一直是业界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大学语文的现实困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2011年11月7日《光明日报》曾以“失落的大学语文”为题报道了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困境,诸如课时少、经费少、教师发展空间小等等[1]。其实,近年来关于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的呼声已经不绝于耳,从教育部的文件规定到大学语文教师团体的集体探讨,从各个层面阐述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大学语文在高校的开设越来越少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在2010年出现上海几所自主招生考试的大学根本不考语文。虽然没有人能够否定语文在大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语文出现如此局面,这不但是社会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大学语文教师和大学生都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语文“失落”原因的反思

关于大学语文的“失落”,王步高等人在《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2]中列举了课时太少、教材版本众多、师资水平低下、科研活动开展少等六个现象,但没有从本质上揭示大学语文失落的真正原因,因此还要从最根本的因素谈起。

(一)教师因素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徐中玉先生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难度很大的课程,需要学问渊博、经验丰富、热爱教学的教师来担任这门课……游国恩、沈从文、冯沅君、朱自清、吕叔湘等……,既能教学,又能研究,才能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大学语文(第八版)·前言》)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语文教师人数不但总量不足,而且在学历层次、职称比例等方面严重失调。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其大学语文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专任主讲教师只有6名。据了解,有的学校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萎缩很厉害,从20多人缩减到不足5人[3]。而之所以会是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大学语文教学对教师的作用不大,教师发展方向模糊:一是大学语文教师职称评定的归属因其与文学类、教育类都有直接和紧密的关系而无法直接认定,只能以教师自己的意愿为主,这就导致在现有的职称评审体制中,承担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不能以语文为学科去晋升相应的职称,只能挂靠在中文及相关学科,带来理论研究的缺失和实践教学的无奈;二是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师资队伍在整体上没有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直接造成了师资建设没有导向,内涵和学术发展前景在目前的情况下也很难有所突破,教师对教学逐渐失去了兴趣,这是大学语文日益走向失落的最主要原因。

(二)教材因素

据南开大学博士李君对1978-2008年间350种大学语文教材的统计[4](P18-19),尽管在不断的演进,也融入了素质教育的内容,总体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实用性问题,绝大多数教材根本不顾及大学的专业针对性,以加强人文性教育为借口,大量地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徐行言主编的《新大学语文教程》为例,教材分为情感、形象、哲理、语言、逻辑等5编,共97篇文章,全部是古今中外的名作选篇,“帮助学生在新的高度上形成语文意识,深化学生对语文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自觉把握,……通过自主地汲取和练习,不断增强自身的语文能力”。[5](P105)一本教材的几十篇文学名作、几十个课时能让学生感受到多深的人文性暂且不说,与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的“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6]的理想初衷也背道而驰。这样的教材在面对当今就业的巨大压力、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自然科学的日新月异时,学以致用如何得到体现,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能够产生多大的帮助、能够提高什么样的能力值得思考。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不合时宜也是大学语文“失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学生因素

大学生作为大学语文的受教者,对于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感受最有发言权。2007年,湖北省语言委员会采用问卷调查和试卷考试的形式对武汉理工大学50名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化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明确认为:“没有开设的必要,对我们也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如果真要开设,我也无法接受中学时一字一句的教育方法”,“觉得语文课应该为专业课让路,毕竟专业课对我们更有用。”[7]可以看出,尽管学生的回答有些片面(一是认为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语文水平没有直接的要求;二是认为大学语文只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没有必要再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提高),但从正面揭示了大学生反对大学语文的最主要理由就是大学语文在现实中对大学生并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既没有英语四、六级证书的形式体现,也没有专业课程实际运行的量化考核;而一般工作要求的语文能力在高中毕业就已经基本具备;同时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语文学习效果的长期性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等都对大学语文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温儒敏先生曾经做过概括:“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既不是最喜欢的科目,也不是讨厌的科目,而是无所谓的科目,这要比受到学生讨厌还要让我们感到害怕,因为无所谓表明我们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完全不放在心上”[8]。

(四)社会因素

1978年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意识逐渐在各个方面得到了落实,在经济效益取得巨大的成功并进一步加大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参与社会方式等方面带来一些变化,形成了以自然科学为中心,单纯追求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表现在当前最突出的社会现实就是:不管什么样的单位和部门在招聘工作人员时首先关注的就是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等相关证书,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大学语文水平直接要求的少之又少,即使有要求,也只是要求掌握简单的文字处理。因此各高校不得不屈从于社会现实,在课程改革的规划中,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挂钩,实用的科目和课程因其能够具体的体现个人的能力和水平而备受推崇,大学生也因此普遍形成一种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在日常的学习中尽可能地加大实用的力度,疏远长期见效的基础性课程。所以各个大学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强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的开发和改革。虽然中文系的学生会关注大学语文的教学与改革,但也是建立在对就业有所帮助的基础上。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语文就因其自身的长期性、基础性等弱点而走向失落的境地。

二、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重构

从实际来看,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80万人,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关心的重中之重,而2010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在一项抽查的74份自荐信中没有一篇不出现语法错误。实际上“大学生并非没有提高自身母语修养的意愿,关键是我们的教学没法满足。课程本身出了大问题”![9]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果能以此来展开,在教师、教材和教法等方面都需要进行重构。

(一)打破单一背景教师惯例

传统意识中,大学语文教师似乎都是具有中文专业背景的,只有中文系的教师才可以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这在我国的大学中已经成了“行业准则”。而从实际来看,这一做法并没有真正达到大学语文教学的本来目的,特别是在当今科技快速更新的前提下,中文背景的教师会因专业限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各个行业都有自己需求的语文知识,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单凭中文系教师的知识水平是不足以胜任全部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因此,可以借鉴高中的教师团队方式,引入多学科教师共同教学机制,通过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把与不同的专业、行业相关的语文知识等进行分散教学,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优势(法律专业的可以讲解法律文本、机械专业的可以讲解机械说明书和实验报告等),进一步拓展语文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把“工具性”融入日常的教学之中,打破传统中文教师的单一师资模式,把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通过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就本专业领域进行热点探讨和思辨,指导其写作、会话等实践训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师资水平和拓展知识广度,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层目的。

(二)依据实际编排教学内容

教学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结果。从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来看,在内容编写上仍然没有摆脱中学语文的“桎梏”,虽然具有通用性,但缺乏专业针对性,明显缺乏时代发展的特色。这些利用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作为大学语文主要教学内容,在人文精神教学方面确实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还缺乏实际需要的考量。尽管“大学生学习语文已经不再像中学时期那样要受高考的制约,需偏重语文的工具性”[10],但出于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人文精神和实用性的教育都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不应当把二者割裂开来。从本质上看,实用性教育实际上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在选择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时就非常有必要依据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来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结合社会背景和大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适当联系社会实践的岗位需求,正确定位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打破惯有的文选讲解的模式(这种模式与中学语文大同小异),而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包括文化史、文学史等方面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拼盘’模式”[10]。把人文精神教育和实用性统一起来,既有古今中外的名篇解读(如《诗经》的人文教育),也有专业针对性的训练(如市场调查报告或论文设计等等),切实发挥各个专题的教育功能,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拓宽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使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上打破领域过窄的局限,按照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行业能力等进行逐次分层教学,建立起适合大学生就业的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时间

在现实中,一般会在大一的时候就开设语文课,采用传统的人文素养教育,结果形成了“高四”语文,这对于刚刚从高考的辛苦中“解放”出来的大学生就非常容易造成厌学的情绪,在教学中也就很难取得理想效果。从上述的大学生因素看,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并不是没有兴趣,而是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法,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在实习或实训之后再进行。首先是对大学语文的《课程认知》,利用“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真实工作情境,让大学生明白大学语文需要学什么、怎么学,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学习与工作岗位的直接对接,大学语文教育就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工作岗位所需的语文能力能得到切实的锻炼和培养,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未来工作的语文能力需求和方向,从单位需求和个人发展两个方面共同培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具体联系起来,提醒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涉及到的专业需求问题,向学生指出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时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语文能力,为理论的教育过程提供一个真实情境的切入点,使学生明白语文在工作中的真正地位和具体需求(包括各种工作计划、总结、市场调查报告、实验分析等),使语文能力培养和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的开展,应该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总体来看,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教学功能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目前以人文教育为导向的大学语文教学已经很难满足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真正需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在缺乏硬性规定的前提下,只能通过改变教学的理念和思路才有可能推动大学语文的新发展。因此,在加强大学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以行业、企业等实际需要为基础,通过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采用应用性强的教材,正确安排好教学时间,选择合适的案例、组织好案例讨论的各环节和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这样才可以不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11]。

[1]陈雪紫,刘茜.失落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11-11-07.

[2]王步高,等.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3):21-22.

[3]“语文”回大学必修课堂 师资教材问题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7-04-17.

[4]李君.大学语文教材研究[D].南开大学,2010.

[5]徐行言.新大学语文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刘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147-149.

[7]张毛清,孙海交.大学语文:离必修课还有多远?[EB/OL].[2007-06-19].http://www.cnr.cn/luntan/ szgc/200706/t20070619_504494701.html.

[8]杨虹.13所大学中文系举办的“语文之星夏令营”开营[N].新闻晨报,2004-07-13.

[9]王乐.大学语文非得中文老师教?[N].文汇报,2011-12-06.

[10]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OL].[2003-06-19].http://www.sinobook.com.cn/comment/ newsdetail.cfm?iCntno=1715.

[11]吴玉萍.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J].长春大学学报,2011(1):116-118.

Ref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 Study o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YUE De-hu
(Basic Courses Department, Li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545006, China)

College students do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College Chinese which is a key basic course for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and culture cultivation and lots of colleges aren’t keen o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urrent soci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we must reflect on the factors which lead in the current state, reform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 and methods, focus on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Chinese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adopt new mode in teach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to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abil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flection; concept; reconstruction

H191

:A

:1674-9200(2013)01-0108-04

(责任编辑 查明华)

2011 - 07 - 02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2012JGA327)。

岳德虎(1975 -),男,安徽泗县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