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芬 ,钱 波
(1.楚雄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部,云南 楚雄 675000;2.楚雄师范学院 教务处,云南 楚雄 675000)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和探索在全党全社会迅速展开,理论界、学术界推出了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论著和文稿,其中清华大学韦正翔教授的著作《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北京大学孙熙国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重要环节》很有代表性。目前,进一步研究探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途径问题,对于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理论研究、实际生活、区分群体三个侧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问题进行探讨。
随着人民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崇尚科学,也越来越愿意接受具有学术性的思想。在当今时代,一种理论如果没有学术支撑是难以服众的。所以,在当代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以便进一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即“通过学理化实现大众化”[2]。
在当代中国,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当把“培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大师”[3](P5)放在重要位置。现实中,我们感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权威远远高于学术权威,人们往往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而接受马克思主义,也就很容易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饰品来装潢门面,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将难以实现。我们知道,一种理论要说服大众首先要说服学术界,因为人民大众常常是由学术界来教育的,而要说服学术界,就要有让学术界信服的学术大师以身立教。所以,培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大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有了这样的学术大师,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水平,而且可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权威。当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大师不仅是中国的,还应该是世界的,他们在国际学术界应该有相当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通过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可以让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支撑,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找准理论支撑点,把握其精神实质,既不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也不去毫无根据地任意“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人类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论断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得到了创新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今天,如何真实地向人民大众呈现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成为了理论界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很需要一些学者走进书斋,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从而“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发展的理论创新,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4]。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在此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走入当代,走向大众。
在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国广大群众在观念和行为上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不谋而合。比如: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契合、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契合、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契合等。所以,研究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升华、提高,不仅可以增强中国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而且也可增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点,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国百姓的心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不把自己的理论当作教条,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5](P584)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必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成果,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言,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比较通俗易懂,要对他们进行学理阐述,揭示蕴含在其中的深刻原理,增强其学术影响力。同时,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特点,不断吸取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为了让人民大众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马克思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6](P23)可见,关注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具体表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党和政府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让人民大众感到可亲、可信、可敬,通过生活化实现大众化。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物质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亲身感受马克思主义给人们带来的实际利益并由此产生愉悦感,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马克思主义。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当前,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公平问题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影响极大,如果对这个问题不引起足够重视,将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空中楼阁。所以,要通过深化改革、引入竞争等方式限制垄断行业收入;要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严打官商勾结、内幕交易等非法活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要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灰色收入,并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总之,既要坚持发展,做大蛋糕,又要按照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分好蛋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7],让人民大众公平地享受党和政府的政策关怀,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张力所在。
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主要体现。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和政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大众进行更多的人文关怀。当前,应着重做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住房、看病、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医药安全等方面的工作,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住房问题承载着每一个家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的调控,以便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看病问题事关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党和政府应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医院的逐利行为,充分体现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食品问题关系到人民大众的生命安全,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食品监督管理,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心、吃出健康;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线,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健全环保长效机制,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关注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要让人民大众在受到关怀中深深地折服于马克思主义。
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种国家制度,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由于人人都渴望自由,所以,人人都需要民主。马克思主义历来都保护人的民主权利,1843年3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8](P316)1871 年 5 月,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写的宣言《法兰西内战》中阐述了巴黎公社的政治制度是“普选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9]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制度,强调党内民主;新中国成立后,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权组织形式,确认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人民的民主权利形同虚设,老百姓有话无处说、有权用不上。可见,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人民大众的意愿表达,畅通渠道倾听民声,落实老百姓的话语权和监督权,让他们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感悟党和政府代表人民的真正内涵,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否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能只是执政党的一厢情愿。
社会风气是一条维护人民大众稳定生活的底线。当前,社会风气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总体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败坏社会风气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比如:一些官员腐败案件屡屡发生、商业欺诈现象屡禁不止、见死不救的事件常见报端、做了好事反遭诬陷的情况不时出现,这些情况让人感到社会风气在变坏、道德在滑坡,世态炎凉、人情淡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也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大众中的形象,更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的发挥。所以,党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社会风气,要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入手,健全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社会征信系统,建立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保障机制、倡导文明新风,进一步加大道德楷模的宣传力度以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为人民大众营造一种风清气正、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营造良好的道德基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依靠人去实现,而人是有区别的。所以,必须区分大众群体,对不同的群体施予不同的教育,切忌简单化和一刀切,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导力,使马克思主义为不同的人群所掌握,即采取区别化实现大众化。
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是革命运动“首先觉悟的成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接受,首先也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10](P604)。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理应成为“排头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党和政府应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加强和改善对高校思政课的组织领导,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改善思政课教师待遇、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要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方案,及时修订教材,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探索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新路子,真正让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永生难忘,在潜移默化中向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使青年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10](P526)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关键,因为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党的领导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因此,应努力培养学习型干部,强化干部学习理论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习惯,让各级领导干部将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让领导干部认认真真地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同时,要通过举办理论研讨班、组织专题讲座、开展学习竞赛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坚持学以致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骨干力量和榜样示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至今为止,中国大部分人口仍在农村,农民工队伍庞大,工农大众在社会总人口中占绝大多数。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让工农大众理解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做到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少一些冠冕堂皇、多一些实际措施,少一些官方色彩、多一些平民情怀,少一些深奥晦涩、多一些浅显易懂。要考虑工农大众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及生活方式等具体情况,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工农大众熟悉的话语,把深刻的道理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出来,让他们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还要主动融入当代工农大众的日常生活,围绕事关工农大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理论宣传和进行理论阐释,谈他们关心的人和事,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工农大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推出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论读物、红色歌曲和相关的影视作品,采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增强理论宣传效果。
在中国,有一些特殊人群,虽然为数不多,但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也不能忽略了他们。一是“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对于这些人,要给予他们特殊的扶助,要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使他们脱贫致富,让他们在富足的生活中感激党的关怀;二是刑释解教人员、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吸毒人员、艾滋病患者和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等,他们虽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高危群体,但也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感化、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管理,矫治他们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尊重他们的人格、鼓励他们上进,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让他们感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三是在华的外籍人员,他们当中有些是因商务、政务和留学而来,各方面都有保障,有些是国外的平民,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到中国来就业谋生。对于这些在华的外籍人员,无论他们出于什么目的而来,党和政府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欢迎他们,一方面按有关规定对他们实行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分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接受中国文化从而接受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在国际范围内实现大众化。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召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结合,只有在不断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中,才能真正变成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要我们注重从理论研究、实际生活和区分群体等不同侧面,努力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将迈上新的台阶。
[1]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09-09-18.
[2]刘建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7):25-30.
[3]韦正翔.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李长春.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4-04-2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胡锦涛.中共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周泽之,等.社会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