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多元价值观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思索

2013-03-19 16:49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价值观思想

黄 滢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种种利益的冲突导致人们的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同时,由于对外往来频繁,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更形成了一股冲击人们思想的强大潮流。传统的道德在社会精神层面起到的约束作用大打折扣,一系列触碰道德底线、触犯法律法规的社会事件一再发生。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性及持续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基本素养的课程,有必要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1 社会多元价值观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作为未来社会新主体的大学生思想上尚未成熟,且易受到新事物、新思想的影响,一些知行脱节、急功近利的表现也尤为明显。

1.1 缺乏明确的信仰和人生目标

目前大学开设的课程更多关注于学生的就业实务技能,而真正关怀学生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较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关乎于理想信念及创造人生价值的内容。但作为受教主体,学生的心态普遍是应付式学习,仅求合格的成绩,很少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思索相关问题且持续思考的概率不高,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人生目标来说,收效甚微。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及一对一谈话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信仰的理解五花八门,部分学生甚至连何为信仰也不知晓。而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及人生目标的确定,也是怠于提早思考,或是人生目标的定位仅仅以物质基础来进行衡量,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在大学期间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可以预见其在参加工作以后,社会的各种诱惑极易影响他们本就不稳定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1.2 注重个体利益忽视集体利益

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主导思想仍是追求上进,但更为关注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更趋向于将个人利益摆放在首位。缺乏对社会各种价值观的判断能力,而仅仅狭隘地以是否有利于自己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无法明确个人自身定位及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缺乏宽容心,不懂得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热衷于索取而不愿付出,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又容易以敌对的心理去衡量对方的行为,不利于解决问题和顾全大局。以班集体出行活动为例,整个班往往比较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部分学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服从于整体方案,甚至在班干部和教师进行调解时持不合作的态度,而局限于自身或者小团体固有的圈子思维中。

1.3 行为趋利性明显

现代社会大学生信息来源十分丰富,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大量追求物质金钱论价值观的形成,而这些思想往往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传播,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很深的影响。笔者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普遍关注热点事件,对于现行社会上的一些炒作新闻更乐于讨论。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热衷于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能迎合上社会主流快速更新自身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又不善于筛选。表现之一就是他们在行为上的价值衡量标准十分清晰,非常关注行为所带来的效益。如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就读期间将兼职工作发展为主业,减少上课次数甚至是不来上课,教师再三劝说无果而导致自己未能完成学业。又如许多学生不加掩饰地表达自身的趋利之心,如在配备学校工作任务的时候,他们更关注于做完此项工作以后所获得的报酬及学校评价,而对于工作给予他们的锻炼机会及为班集体和学校所创造的贡献往往是放在其次。这也说明社会发展太快导致大学生形成浮躁的心理,很多时候他们的趋利行为更注重于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

1.4 容易脱离社会规范的约束

一般认为,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社会规范的形式多样,可分为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法规等。社会规范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起指引和约束作用。大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界定比较模糊,表现为不能分辨出各种社会规范的类型,不能了解社会规范的具体内容,只是停留在很感性和浅显的认知上,如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很多学生仍然不能正确区分,常常把道德观认为是成文法,或者依照道德评价去判断行为的是非善恶。大学生也并未重视社会规范在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及在完善自我中的作用,容易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通过一些不合法的渠道宣泄出来。尤其在自己面对问题的时候,情绪比较冲动,无法理性地去分析判断情况,依旧按照自己的情感和价值标准采取相应的行为。总体表现为不愿意了解或者是被动式地接受,不能将社会规范升华为思想准则,容易使得其行为产生偏差,严重的时候甚至构成犯罪。

2 社会多元价值观影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再教育、再提升的重要渠道。在改革开放思潮的冲击下,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为社会思想多元化、经济文化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等常态。这些领域的深刻变化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群体,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许多新问题。

2.1 受教主体思想日益复杂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整的社会制度体系尚未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体系未建立。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稳定性不强,思想状况呈现出复杂性,新生群体更为明显地反映出了这一特征。综合表现为学习的欲望较强,很多时候演变为一种模仿性,这种模仿性的来源范围包括有传统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也包含有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校园文化、小团体利益、密友的价值观感染等因素。在模仿行为中缺乏思考,跟随自我感觉和周边人群评价标准而去放任一些行为的发生,较少考虑社会规范的标准,对于离自身比较近的校纪校规则相对来说比较重视,尤其重视产生惩罚后果的校纪校规。与之前的“80后”相比,“90后”思想状况有较大的变化,接受新事物速度更快,有更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为人处世更突显急躁,获取信息来源方式多来源于网络。种种均体现了受教主体的思想复杂性,随着形势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课程设置或是教学内容都应当与大学生的新变化相适应。

2.2 传统教学观念存在限制

传统教学观以教师作为主导,单一的传授式授课方式,缺乏对受教主体的关怀。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限制,兼之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依旧按照传统思维进行知识点灌输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点掌握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所传授的知识及做对相应的题目,并未认真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沿袭以往的教学方法必然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应当顾及到学生的普遍性及个体的差异性,摒弃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切实关注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认知能力、价值判断等因素,否则势必影响到教学效果。

2.3 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

与改革开放之前的大学教育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当有所突破。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教材充分考虑了大学生新生入学以后的情况,从道德修养、法律素质的培养上设置了八个章节的内容,全面系统地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打下了基础。但是用于教学的典型事例并没有体现在教材内容中,往往给予学生“教条式教学”而非“亲近式教学”的感觉,与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相比较,教学内容仍然显得滞后、呆板,使得他们对课程的价值预期值降低,进而发生厌学、弃学、应付式学习等情况。

2.4 考评方式落后单一

考评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的一种综合性评价,也是在校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由于考评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是用人单位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考核方式是否规范合理,也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各个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仍普遍采取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做法,尽管存在优势,但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大学生能力养成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近年来,学校也关注学生的表现,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但对于平时成绩如何打分,缺乏统一的标准,各个任课老师则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来给分,体现为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不利于学生对于成绩的认可,各个班级也容易出现差异,进而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思路

3.1 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进入到大学接触到一个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除了要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市场的专业型人才,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成,这对于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减少社会安全隐患有重要的意义。大学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是起关键作用的。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想情况,并分析影响他们人生观的种种因素,结合这些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计划。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更为关注与其本身有相同性和相似性的例子,在教学中通过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的方式鼓励他们进行思考,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评价标准并进一步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教师也要发挥个人教学感染力,以身作则,对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2 更新教学观念,摒弃灌输注重引导

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影响下,学生思想状况易受外界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已经不能应对新情况,必须加以变革。但是,教师如何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参与者,如何把教师、学生、教学三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1]一方面,教师仍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但是要注意把握教学重点,详略得当。可以考虑采取专题式教学整合内容,解决教学内容分散及课时不足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渗透,尤其是涉及人生观、道德等层面的内容,不应当仅注重于传输知识,而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正确的思想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评价体系中。可以采用与之生活相贴切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如在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爱国主义,笔者特别以近期某些不法分子利用“保护钓鱼岛事件”而实施打、砸、抢、烧的行为为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既能更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也能理解社会规范的约束作用,并在将来的生活中,做出符合传统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行为。

3.3 拓展教学内容,将教材知识与社会信息有效融合

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思想状况不容乐观,授课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已经不能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教材的稳定性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快速性,教材内容往往不能及时进行更新和扩充,这就需要授课教师的教学灵活性来进行调整,既不脱离教材,又有新的教学体系,这在处理教材滞后性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如边和平教授认为,教师要在吃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树立系统思想和整体概念,积极探索和创新教材优势转化的路径。[2]教师可以提前收集、选择、设计好相关知识材料,充分以多媒体手段灵活、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以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故建议在教材中适当增加相应的背景知识资料,最好是贴近大学生生活、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例子或者资料。”[3]所采用的形式应针对教学目标呈现多样化,如材料阅读引入、课堂分组讨论、辩论赛、情景小品、探讨式教学等方式,以翔实的背景资料和案例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较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3.4 改进考评方式,提升受教育者的价值判断能力

大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时做出正确的抉择,从某种程度上讲,价值判断能力直接影响到他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根据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十分关心课程成绩,好的考评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思维进行有效引导,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判断体系,这要求重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方式进行考量。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科学的,也无法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一直推行综合考评的模式,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考评体系,即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在这一大方针的指导下,由各个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综合考量到了学生的课堂纪律、课堂探讨式教学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道德思想状况评价、社会实践表现、知识体系考评等多要素,考核的方式方法则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并加以修改,鼓励创新。在此基础上,应当积极总结经验并将优秀的做法加以推广实施,逐步形成大统一、小细化的标准,综合的考评机制有助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马光焱.浅谈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教育探索,2010(6):97.

[2] 谢玉进,冯秀军.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讨课教学研讨会综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138.

[3] 黄滢.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为目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策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5):155.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价值观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思想与“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