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低碳行为干预途径初探

2013-03-19 16:49任云良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消费大学生影响

任云良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后勤与设备管理处,浙江 嘉兴 314036)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于低碳消费行为干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70年代到80年代以关注能源供应安全为主,通过各种节约能源的行为干预方法来保护能源;二是90年代到21世纪初,关注可持续发展和气候环境问题,应该说第一阶段是基础性阶段,而第二阶段则更加全面系统[1],因此从综合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低碳行为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围绕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对于90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行为分析及干预的应用型研究还不多,大学生是知识、文化、社会责任的传承者,当前90后大学生对于低碳的关注及表现如何,怎样针对存在于认知与低碳行为领域的问题而采取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非常值得研究与探讨。

1 问题提出

经过对我院225份有效问卷的统计与分析,90后大学生对于低碳认知及行为表现如下:

(1) 90后大学生低碳认知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被调查对象中对于低碳的了解、内涵、日常生活是否会增加碳排放量等简单的问题,有3%的被调查者没有听说过低碳;20%的被调查者对低碳的内涵认识不清;认为日常生活是否会影响碳排放量,选择可能会和不会的占15%,上述调查结果反映出有不少学生对低碳一知半解。由于他们对于低碳认知的局限性,有44%的同学表示对低碳行为不关注,更有80%的同学表示出对于低碳行为会影响生活质量的担忧。

(2) 对于低碳行为习惯的调查:绿色消费概念缺乏、生态消费意识缺失、适度消费意识不够,具体表现在低碳绿色食品的选购意识薄弱,许多方便食品成为学生热衷食品;大量使用一次性消耗品,以一个月使用一次性餐具盒为例,调查结果显示10次以下的为47%,10~30次的占36%,30~60次的占13%,60次以上为4%;手机等一些时尚物品的消费存在攀比、盲从等现象,90%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际更换了功能更全、价位更高的手机。对于公共意识的淡化,表现在公共场所水电等资源的关心不够,如在光线良好的白天,是否会去主动关闭教室日光灯,有19%的学生选择没注意过,有5%的学生选择不会。其中既有认知性的缺乏,但同时也有低碳认知和行为表现不一致性的问题。

2 原因分析

(1) 消费观、价值观悄然改变凸显时代变化性。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生翻天巨变的时期,物质条件极大地丰富,物质生活的变化使得人们勤俭节约的意识日益淡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拓展了大众传媒的传播途径,既带给人们有利的一面,也带来人们浮躁的一面,一些不良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影响;而90后大学生是计划生育的一代,在给予孩子巨大学习期望的同时,尽其所能为其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导致孩子节约意识的弱化。90后大学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地使他们的消费观、价值观等发生改变,对低碳认知和行为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2) 社会责任意识表现出非一致性。以社会责任意识作为主要的观察点,我们看到当下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认知及关注主要体现在关键时刻,比如献血,在大学校园组织无偿献血,很多同学都会加入其中;而对于低碳方面的认识因为涉及的因素多,既有生产领域又有生活领域,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低碳经济影响究竟有多深远,且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没有如献血救人来得直接,因此,这种社会责任意识表现出来的非一致性,实质上是对于低碳的形势与任务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是没有有效激发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3) 生活自主与自控管理呈现出两面性。90后大学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呵护过多,因此从内心来讲他们渴望自主和独立生活,但是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较弱。他们追求轻松便捷的生活方式,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到食堂就餐都不想去,而是让同学带餐或直接叫人送餐,或者常以快速食品如方便面等解决就餐问题,因此自主与自控两者之间不能协调发展,一味地追求便利而对自我管理控制意识没有养成。

(4) 精打细算与粗放生活两者体现为矛盾性。90后大学生对团购、网购等新生事物接受较快,学会精打细算,降低自己的消费支出,但因物流而产生的大量包装物随手丢弃而增加社会成本问题不假思索;以学生大量消耗的一次性餐具盒为例,以每月30次、每个0.5元来计算就需要付出15元的生活成本,而这一行为所消耗的能源及产生的垃圾则需要支付更多的社会成本,他们既想精打细算,但又选择粗放生活,他们的低碳行为存在选择性发挥。

3 干预研究

3.1 低碳干预研究的理论基础

方大春[2]在《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与其经济学价值》中分析了低碳经济的内涵、途径及模式,对于实现低碳经济需要人类行为方式上的转变,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以避免奢侈和浪费的碳排放。可见,人类行为与低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低碳生活更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王建明[3]的《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心理归因和政策干预路径》中提出了消费者在日常消费过程中自觉实行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行为模式,分析了来自于个体心理意识和社会参照规范两个影响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包括环境问题、个体责任意识、低碳消费知识等;而社会参照规范则来自消费习惯观念、社会风气氛围、榜样形象标杆等;从个体心理意识方面提出了从内部促成低碳行为的养成,同时使个体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在徐国伟[1]的《低碳消费行为研究综述》中论述了向低碳行为转变的理论基础,有序阐述了道德、价值、信念、习惯和说服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符号理论等内外部影响因素,既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并对态度-行为-情境模型进行了分析,该模型认为当情境因素较弱或不存在时,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强,而当情境因素强烈影响时,态度与行为实际无关。而这里的情境因素就是指制度与法律、社会规范、个人约束、经济刺激与成本等,同时也分析了习惯对于人际行为的影响,这一完整的理论指出了低碳行为的培养既要考虑内外部因素及影响的情境因素,同时要探寻低碳行为建设的习惯化、日常化。

在陈柳钦[4]的《可持续低碳消费的实现途径》研究论文中提出了公众参与是低碳消费的社会基础,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5A,即Awareness(认知性)、Availability(可行性)、Accessibility(可操作性)、Affordability(可承受性)、Acceptance(可接受性),这五个方面为如何实现公众的积极参与提供了指导。

上述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既有低碳内涵方面的分析,又有影响因素方面的分析,既有理论性的指导,又有具体实践性的途径论述,综合说明了低碳生活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部分,而低碳行为的养成主要受到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参照因素的影响,个体心理因素主要来自于对于环境问题、责任意识及低碳认知、道德、价值等,社会参照因素来自于习惯、社会风气、榜样形象等,针对90后大学生低碳认知的现状及低碳行为和表现,从认知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可影响性等方面有效地实现低碳行为的干预。

3.2 干预途径初探

(1) 干预的认知性途径:系统学习和教育。通过学习和教育,能够对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包括道德、价值、信念等形成一定的正影响,纠正对于低碳行为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客观地分析环境问题,激发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意识。

系统学习主要包括资源稀缺性和低碳生活消费观方面的系统学习。首先是对资源稀缺性的深刻学习和认识,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自然资源稀缺问题、马尔萨斯的“资源绝对稀缺论”和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5],只有加深了资源稀缺性认识才会加深大学生的低碳意识,然后才会自觉践行低碳行为;其次是对低碳生活消费观的认识,低碳行为方式的培育是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尊重自然和资源稀缺的客观规律,通过适度节约,合理利用,养成健康、文明、生态的低碳行为习惯。

根据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媒介、社会活动的丰富多样等特点,将低碳教育寓于其中。

一是坚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既包括传统说服教育,又包括勤俭节约教育;同时为现代教育赋予新的手段与内涵,对我院90后大学生的阅读媒介调查,依次是网络(70.9%)、电视(13.5%)、报纸(10.9%)、广播(4.7%),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如利用校园网进行低碳的公益宣传。而低碳公益宣传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探索绿色的网络环境与氛围,介入更多的低碳公益宣传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坚持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90后大学生并非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的一代,从献血、志愿者活动等方面都能得到印证,缺乏的是对不能直接见效行动的自控性。集中教育可以结合节水宣传周、世界粮食日等特定日子,开展以节能为主题的节能、节水、节粮等主题活动,集中活动可以扩大低碳意识在校园内的影响力;日常教育主要体现在日常标语、标识的提醒、能源消耗的提醒等,如我院对学生用水超过一定限额后的温馨提示,让学生及时意识到自身习惯对用水量的影响并予以纠正,及时反馈对于低碳行为的发生效果明显。

三是坚持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进行经济形势、社会热点的教育,低碳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结合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低碳形势与任务教育;同时要做到“请进来,走出去”,让大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对社会低碳形势及人们的低碳生活等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加深对低碳的认识与教育。

(2) 干预的可行性途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的引导。理性消费、简约生活,是现代生活倡导的主要内容。理性消费包括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简约生活描述了一种简单、和谐、自然的生活状态。在系统学习和教育的基础上,将认识与行为有效结合起来,在生活与消费过程中注重资源与能源节约,不做铺张浪费的事,如大学生的手机问题,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与功能需求,做到“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而绿色消费既包括绿色食品的选择,又包括如抽烟等不良行为习惯的改进,倡导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原生态的食品;而生态消费是从循环利用的角度对消费行为提出了要求,比如多用可回收利用的生活用品和循环使用的物品,少用一次性的物品,将节俭、文明、健康的消费观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去。根据干预理论中的社会参照因素分析,要对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领域中的一些先进事迹与人物进行宣传,通过榜样的力量进行影响与引导,对于来自群体之间的参照与学习,调查结果为同学间的相互影响较大,教师的影响次之,而来自家长的影响最小。教师宣讲团的成立和学生低碳(环保)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发挥同学与教师的影响作用,通过适度、绿色及生态消费,为实现持续低碳发展提供动力;又如《大学生校园低碳生活手册》的编写与发放,对低碳生活的养成起到引导助推作用。

(3) 干预的可操作性途径:校园低碳情境因素培育。情境因素的强弱与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呈反向关系,通过高校内情境因素的培育,如制度与规范、经济与成本、基础设施的完备等,发挥情境因素正向能量,弱化态度对于行为的影响。

一是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如校内限制使用一次性物品、定额水电的管理等制度的完善,校内限制使用一次性物品是社会限塑令的延伸,并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对食堂等场所进行一次性物品使用专项检查;定额水电管理对学生的用水用电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一定额管理的方法还应用到教室、实验室等公共区域的管理。

二是采取经济奖励与成本回收并举的措施。及时的激励也是日常干预的重要内容,激励可以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是指经济奖励,如评比低碳文明寝室和低碳先进个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奖励,这种激励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有56%的同学表示,如果将自己树立为低碳消费典型而给予表彰表示能够接受;而从增加使用成本的角度来说让消费者支付更高的成本,如将一次性餐盒的价格提高,减少一次性物品取得的便利性,这些双向措施的实施会对低碳行为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完善相应低碳基础设施。以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调查为例,调查结果依次是改善就餐条件、提高一次性餐具的价格、加强宣传、禁止销售,这说明完善基础设施,创建优良舒适的就餐环境仍是最重要的方面;以垃圾的低碳处理为例,近半数的同学表示,设施完备的话会给予垃圾分类处理以支持。因此要发挥基础设施这一情境因素的正能量,将低碳标识置于醒目位置,在基础设施完备,低碳标识符号清晰的前提下,有些低碳行为就会自觉发生。

(4) 干预的可影响性途径:重视低碳文化熏陶。低碳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一种文化养成,这种文化养成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每一个新生事物在初期会给人带来不适应,如低碳生活方式可能会让人觉得不舒适,以至于形成低碳生活方式会影响到生活质量的片面认识,但是久而久之,则会慢慢认识到这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并会影响到终身的消费理念。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及推动的强大力量,因此当前90后大学生要为低碳生活方式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在低碳文化的熏陶下,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首先是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4]。

参考文献:

[1] 徐国伟.低碳消费行为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5-139.

[2] 方大春,张敏新.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中国人口,2011(7):91-95

[3] 王建明,贺爱忠.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心理归因和政策干预路径[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4):80-89.

[4] 陈柳钦.可持续低碳消费的实现途径[J].理论学习,2010(8):31-35.

[5] 陈银娥,高红贵等.绿色经济的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4-5.

猜你喜欢
消费大学生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40年消费流变
大学生之歌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新消费ABC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