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党刊的民生责任

2013-03-19 16:49陈伟龄刘卫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党刊谣言

陈伟龄, 刘卫东

(群众杂志社 文教处,江苏 南京 210004)

谣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舆论现象,反映社会不良的动向,影响社会心态的稳定。谣言中包含了虚假、夸大等元素,以往是采取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方式,而在它与网络结合之后,快速的流传速度、广泛的覆盖面,在短期内迅速蔓延,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其背后推手迎合当下一些对社会不满的不良情绪,并不断设置新的谣言推波助澜地推动这种怨恨情绪,从而影响社会安定团结。任由其自由发展,将会造成社会心理不平,民怨堆积,甚而安定团结局面不稳,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大局。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党刊作为传统媒体中重要阵地,要时刻关注谣言这一不良舆论动向,解析变化中的社会心态,及时引导舆论、疏导情绪、消除民怨、提振民情。

1 谣言与网络结合的危害

谣言流传于街头巷尾弄堂里巷,绝迹于国内各大传统媒体。胡钰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谣言一般不会在传统媒体中进行发布,遑论传播。而网络则不同,自网络诞生起,网络谣言就如影相随。同样未经证实的信息会经过别具用心的网络推手、不明真相的盲目受众、上当受骗的意志软弱者等不断渲染,经过他们进行大量的粘贴、转贴、评论等流程,信息失去本身的意义内核,转而变成承载不良社会意义的谣言。

笔者分析,网络谣言主要有以下几点危害。

首先,网络谣言传播覆盖面广,引发社会恐慌。“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提出信息的传输过程:“由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五个环节组成,整个过程伴随着噪声”。[2]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的特性决定了信息传播的过程更加波诡云谲,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资讯宛如潮水一般前赴后继,通过各大门户网站、电邮、微博、聊天室、贴吧、即时通讯工具等途径,呈几何级数地爆发式扩散开来。受众来不及披沙拣金,甄别真伪,大部分只有被动接受。受众常常将目光更多聚焦在那种带来伤害性的信息上,这给了网络谣言可趁之机。在非常时期,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更多关注带给公众危害的信息,至于真实性这倒在其次,因此,大多时候闹得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从。此类网络谣言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权威信息的证实,受众在回避危机的心理暗示下,仍然选择“宁可信其有”。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后,各大城市的抢盐风波实为某些不法分子为谋利而大肆散布“盐荒”的谣言引发的一场闹剧。

其次,伪装性导致受众辨识能力下降。通过网络传播的谣言比真实人际传播的谣言更具有伪装性和欺骗性。一方面,在网络中,由于电脑操作的便捷,谣言的传播方式大多数采用“复制——粘贴”的方式,在文字、语句、语段上很少会修改,意义上不会发生变化。这使得网络谣言有一种恍惚的真实性,表述本身的真实经常让人不去怀疑事实的真实。同时,这也让其避开传统谣言传播中出现以讹传讹、意义扭曲的特点。这种伪装让受众在谣言迎面而来一时之间难以识破,并在一定时期内三人成虎。另一方面,网络谣言在表述上比口耳相传的谣言更加逻辑严密,往往加上一定的例证,以及相关专家观点。这种修辞上的努力,增强了网络谣言的伪装,使其相对传统谣言更加显得可信。

第三,匿名性导致权威信任危机。网络匿名发表和转载文章,给滞后的权威信息带来信任危机。一方面,匿名表达观点,让谣言传播者在一种可以轻率、不必负责的状态下不加掩饰地言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开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另一方面,网络人际标识缺失,给一些自己认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有机可乘,通过谣言引起恐慌,肆意宣泄怨气,而权威新闻却不及网络传播速度快,在权威信息未发布之前,网络谣言就已经通过段子、微博、论坛等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以致谣言先入为主,不明真相的受众发生误解发泄怨恨起哄在后。而此时,真实权威的信息却少有人关注,因为被大量虚假、充满情绪的谣言包围,人们无法分清真相,甚至有人会怀疑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齐美尔认为:信任属于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如果没有人们相互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3]网络谣言带来的信任缺失是最值得我党、政府和社会重视的。

2 谣言背后的怨恨心理

党刊应当正视网络谣言的危害,及时发现社会和网络话语的不良动向,发挥自身权威媒体优势,挖掘谣言产生的根源。当前,在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思潮中,各种杂音噪音纷至沓来,网络谣言裹挟着肆意宣泄的非理性情绪和貌似言之凿凿的演绎表述,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大众传媒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使得人们对媒体和政府的信任度降低,这种现象困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严重时甚至出现社会动荡不安,动摇政治根基。

网络谣言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网友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社会发展等领域内存在问题的不同角度的看法和认知,这种认知借助网络谣言的形式在网上传播,并与不同网友进行意见交换,经过加工、传播、参与讨论、汇总意见等过程形成一定规模的集体认知,而这种负面的效应会不断放大,不明真相的部分网友关注的往往都是负面效应,而不会坚持客观的立场去探求是非曲直、关注隐藏在背后的真相,更不用说理性看待、正确对待了。这些失去控制力和判断力的非理性情绪,往往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并产生恶劣的影响。深挖其根源,倾听民声,在众声喧哗中隐藏着由于挫折感、不公正和不公平引发的一定程度的怨恨情绪。

怨恨这一社会心理在我国当前一方面缘于差异。在我国当前,主要是由于社会资源占有量的不均衡和分配制度的差距。有限的资源,让无数的欲望主体拼命追逐,由于不同主体拥有的不同社会力量,其争夺到的资源配比也会存在相应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不同利益群体无奈妥协、被逼隐忍之后的结果。另一方面,时代的焦虑症。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转型一直在持续,竞争激烈残酷,社会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让其时刻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同时个体也为未来的不可知和不确定时刻困扰,被挫折感、无助感、焦虑感伴随,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逐渐消逝,对社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人们的心态容易失衡。

被逼无奈的忍耐、妥协和失衡的心态积累着部分受压制的主体的怨恨,在网络上具体表现为:在网络上开骂,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指责,散布不利舆论,肆意攻击社会,发泄不满和心头恶气。舍勒认为:“怨恨是一种有明确方向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这种自我毒害产生出某些持久的情态,形成确定样式的价值错觉和与此价值错觉相应的价值判断。”[4]这种情绪并不是以理性地审视和善意地关注来对待社会,而是通过无理的谩骂和不负责任的攻击以引起更多更轰动的关注,严重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正常的道德评价,容易使得一群怨恨的主体沉浸在自以为是的正义和道德的自我想象中,一旦民怨积重难返,发生质变,变成民愤、民恨,就会逆转、颠覆原有的道德和秩序,导致其发生爆炸性的突变。“山西黑砖窑事件”、“贵州瓮安事件”、“温州交通系统世袭制招聘”等事件,在部分网友的渲染下,谣言重重,事实的真相并不被人们关注,所谓的黑幕却被广为散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3 关注民生,党刊责任

正视怨恨这一心理的危害,想方设法消除这一不利于社会稳定团结的情绪的影响,对于执政党而言,是一项任重道艰的使命。中国互联网协会在《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中所说:“共同抵制网络谣言,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党刊作为执政党的喉舌,要抵制网络谣言,消解民怨,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首先,倾听民声,关注民生。作为权威主流媒体,党刊起着沟通上情和民情的桥梁作用。党刊承载了党的意识形态内容,在对中央精神、政策方针、党建理论等宣传解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人们坚定信仰、社会安定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网络谣言其实或多或少地都潜伏着民意。“谣言不等于谎言,其中包含着民众正常的心理期待和客观的事实性信息,如善加利用就会促使危机向常态转化。”[5]仔细分析,2011年沸沸扬扬引起轩然大波的所谓国税总局“47号公告”折射出部分人群对税收政策的不满;2009年底流传于各大网站的帖子“北大学生创业受贪官刁难,一刀捅死贪官”引人众多网友关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人群的仇官情绪。这些谣言背后的民意应当引起党刊的重视。

党刊应当发挥自身理论研究深度的优势,倾听民声,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了解群众的心态,更好关注民生,贴近民生生活,真实贴近,而不是炒作热点,制造含混、争议性的议题,混乱价值观,扰乱视听,搞清网络谣言背后表达的真实的民意,及时激浊扬清,帮助群众明辨是非,从而更好地培育和建构社会理性。

其次,激浊扬清,打造公信力。作为主流媒体,党刊发挥其正本清源的政治传播使命,树立起公信力这一宝贵的无形资产,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公信力是党刊多年沿袭下来的天然优势,是任何媒体无法企及的。

网络谣言的传播实际上是一种传播者及散布者不负责任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合谋,在一定程度上迎合部分人群的偏见和期望。其传播速度相当快,在民众中间迅速蔓延,慌乱人心,迷惑心志,成为部分人群散发怨气的渠道和发泄不满的途径。这些或多或少地滋长了恐慌的社会情绪和不利心态。

党刊的公信力,应当来说在人们心中还是拥有着不可动摇的信任地位。党刊作为党的喉舌,过去其拥有公信力的原因在于对信息资源的独占性,但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媒介渠道多种多样,而且都是同源信息,党刊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加工等工作至关重要。在面对谣言时,党刊应当毫不犹豫地赢得时间、调查真相、公布真相,安抚群众情绪,并引导和启发群众反思谣言、预防谣言事件再次发生。让·诺埃尔·卡普费雷指出:“辟谣要想有效果,也得翻来覆去地说。”[6]事实上,网络谣言的迅速传播也是由于不断地重复拷贝。在广大受众最需要了解事实真相的关键时刻,作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的党刊一旦传播速度滞后,导致权威信息滞后或者缺失,这就给网络谣言肆意扩散的机会。党刊必须冷静分析受众主题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变化,注重运用巧妙的引导方式,在分析信息之后迅速公布真相,深挖真相背后的阴谋和内幕,分析其荒谬之处,消弭谣言,抚平公众恐慌情绪呼唤公众理性,有力打击粉碎其险恶用心,真正树立起主流媒体的权威公信力。

第三,信仰教化,滋养心灵。党刊的任务就是宣传党的各种方针,是我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米歇尔·福柯曾经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与规训社会相对比的控制社会。在控制社会中, “权力已伸展到社会结构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伸展到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社会已完全被纳入到这种权力之中, 如一个单一体般对权力发生反应。权力已表现为一种控制, 它伸展到民众的意识和肉体的最深处, 同时也跨越社会关系的全部。”[7]意识形态具有生命本体延续的一致性和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排斥能量, 它以支配一切的权力影响着大众传媒的主潮流, 意识形态一旦成为执政党的信仰后, 往往会体现出无与伦比的集权优势。美国传播学者托德·吉特林认为:“在现实生活中, 它们(指大众媒介,引者)无时无刻不在为人们编织着信仰、价位和集体认同……简而言之,大众媒介已成为支配意识形态的核心体系。”

网络谣言的四处散播恰恰迎合了部分受众对丑闻趋之若鹜的心理,迎合他们的眼球,满足他们对卑劣行为的关注。意识形态以高屋建瓴的观念性见长,其存在历来以否定客观现实的真实性为前提,而恰恰以此为前提,在大众传播领域内扮演误导者的角色,因此,在传播学领域中往往想象的历史能够战胜客观的历史。戴维·米勒及韦农·波格丹诺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符号意义的信仰观点的表达形式,它以表现、解释和评价现实世界的方法来形成、动员、指导、组织和证明一定行为模式和方式,并否定其他的一些行为模式和方式。”[8]一些网络谣言别有用心地编织恶毒的谎言来攻击社会,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带有选择地公开事件真相的政党禁忌和带有臆想性质的民间谣言,禁忌是对真相的遮蔽和掩盖,谣言则是对真相的漠然和隔膜,这两者都对培育积极的政治心态和健康的政治心理极为不利。

党刊肩负着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重任,在传播国家关怀、突出政府护民能力的同时,必须帮助民众培育良好的政治心态。所谓良好的政治心态,不仅源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科学、健康、丰富和深刻的政治经验和体验,而且还依赖于见多识广的社会政治知识和逻辑严密的政治思维能力。通过不断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精神科学发展观,帮助群众坚定信仰,用新时期道德风尚滋养群众心灵,才能更好地培育群众理性的政治心态和政治素质,从根本上根除网络谣言,净化群众心态,从而更好地有利于安定团结大局。

参考文献:

[1] 白树亮.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新闻界,2010(4):82.

[2] 石庆生.传播学原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7.

[3] 马克思·舍勒.价值的颠覆[M].罗悌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7.

[4] 马克思·舍勒.价值的颠覆[M].罗悌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0.

[5]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M].郑若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48.

[6] [美]哈特,[意]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杨建国,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30-31.

[7] [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张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9.

[8] [英]戴维·米勒,[英]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60.

猜你喜欢
党刊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如何科学识别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新时期扩大党刊影响力的实践与思考
党刊记者应牢固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
新形势下党刊如何提高传播力
“后真相”时代,对谣言说不
谣言π=4!
谣言
以“四个牢牢坚持”履行好党刊的职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