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昌, 马建金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一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生源质量的下滑,学风状况不良的问题日益突出,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已成为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学风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塑造优良学风,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我院作为工科高职院校,近年发现作弊现象低年级化趋势明显,厌学情绪严重、求知欲低,学生学习毫无目标等“怪异”现象。为了树立良好学风,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思想,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职培养目标。通过自行设置问卷,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学习状况进行随机调查,正确认识和获知影响我院学风建设的各种因素,剖析我院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难题,探索工科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
采用文献调查法:查询有关近期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研究的各种文献资料,查阅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到网上数据库查询;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此次问卷调查对象分别为我院在校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含专接本和顶岗实习的学生)学生,共计1600个样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涵盖学院6个分院,32个专业,收回有效样本为1 470份,有效收回率为91.8%,调查对象基本符合我院的学生整体构成。
在所研究的学生中,从年级上分析,大一学生遇到学习问题的比例为57.32%,大二遇到的学习问题的比例为32.48%,大三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相对较少,主要是对职业和就业的困惑;从学生在学习方面起点不同的差异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高职院校学生中,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遇到学习问题的比例为32%,低于通过其他方式(包括自主招生、对口招生等)录取(45%)13个百分点。可见,通过其他方式录取的学生由于生源类型不同(例如来自于中职等)、没有接受过普通高考的“洗礼”等原因,遇到学习问题的比例较高;从聚焦在学生遇到的主要学习问题上分析,遇到的首要学习问题为“缺乏自学方法”,数据显示:58.37%的学生停留在高中或中职学习时代,21.78%的学生对高职上课方式不适应;其次是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48.71的学生觉得专业课枯燥无味,18%的学生觉得专业课太深奥,听不懂,10.24%的学生觉得对所学内容很茫然。
通过对问卷进行了科学客观的统计分析,当前我院学生主要存在缺乏明确学业规划和大学发展目标,对工科专业缺乏兴趣,就业岗位认识出现偏颇和误区,学习动力不足等内因;同时学院整体学风建设评价机制缺乏,规范学生学习制度和条例有待完善,配套的学生管理应适度从严等外部因素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在校学期期间,对其影响最大的是教师。而学风建设与师德教风密切相关,一个业务精湛的优秀老师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师德与教风并重的原则,对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使教师成为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骨干力量。我院是从原来的中专校升格建院,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引进了大批量青年教师,
由于从普通高校到高职院校,缺乏工程背景,实践和动手能力不强,教学基本功相对薄弱,很难结合项目、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为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符合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根据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学院相继出台了青年教师进企业锻炼实施办法、开展青年教师职业规划工作的意见、“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办法、学院“青蓝工程”培养计划等制度,开展“如何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首期青年教师培训班暨师德师风建设研讨会”,定期开展教师座谈会等活动,通过制度约束,活动培育,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
根据我院目前的生源结构和当前学风的现状,学生管理工作应适度从严,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调整各项管理制度,应做到规范管理、严格管理和强化管理,“合理约束好学生度过每一天”,从学生的早锻炼、早自习、督查学生早出勤,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约束课堂行为,严格课堂纪律和考勤,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建立了教师网络考勤制度、晚自习检查通报制度、学业导师、辅导员听课制度、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暂行办法、学生留级暂行管理规定、早出勤督查制度、学风建设先进系部、学风建设先进班级等制度,通过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生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学院良好学风。
学院要重视大学生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依托专业教研室,聘请教研室的专任教师担任班级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大学三年期间的“业”。大一指导学生学业,在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就应纳入该体系,各专业结合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学业规划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了解专业,合理规划三年的学业;大二导学生专业,大二学生重在专业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行业和产业,找准个人定位,明确个人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结合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研究性平台学习和各专业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热爱专业;大三指导学生就业,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整个周期,学院在大二就分别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与创业指导两门必修课,同时还通过讲座、报告、学业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践等形式加强学生就业观的教育,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增强职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明确就业岗位,纠正学生的就业误区,合理引导学生就业。
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依托专业教研室开展专业拓展活动,凸显学业导师对学生学业的引导,专业学习的指导,就业创业反馈对学生学习动力的促进,构建学业、专业和就业为一体的学风建设互动机制。
高职教育归属于职业教育的整体,培养的是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然而高职教育又有自身的教育特色和专业要求。我院发挥行业办学优势,通过校企合作,集中体现在“合作办学求发展、合作育人促成长”的工学结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涉及专业群建设的职业解析、教学实施的行动学习以及学生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创建、学习评价机制的需求等微观层面。高职师生从课堂走向生产,从学校走向工场,专业的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得到提升。实施校企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融合、教学标准与生产标准的融合、教室环境与工作环境的融合、实习学生与准员工的融合,企业文化与高职文化的融合等方面,教师与工程师的合作是校企融合的中级阶段,实习学生与准员工的合作是校企融合的高级阶段。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不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使用紧密结合的问题,同时专业教师和学生通过企业的实践促进了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反辅校园学风建设。
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曾说过“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典型和榜样来激励和引导。当前工科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解,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从事服务类的岗位,而工科制造类的专业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从事制造业的岗位,从而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通过邀请与本专业相关的往届成功校友与学生共享自身的成长成才的经历,特别是自己在校专业学习的经历,毕业后依靠专业为平台,学以致用的奋斗历程,以及现在在业界和行业取得的成绩来打动和感染学生,鼓励和示范在校的同学来模仿和认同,从而扩大转化工科专业对学生影响,激发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的思想,让学生更加明确本专业的学科内容和将来从事的岗位,激发学生树立专业思想,以此来推动学风建设。以专业为单位的面对面的交流,小班化的访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专业上指导;在校报上开设校友专刊专访,报道成功优秀校友的光辉业绩;通过校园网站以及微博等网络媒体构筑与同学们的交流平台;让本专业的学生通过校友的言传身教,进一步发挥成功优秀校友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认到本专业的发展潜力,使广大同学受到激励,促进学风建设。
“职教有大赛”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活动载体,也是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证明,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深化我院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选拔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各专业依托专业拓展活动,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开展了“ 电子电路设计大赛”、“ 通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电子商务三创大赛”、“ 数模竞赛”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技能竞赛活动,有效地调动我院学生学习各类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竞赛氛围,全面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局面,突出了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位置,也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推动专业内部不断深入研究课程,有力地推动了我院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努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好坏和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建立良好的学风势在必行,学风建设必须把以生为本落到实处。进一步探索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实效性的对策和措施,建立有利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S].教职成〔2011〕16.
[2] 王晓华.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16-21.
[3] 廖克银.关于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J].职教论坛,2012(23):84-85.
[4] 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12(7):90-92.
[5] 杨江水.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新困境与新出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95-100.
[6] 葛道凯.“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EB/OL].http://www.tech.net.cn/web/index.aspx.
[7] 麦可思.2012级新生学习问题分析[R].麦可思研究院,2012: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