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
(1. 江南大学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2.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
少数民族学生,因其民族多样性,社会文化背景多样性,所以针对他们的教学管理工作一概而论的做法,严格来说都是不够恰当的[1]。当然共性的东西,比如多才多艺优势的发展,民族自尊心,民族荣誉感的尊重,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等等,这些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处理[2]。但更多的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化差异。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是影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的杠杆,也是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等问题的关键。因此,结合学校实际、落实少数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构建科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模式,首先要深入分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征[3]。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民族性管理是核心。正因为民族多样性,各个民族学生都有其特定的民族文化,所以对于他们的管理应以不同的民族为出发点。在这个层面上,作为我们教师而言,必修的一门功课就是民族史,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之博大精深众所周知,所以对于这个环节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对于管理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一定不可或缺。据学生的反映来看,有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不知者和知之者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但是对于一知半解乃至错误理解的是不可被接受的。学生普遍比较反感别人对本民族文化的错误解读,会以此认为是对其民族文化的亵渎,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确实给我们上了一课。学会理解、包容和学习,我想这应该是对民族文化差异的最好解决方式。众多的民族文化里,有几点是需要我们在管理学生中特别需要注意的。
一是宗教信仰,学生里面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学生等都是穆斯林,对于这些学生,因其民族在相同的宗教信仰里吸收了大体相似的宗教文化,所以在这个方面可以归为一体看。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有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对比于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教义里对于饮食上的禁忌较多。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了解这些特殊的信仰,然后就该做到理解和尊重。
二是民族特殊崇拜和风俗,等同于宗教信仰,每个民族都有其在千百年历史里沉淀而成的特殊文化习俗乃至神灵崇拜。崇尚科学价值观的社会,我们也应尊重和理性识别这些民族符号,在很多的领域,它也仍是国家乃至世界的瑰宝。对于学生的管理也应像对待这些民族文化一样,因为每个少数民族学生背后挺立着的也正是其灿烂的民族文化。
三是民族小团体现象,正因为文化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里面开始出现同民族学生形成小团体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虽然是自身民族团结的表现,但对于班级的整理管理和团结都是不利的。作为老师而言,我以为可以以集体活动为载体促进各民族同学的交流,包括文化上的交流,这也有效解决了学生之间对于彼此文化上的盲区、误区和雷区的了解。但是接受新事物本身不是一件易事,在这个过程里面,不强迫,不急于一时,不偏向部分观点又是重点[4]。
总之,对于管理少数民族学生中涉及的民族文化,作为教师,全方面了解是关键,只有自己对它足够了解才能够对它下属的元素加以支配。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地域性管理是有效方式。顺应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大致分布,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我国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以内蒙古东部蒙古族为代表,西南地区以云贵川黔渝地区彝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为代表,西北地区以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为代表。
不同的地理区域,本身就承载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众多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东北和西南的学生因其当地较为开放的民族文化以及自古受汉文化影响深刻等原因,对于这部分的学生的管理,大体上效仿普通班级学生没有太大问题。剩下就是来自西北的学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为长期以来在文化上较为封闭,以及大部分民族有特殊的宗教信仰,所以这部分学生成为教学和管理上首先应该被关注的对象。生活方面,据不少同学反映,很难适应南方的地理气候和饮食习惯。当然这更多的得靠学生自己,但是作为老师的角度,也应该更多地给以关心和引导。学习方面,基础较为薄弱是普遍现象,群体性的学习态度也是普遍现象。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这是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初步探求其原因当然客观和主观上都有。客观上来说,学校的以照顾为出发点的相关政策使得学生自我要求降低这是不可否认的;主观上来说,基础薄弱是一方面,上面提到的群体性学习态度也是一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呢,那又得配合针对个体的管理方式。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个体性管理是主要内容。说到个体性管理,就不只是少数民族学生了,任何学生都需要对其实行个体性管理,但是因为少数民族学生这个群体本身比较特殊,所以针对个体时也应考虑到更多因素。
上面有提到学生里出现的群体性学习态度,我认为针对这个现象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从个体出发。不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但需要出现能够在群体里起到带头作用的同学,同时又要避免这部分同学沦为另一个小群体。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宿舍都能出现这类型的同学,以此带动宿舍效应的出现。作为老师,一方面是留心观察,发现和挖掘这样的同学,另一方面是不断支持、鼓励和引导这部分同学,使他们能够长期坚持并且带动其他同学[5]。
一个好的集体肯定能造就更多好的个体,这是必然,我相信这也是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里较其他班级更为严重的群体性学习态度现象的有效方式。
少数民族学生的成才教育,是我国未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建设的重要一步。因材施教,全方位的发展以及民族团结融合的意识培养是根本。教学之路,不断进步和反思,但仍然任重而道远[6]。
基于上述分析与比较,结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化特点,应从提升教学质量、完善制度保障和改革管理模式等方面着手推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改革。具体做法为:
提升教学质量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在自己家乡工作,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本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责任。由于经济及历史的原因,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有的少数民族学生甚至汉语水平都未过关,因此要制定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计划,加强基础课程的训练,提高他们观察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对于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要鼓励他们继续深造,这不仅对少数民族地区,还对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多元化的特点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质量,争取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上的帮助,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拥有感恩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才能的理想抱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注重日常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模式。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化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教学辅导活动、素质培训活动等,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业余生活,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他们体会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将“特殊照顾”与严格管理有机地结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采取“特殊照顾”,并不等于少数民族学生享有特殊的权利,应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学校可采取座谈交流等形式,通过班主任的教育,任课教师的课堂引导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忧患意识,强化竞争意识,树立为民族地区发展而努力学习的目标,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喆.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J].前沿,2012(10):181-183.
[2] 赵瑜,白罡.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学生工作管理[J].前沿,2012(10):106-107.
[3] 董建稳.试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中的文化导向原则[J].贵州民族研究,2013(1):189-192.
[4] 申沛,张涛,向佳玲.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25-26.
[5] 聂文婷.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6(12):75-76.
[6] 覃红霞.冲突与融合: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4,24(3):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