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知著难“三会”补缺憾
——读《〈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

2013-03-19 12:01陈圣争
武陵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草堂评点笔记

陈圣争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阅微知著难“三会”补缺憾
——读《〈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

陈圣争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小说丛林中,《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以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艺术追求分别代表了当时笔记体和传奇体文言小说的两座高峰,也成为清代文言小说创作继唐传奇之后再次涌现新高潮的重要标志。二书流传以来,历代均不乏学者对其进行校勘、笺注与评点。这些校、注、评之作不但体现了每位学者独具只眼的批评理念,而且还折射出他们所处时代的文献资料情况和学术观念所向。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的汇辑整理,具有不同寻常的学术史、研究史意义。就《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三会本”(会校会注会评)的整理而言:早在20世纪60年代张友鹤先生已对《聊斋志异》“三会本”进行了相关辑校,并于196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研究《聊斋志异》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但对《阅微草堂笔记》“三会本”的汇辑整理,长期以来皆付之阙如。可喜的是,吴波等学者汇辑整理的《〈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于2012年11月由凤凰出版集团出版,弥补了《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史上的这一缺憾。该书综录历代以来对《阅微草堂笔记》的校本、注本和评本,体现出辑校者高远的学术目标、坚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邃的批评意识,成为《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史上搜罗宏富、点校精良的整理本。

一着眼学术,立足研究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大学问家纪昀晚年的追录见闻,是以学者之眼光和治学之精神撰写的一部笔记体小说。出于保守的文艺观,纪昀主张小说应该“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反对《聊斋志异》用传奇志怪的手法创作小说,提倡六朝以来质朴简约的文风等,这也是纪昀撰著此书之目的所在。此书风靡后,形成了文言小说史上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传奇体和以《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体两军对峙的局面,为后世小说的发展趋向提供了多种选择。就《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影响和研究历史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续仿摹拟之作渐盛。如出现了许元仲《三异笔谈》、俞鸿渐《印雪轩随笔》、俞樾《右台仙馆笔记》、《耳邮》、慵讷居士《咫闻录》、许奉恩《里乘》诸作,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言:“虽尚有《聊斋》遗风,而摹绘之笔顿减,终乃类于宋明人谈异之书”,学界对之已多有关注,且不乏高质量的论著问世。二是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笺释、评注。《阅微草堂笔记》虽为小说体,但由于“纪晓岚氏博极群书,虽无意为文,而字字皆有来历,不为证明,读者或不免失其真意”(蔡元培序《详注阅微草堂笔记》),因此历代对其评注之作甚多。翁心存、徐时栋、王伯恭、徐瑃、孙益亭、沈禹钟、谢璿、陆钟渭等人或评点,或笺释,或题识,构建出一幅幅异彩纷呈的《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图。这些评注,或笺释校注,或批驳商榷,或鉴赏品评,不一而足。虽略显零散,不成体系,但吉光片羽,弥足珍重。因此,全面梳理《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史上的一些重要评注本,为学界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本,对于推动《阅微草堂笔记》的深层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吴波等学者《〈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的汇辑整理,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学术目标而进行的基础性工作。众所周知,基础性学术资料汇编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但往往不被现行的很多评价体系(如职称晋级、评奖之类)所认可。由此可见,《〈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的整理完全是一种着眼学术、立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具有浓厚的学术资料汇编性和工具性等特征,而且对此类原始资料的搜集和基础文献的整理,更体现了辑校整理者高远的学术情怀和抱负。

二精选底本,广搜评注

作为一部风格独特的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自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创作伊始,便以抄本、刻本分写流传,经历了从单篇创作到集合成书、从传抄到刊刻、从单刻到合刻的成书过程,版本众多,情况复杂。重要的有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盛时彦合刊本、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盛时彦重刊本、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纪树馥重刊本、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小蓬莱山馆刻本等等。同时,还涌现出一批重要的选刊本,如徐瑃《纪氏嘉言》、强望泰《阅微草堂笔记撷钞》、箨园居士选订《阅微草堂笔记择要》、陈荻洲摘录《纪文达公笔记摘要》、丁福保编《纪文达公笔记类编》等。近代以来,随着铅印、石印技术的推广,大量《阅微草堂笔记》的绘图本、注释本、标点本亦应运而生。这些不同的版本形态,对《阅微草堂笔记》的传播与普及具有重要作用。《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作为目前惟一集校、注、评于一体的《阅微草堂笔记》整理本,在底本选择上,以《阅微草堂笔记》最早的合刊本——嘉庆五年庚申(公元1800年)北平盛氏合刻本——为底本,以道光十五年乙未(公元1835年)郑开禧序本为参校本,既保证了资料来源的原始性,也充分照顾到了文献资料的全备特征。纵观此前有关《阅微草堂笔记》整理本,大多仅对文本本身进行整理,而并未对《阅微草堂笔记》传播史上的重要评注内容予以汇录。如目前比较流行的《阅微草堂笔记》整理本是由汪贤度点校的《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该本多次重印,影响甚大,其所据底本为道光十五年刊本;而由孙致忠等点校的《纪晓岚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册所收《阅微草堂笔记》一书,即“以嘉庆五年刻本为底本,以道光十三年刻本为对校本,以其他铅印本为参校本”(孙致忠、吴恩扬等校点《纪晓岚文集》),且“文章部分,每篇后出校”;然而,二书对《阅微草堂笔记》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一些评注本皆未予采纳,更勿论对那些珍藏于图书馆中的罕见手批本进行发掘。吴波、尹海江等人辑校的《〈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不但汇辑了谢璿、陆钟渭《详注阅微草堂笔记》(上海会文书堂书局1918年版)、沈禹钟《分类广注阅微草堂五种》(世界书局石印本1923年版)等重要注本的笺注,还辑录了徐瑃、翁心存、徐时栋以及王伯恭等人的评点。其中翁心存、徐时栋的评点乃辑自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手批本,属于首次面世的罕见资料,对《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是目前为止搜罗《阅微草堂笔记》评注资料最为全备的整理本,学术价值重大。

三集评集注,便于比较

自从宋代刘辰翁开创评点方式以来,评点已成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批评方式。明清时期,随着书坊主商业化操作意识的日益浓厚,敦请名家批点更是明清小说出版的常见手段之一。这种短小精悍、随文批点的评点内容在辅助读者阅读过程中,确实具有“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明袁无涯《忠义水浒传全书发凡》)的导引功能。尤其是集评、集注之作,通过汇辑不同时期针对同一内容的评点、注释,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本内涵,还能通过横向比较相关内容,辨识相关注释的正讹、评语之优劣。

《〈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辑录不同的笺注评点于一本,具有集注集评的特征,对于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如《滦阳消夏录(一)》第36则对“疡医”的注释:《详注》直释为“俗称外科”,而《分类广注》则追溯此词来源,释为“官名。《周礼·天官》之属。凡有疡者,受其药焉。今通称外科医为疡者。”很显然,《分类广注》的注释更为深切,读者将两种注释对照一看,便可得到“疡医”的词语来源与确切含义。又如《滦阳消夏录(四)》第12则在注释“失先王神道设教之深心”时,《详注》仅是引《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一语,未作其他阐释;但在《分类广注》中除了引用上述引文外,还对此进行了具体阐释:“言圣人不以形制使物,而以观感化物,如天下之无形可测,而四时不忒也。今谓借祸福以告诫人者曰神道设教。”两相比较,后者更为明了清晰,对我们理解文本内涵助益更多。

除了集注,集评亦能通过横向比较,了解批点者不同的批评角度和批评原则。比如《如是我闻(三)》第71则,讲“一医者拒予堕胎药导致一尸两命”之事,翁方纲、徐瑃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故事进行解读,所发表的见解各异。翁方纲主要侧重于就事论事,较为质朴。徐瑃之评则根据故事中冥官之感慨:“宋以来固执一理,而不揆事势之利害,独此人也哉?”继而,引申发挥认为此故事之目的乃在于讥笑宋儒,亦自成一说。佚名(子延氏)之评则从《阅微草堂笔记》中所载故事的内证出发,联系纪昀对《滦阳消夏录(六)》中“张巡妾转世索命”之事的观点:“儒者著书,当存风化,虽《齐谐》、《志怪》,亦不当收悖理之言”,认为此段故事既属悖理之言,本不当存,但因纪昀“不忍割爱”而成“白圭之玷”。三则评语,从不同角度阐述观点,有利于读者进行横向比较,多角度地解读作品。

另外,《〈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中的校、注、评还保留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资料,有些甚至涉及到当时社会政治、民俗风貌的变迁,对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时代氛围大有裨益。如《滦阳续录(四)》第22则有云:“时河间犹未改题缺”,“题缺”一词如果不加注释,一般难以理解。《详注》和《分类广注》皆引用了《清会典》来解释:“厅州县之缺,有拣、有题、有调、有留。余则选。”《分类广注》则更在引文之后详加按语曰:“按题缺,盖谓其地重要,须题奏,然后署补也。”于此可知,“题缺”乃是清代派遣地方官吏的一种方法,从而反映出清代用官制度的一个侧面。再如,翁心存于《如是我闻(四)》第37则篇末评点。由这该段评点我们可知翁氏对鸦片耗国之财、损民之命,祆教毒人之心的现实状况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批判。从翁氏评语中,我们不难窥见道光、咸丰年间鸦片对中国造成的重创,随之而来的西方宗教思想对时人思想、社会文化的冲击。翁氏的这些相关评点可视为道光、咸丰年间的实录,对了解当时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的主要整理者吴波教授,长期从事《阅微草堂笔记》研究,曾出版过《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阅微草堂笔记评注》(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等著作,是国内《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专家。此次《〈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的辑校整理,是他在既有宏观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以期为学界提供更为全备的《阅微草堂笔记》整理本,历经数载,奔波于全国各大图书馆收集而成。此书囊括了绝大多数重要的《阅微草堂笔记》评注本,或许可能存在一些评注本尚未被发现或遗漏(如复旦图书馆书目记录有荻保贤评注本《阅微草堂笔记》,但该图书馆已找不到该书,亦未能收录,待查),但从以上所举大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吴教授这种以编撰资料汇编为目标,广为搜罗而成的《〈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的出版,定能推动相关研究进入新的领域。

(责任编辑:刘英玲)

猜你喜欢
草堂评点笔记
草堂旧事
没想到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在杜甫草堂汇聚了一群出色的文化人......
薪草堂由来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
翻译擂台(116)评点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