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刚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论文化产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周正刚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文化产业以其对自然资源依赖少、能源消耗省、环境破坏小而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变革创新作用;作为“绿色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创意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优化提升作用;作为“高端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文化产业;“两型社会”;作用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现代经济、科技、市场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经济文化形态,是当代的“朝阳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以其对自然资源依赖少、能源消耗省、环境破坏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生态效益高而成为最重要的“两型产业”,它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功能。研究和探讨文化产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弘扬“两型”理念,培育“两型”文化,倡导“两型”消费,落实“两型”政策,在全社会形成“两型社会”共建共享的氛围。
作为“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投资省见效快、综合效益高、带动性强,是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它创造新的生产、生活及消费热点,能有效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的形成,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具有变革创新作用。
首先,文化产业可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变,引领产业结构、消费模式、生产方式的调整和变革。发展文化产业,可有力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的比重,使GDP的文化含量增加。文化消费是“两型社会”的重要特征。文化产业可扩大文化消费,拉动内需,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模式。可使文化旅游、文化娱乐、网络文化等迅速发展和传播,辐射到城乡,开拓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富脑袋”的同时可以“富口袋”,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1]。文化产业引领生产方式的变革,使文化资源像物质资源一样被开发和利用;使文化生产像物质生产一样变得有声有色、实实在在;使文化生产力像物质生产力一样,产生和释放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能。这些素质、作用和特点,正是“两型社会”的基本品质和必然要求。其次,发展文化产业可创造“两型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大改善和富裕起来以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发展文化产业,可有力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新、求美的需求,增强舒适感和幸福感。文化产业是最具人本色彩和文化内涵的产业,以其大众化、平民性、亲和力和影响力,吸引大量受众,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有利于营造舒适、安定、宜居、充满活力的“两型社会”环境。再次,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推动和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必然推进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改革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为“两型社会”建设的观念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参照和示范。“两型社会”建设本质上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成果的优化,文化产业无论在创新理念、转变方式、优化结果方面都发挥着开拓创新的作用。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呈现出需求上快速增长、结构上转型升级、方式上更趋多样、主体上延伸拓展的趋势。作为最有活力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正有力地推动着“两型社会”建设的变革与创新。“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涉及产业发展、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人居环境、社区生活、日常行为的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它旨在开拓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式,创造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它预示着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文理念的一次革命。发挥文化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变革创新作用,必须抓文化产业项目,提升“两型社会”的经济素质和文化品位。项目是产业的直接抓手,没有好的项目,增加文化GDP的含量、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都将成为空话。所以,要抓品牌,推出广大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既要使文化产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吸引受众,同时又要防止一味吸引眼球的低俗、庸俗、媚俗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的流行。“两型社会”建设既要净化自然环境,也要净化人文环境。要抓改革,加大文化改革创新的力度。文化开风气之先,引领社会潮流。文化改革创新形成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将给“两型社会”建设注入强大的活力。我们要善于从文化的视角提高文化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服务力和影响力,提高“两型社会”建设的文化品质和品位。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两型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文化产业低碳、清洁、节能、环保,是典型的“绿色产业”,能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起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的引导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节约资源,实现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向“创造”、从“黑色”向“绿色”、从“物本”向“人本”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投入产出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来实现的。“两型社会”建设蕴含着一种“尊自然、亲自然、爱自然”的观念。文化产业能最有效地节约资源,减少、降低排放,对自然资源消耗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小,是最重要的“无烟工业”和低碳经济,高度体现人本环保的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坚持人文与自然的结合,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许多文化产业项目比如文化旅游、观光休闲等,本身就是以良好天然的生态来吸引人的。而且,文化产业以创意为魂,可循环利用资源,淘汰落后产能,利废用旧,推陈出新,使原来的“黑色产业”变为“绿色产业”;能“以景治污、以景治荒、以景治贫”,使“污染区”变成“风景区”[2]。发展“两型”产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最典型的“两型”产业,它在推动和引导传统产业向高新化、集约化、清洁化和循环化方向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消费的主要是文化内容和内涵,一般不直接造成对物质资源和物质财富的享用和占有。人们消费文化产品,不是为了充饥御寒和安居出行,而是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这无疑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大有裨益。文化产业以其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高生态效益而为“两型社会”建设引航。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不仅是重大的发展问题,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要把“绿色”理念贯穿始终。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创造更多的绿色GDP代替黑色GDP。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达20%以上,而我国现在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刚过3%[3]。国际性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发展,都不可能没有文化及其产业的支撑。如果打的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牌子,走的是传统的发展老路,没有文化等新兴产业的支撑,“两型社会”建设就要落空。我国文化产业应该有一个大发展,而且可以有一个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特色,打造优势,加大培育低碳经济生长点的力度。另一方面,就文化产业本身而言,也应强化“两型”的意识,生产更低碳、更节约、更环保的绿色文化产品。要发展节约型文化产品和产业,节约资源,减少文化上的浪费。现在,我国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上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没有什么比统计数字更让人冲动、迷恋的了,浏览量、收视率、发行量、拥有量等应接不暇,各领风骚又短期湮灭。出版的书籍无数,不少隔年就变成‘纸浆’;选秀风采无限,转眼风光不再;巨片炫目‘雷人’,观众惊呼‘上当’”[4];高档娱乐设施遍地开发,普通百姓却望而却步;文化旅游热极一时,各地对人造景点的仿制趋之若鹜……姑且不论其中有多少格调低下的产物,就说其重复上马、彼此雷同,就把不少资金扔进了水中。这些浪费和文化泡沫,造成资源的损耗、资金的流失、人力物力的耗费,早已为社会所诟病。因此,要发展环保型文化产品和产业,减少文化产业发展对环境的损害。文化产业既然是生产同样要耗能、要排放,只是相对其他产业较轻、较低而已,它本身也同样存在节能减排的问题。如某电影拍摄组在雪域高原留下大量垃圾没有清除,就受到公众和媒体的批评。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不仅要从宏观整体发展着眼,也要从行业自身做起,尽量使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更低碳、更节约、更环保。
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主要不依靠自然资源增值增效,而是把创意、创造、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因而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先导、优化和提升作用。没有文化创意的介入,现代产业发展就没有灵魂,“两型社会”建设就缺乏活力。文化创意深度推动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创意和产业的交融,极大提升“两型社会”建设的层次和品位。
首先,文化产业投入的主要是知识和智慧,极大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要有自然资源的投入和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但文化产业则不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把知识、创意变成物质财富,使我们既能得到“金山银山”,又能拥有“绿水青山”,达到物质财富、文化财富和生态财富的有机统一。深圳没有多少历史和传统文化资源,但其“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成为我国最早发展文化产业的典范,依靠的就是创意。其次,文化产业主要是利用文化资源,而不是消耗文化资源。“文化——创意——财富”是一条基本的链条,文化产业通过创意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形成财富。然而,它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并不单纯是消耗性的,而可能是持久性乃至增长性的。文化产品可通过共用共享、重复利用、低成本复制,在消费主体的多次不同体验中实现“价值增值”,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向多种增值环节延伸和拓展,提升产业的品质。再次,文化产业主要依靠的是创意和创新,因其产品和产业的知识、文化和科技含量更高而区别于传统产业。创意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把一般产品转变为创意产品,在产业、产品中注入更多、更重的文化因素和人文内涵,不仅使文化产品化、产业化,也使传统产品和产业知识化、文化化,从而真正实现文化与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由创意引起的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抢占创意产业的制高点是“两型社会”建设必须抢抓的机遇。创意不仅增进物质财富,还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作为“创意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化提升作用,既要促进文化产业化,也要推动产业文化化。一方面,要促进文化向产业发展,面向市场,将文化产品做成产业。文化创意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力,是促进文化产业化的催化剂,特别是设计创意、数字创意、传媒创意和艺术创意等更是如此。文化创意注入产品,面向市场,是许多传统文化品牌、技巧、工艺焕发青春甚至起死回生的法宝。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推动产业文化化。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产业文化化比促进文化产业化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化产业化是有限的,仅限于能够做成和发展产业的领域,而大量意识形态领域文化和公益性文化是不能产业化的。而产业文化化是没有限度的,广度越宽,深度愈深,越能更多更好地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推动产业文化化,将更多的创意、文化内涵附加到生产产品、消费产品和服务产品等各类产品中去,不要耗费更多的资源,就能极大提升其价值。因此,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战略上,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在发展思路上,要加大文化与旅游、科技、信息、金融等行业的融合力度,拓展文化消费的内容和服务形式,重点推进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演艺、网络文化服务、媒体销售等新兴文化业态。在发展重心上,要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主体,抓好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引导其他产业向文化创意发展或进行投入,着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创意人才、创意产品、创意产业链的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
文化产业是“高端产业”,也是“先行产业”、“联动产业”,它附加值高、辐射面广、爆发性强,可以拉长文化产业链,形成相关产业网,牵拉带动许多其他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两型社会”建设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文化产业通过其核心产业的辐射,发挥产业内部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自身的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作为高端、上游产业,会牵拉带动相关联的许多下游产业、边缘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极大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文化与服务业相结合,会带动旅游业、休闲业、体育业、娱乐业的发展;文化与通讯技术相结合,可推动网络服务业、动漫游戏业、通讯传媒业的发展;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可发展成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图书馆等新兴产业;文化与营销相结合,可拉动广告业、会展业、咨询业、培训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所带动形成的庞大产业群,正是“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着力发展的“两型”产业。不仅如此,文化产业以其公共参与性与流行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两型社会”的实现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公众的参与。文化产业是“两型”产业,文化园区是“两型”园区,文化企业是“两型”企业。文化产业的参与性能让群众自觉体验“两型”、向往“两型”、共建“两型”,感觉“两型社会”社会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之中[5]。文化产业对推进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举足轻重。文化产业带动创业就业,扩大就业门路,缓解就业的压力难题;文化产业满足精神生活和娱乐休闲需求,宣泄情感,平衡慰藉心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文化及其产业的软控制、软管理的力量,必将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动力和支撑。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作为“高端产业”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必须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并将文化产业的各种功能辐射到经济社会各方面去。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应当打通融合渠道,消除行政障碍和行业壁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大文化的发展格局。要拓宽融资的渠道,允许社会各方面的资本投向文化产业,引导文化产业向其他各种实体产业延伸。要注重开发文化产业链,创造一个文化品牌后,应持续开发系列衍生产品,产生辐射拉动效应。发挥文化产业的辐射效应还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大园区、大集群的建设,通过其集聚引爆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及区域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是辐射带动的重要基础。从另一更广阔的层面来说,则应推动文化产业向“两型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渗透和融入。“文化产业不仅对增进国民物质财富作出重要贡献,而且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6]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将文化产业运作的参与性、平民性、大众性推向政治领域,有利于建设民主的政治生态;将文化产业和生态文明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绿色文化观念、绿色文化制度和绿色文化行为;将文化及其产业的社会软控制、软管理推向社会,有利于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推动和促进“两型社会”的健康发展。
总之,文化产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点和抓手,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全方位的。发展文化产业,能为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当先锋,能为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树样板,能为注入创意、特色发展领航道,能为辐射渗透、带动发展作示范。“两型社会”建设应当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文化产业应当充分发挥其服务民生、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1]黄向阳.农村文化产品供给方式的转型之路[J].武陵学刊,2011(2):53-58.
[2]张杰.文化景观建设支撑治污、治荒、治贫[N].光明日报,2011-11-16.
[3]韩娜.我国去年文化产业占GDP比重首超3%[N].北京晨报, 2012-01-08.
[4]周正刚.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刍议[J].武陵学刊,2010(1):37-45.
[5]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智力办.长株潭试验区年鉴(2012)[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60.
[6]周正刚.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J].武陵学刊,2011(2):46-52.
(责任编辑:刘英玲)
G124
:A
:1674-9014(2013)04-0120-04
2013-05-10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与社会和谐研究”(10BKS033)。
周正刚,男,湖南望城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与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