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岭南金匮要略的发展看岭南中医药文化底蕴

2013-03-19 02:25黄奕蕾林海星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伤寒论岭南广东

黄奕蕾,林海星,黄 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岭南金匮要略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在讨论岭南中医药文化,就是要在岭南中医药文化这座美丽的花园,为岭南金匮要略的花朵松土、施肥,期望她能绽开岭南中医药文化灿烂的鲜花。

1 学术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岭南金匮要略的学术代表应首推广东近代名医陈伯坛。陈伯坛(1863—1938),名文炜,字英畦,男,广东新会外海乡(今属江门市新会区)人。陈氏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是广东四大名医之一。出身贫家,得族亲资助入学。陈氏禀赋独厚,好学不倦,熟读经史义理,精周易,笃好医学。少年随乡先辈贡生陈维泰学六经、习阴阳五行、四诊八纲。21岁中秀才,31岁中甲午科第七名举人,甲午举孝廉,两广提学汪鸣銮特选拔他为第七名亚元。陶葆荪(1898—1974),字葆生,广东南海人,广东省名老中医。陶氏自少有志于医学,15岁在家自习攻读岐黄书历时达7年。后入广东医学实习馆(又名广州医药实学馆,前身乃广州医学求益社)学医。1921年毕业于广州医药实学馆。何汝湛(1911—1996),广东省南海县人,广东省名老中医,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何氏学有渊源,幼承庭训,学识渊博。1935年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另有陈纪藩、廖世煌、黄仰模、刘晓玲、林昌松等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多数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2 重视金匮要略的教育传承

岭南金匮要略的学术代表深知发展教育才能传承学术。陈伯坛就是一位出色的中医教育家。清光绪31年(1905),两广总督岑春煊创办两广陆军军医学堂(后称广东陆军军医学堂),礼聘陈任中医总教习、中医主任。后来其弟子旭日晔、程祖培发起创办“广州中医夜学馆”于广州芳草街,陈兼任该馆主任,学员45人。陈日间应诊,晚间授伤寒课,有时还到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课。移居香港后,陈独资创办了“伯坛中医专科学校”,扶掖后进,桃李满门。三四十年来,培育中医人才千百计,其中成为医界名流的有在港业医的陈甘棠、陈遂初、陈仿周、陈柳一、陈鉴人、陈子石、陈习之、陈瑞甫等;在广州业医的有程祖培、钟耀奎等;在江门业医的有赵景明、陈仲明等。陈纪藩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多年,主管教学多年,十分重视经典课程的教学。陶葆荪、何汝湛、廖世煌、黄仰模、刘晓玲、林昌松等任金匮教研室主任多年,是金匮要略教育传承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

3 重视金匮要略的教学研究

岭南金匮要略的学术代表重视金匮要略的教学研究。陈伯坛日间应诊,晚间授课,有时还到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讲课。陈讲课不是应付式,而是认真研究。其所著《读过金匮卷十九》、《读过伤寒论》就是他教学研究的结晶。陶葆荪、何汝湛也很重视金匮要略的教学研究。陶葆荪曾教授内科学和金匮要略两门课程,对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的教学方法颇有研究,曾用“原则启发,举例说明,重点鉴别”十二字加以概括,这种教学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发表《怎样学习金匮要略这本书》等教研论文;把教学研究心得写成了金匮要略专著《金匮要略易解》(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63)。何汝湛发表《谈谈金匮要略的学习》、《略论金匮要略的特点》等多篇教研论文;编写了《金匮要略教学参考资料》供我校使用。陈纪藩、廖世煌、黄仰模、刘晓玲、林昌松等围绕金匮要略申报、主持各级教学课题多项,发表教学论文50多篇。

4 重视金匮要略的实践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是岭南医学的特色。岭南金匮要略的学术代表重视金匮要略的实践教学。陈伯坛不但是一个理论家,而且是一个实践家。他晚上上课,白天诊证、带教。他中秀才、举人功名,举孝廉,但不醉心仕途,为人恬淡为怀,不务名利,以继承长沙之学,济世活人为己志,专心致力于医学,22岁悬壶问世,为乡人治病,医术日精,声名渐起。清光绪25年(1899年)在广州广府学院前(大马站)正式设馆,挂牌行医,因医术精通,每日求诊者逾百。时两广总督谭钟麟患失眠症,屡医不愈,陈以大剂量桂枝汤使谭服后病愈,一时名声大噪。陈擅长用大剂量,对病人大胆对症下药,其用药剂量多至1剂有三四斤(1500~2000g),故被称为“陈大剂”。有广东四大名医之一和广东四大怪医之一的称誉。1924年,陈赴香港定居,在中环文咸东街铺设“陈伯坛寓”,挂牌行医,求医者众多。陶葆荪1922年起在省港两地悬壶济世,开设诊所,门庭若市。长于诊治内科疑难杂症,临证治病方法手段较多,如对肺痨病,运用五行学说,确立护金济火滋水补土平木的治疗原则,研制有“疗肺膏”,并提倡空气、精神、营养等综合疗法。治肾炎除口服汤剂外,又创制有“韭菜膏”。善用岭南草药,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的“芒核汤”,主药芒果核、千层纸都是地方药材。何汝湛1935年毕业于广东中医医药专门学校,后任广州四庙善堂赠医所内科主诊医师,练就了治疗杂病的本领。何老擅长内科杂病的诊治,对水气病、肾炎、尿毒症有很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尤擅通过诊查咽喉来指导用药。陶老、何老进入中医学院任教后,把金匮要略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指导青年教师、研究生、实习生加以运用。陈纪藩、廖世煌、黄仰模、林昌松、刘晓玲等在教研室创建的病区以及门诊以规范的模式指导各级教师、进修医师、研究生和实习生的学习。

5 重视金匮要略的学术研究

岭南金匮要略的学术代表重视金匮要略的学术研究。陈伯坛治学精勤,一边行医,一边著述。陈专师张仲景,对历代医书多有阅览,而反本穷源,集中精力于《伤寒》、《金匮》,深得张仲景的伤寒论要旨,旁及各家,且不固守旧说,着意创新,以“精”、“警”、“整”、“醒”四字为运行医术的方法(即:精通三阴三阳、五运六气;警觉那些有误的,对医书不生搬硬套;整理有层次,或从表而入里,或由里而发外;醒神清脑,随机应变)。对医理坚持“四不”(不剥削、不阿附、不随便敷衍、不拾人唾余),对前人注释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绝不盲从附和,悉探索,阶新医理。陈著有《读过〈伤寒论〉》(1929年出版)、《读过金匮卷十九》(1939年出版,2004年由黄仰模等点校,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麻痘蠡言》(1939年出版)、《伤寒门径》等,共100多万字。皆能阐幽探奥,融会贯通,既能以经解经,又能以经验经,体会有独到之处,成为一家之言。特别是《读过〈伤寒论〉》,全书40万言,篇卷大,议论详,独特精粹,在当时广东伤寒派医著中无出其右者。陈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词家,与赵鹤琴、黎庇留、陈月樵被誉为广东四大名医。礼部侍郎朱祖谋赠联曰:“知君一身皆是胆,与人著手便成春。”陶葆荪教授把讲授金匮要略积累的心得体会编著出版了金匮要略专著《金匮要略易解》(广东人民出版社,1963),对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刘汝琛院长1962年为该书作序:“陶葆荪老师……力辟一些注家求深反悔之词,力辨所谓《金匮要略》错简连篇、章节混乱之非,并认为用‘原则启发,举例说明,重点鉴别’十二字,最能概括《金匮要略》一书之精神……为贯彻其深入浅出简明易用之意,乃名之曰《金匮要略易解》。陶老师治学认真……必不人云亦云……而必旁征博引,结合临床经验,务求贯通”。何老精通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认为《金匮要略》与《伤寒论》虽同是张仲景所著,但《金匮要略》中有内科、外科、妇科的内容,三科的创始,唯以内科的论述较为详尽,故要深入研究临床各学科之内容,《金匮要略》实属必读之书。主编教材有《金匮要略全书》、《修编中医简明内科学》等,编写了《金匮要略教学参考资料》供我校使用。其编写的《金匮要略》讲稿(待整理)对指导金匮教师备课,颇为实用。陈纪藩教授组织国内著名金匮要略专家编著了《中医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该书资料详实,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黄仰模教授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配套教材《金匮要略教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教材使用反映良好。此外,廖世煌、黄仰模、刘晓玲、林昌松等教授还主编了《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与临床应用》、《金匮要略临床发挥》、《金匮要略临床运用》、《金匮要略临床精要》、《经方临床应用与研究》、《读过金匮卷十九》、《经方临床运用》(第一辑、第二辑)、《听名师讲经方运用》、《金匮要略·案例版》、《中医经典百题精解丛书·金匮要略》、《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中医经典选读》、《中医临床基础学》、《金匮要略理论与实践》、《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歌诀》等教材与专著,为岭南金匮要略这块中医药文化园地增添更多的花朵。■

猜你喜欢
伤寒论岭南广东
忆岭南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雨岭南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不辞长作岭南人
广东舆情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
易说岭南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