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兰
(焦作市卫生医药学校,河南 焦作 454000)
笔者选用的教材是由江迎丽、李玲主编,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妇产科护理学与儿科护理学》。该教材内容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突出“必需”、“够用”的原则,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充分考虑了中专生的年龄层次、认知基础和心理特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本次课程内容选自儿科护理学部分第二章第四节“儿科常用护理技术”中的婴儿盆浴法,教学用时45分钟。
笔者对教材进行了相应处理,在保留教材原有内容和深度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选婴儿盆浴法的视频,截选相应操作步骤的细节图片,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相关知识。
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给婴儿进行盆浴是一项基本常用的护理技能。因此,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中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笔者制订了三维教学目标,内容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说出婴儿盆浴法的目的;根据示教,学生可以正确对婴儿进行盆浴。
(2)过程与方法目标:操作过程中总结婴儿盆浴法的注意事项。
(3)情感与态度目标:操作中保证婴儿的安全和保暖,体现爱婴之心。
(1)重点:用盆浴给婴儿沐浴的方法。
(2)难点:操作过程中如何保证婴儿的安全和保暖。
笔者的工作是培养临床护理工作者,对其护理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笔者采取了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实战操作法、集体讨论法、鼓励法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笔者在讲授中突出重点,带领学生分析探究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把本次课的内容放到实训室来上,使知识更具体、生动,学生充满兴趣。
根据学生和本次课程内容的特点,在教法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思考讨论、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对本次课的内容实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战练习→总结经验”,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情分析:笔者教授的对象是我校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解剖学、生理学、妇产科学等相关学科,掌握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为本次课程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近年来,我校多个专业多次开展新教改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对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并不陌生,能积极参与其中,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
课前准备:为了使本次课程内容更好更快地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笔者在课前以班级小组(5~6人一组)为单位,向每组发放了1份本次课程的学案,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同时了解整节课的教学流程。
(1)展示婴儿洗浴中心的一组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播放日常生活中较大婴儿洗澡的视频。
提出问题:①视频中的妈妈在给孩子洗澡的过程中有无不妥之处?②洗澡的目的是什么?
(3)对于问题①,先请学生回答,然后教师点评,引出本次课的内容。
(4)对于问题②,各小组踊跃回答,最后教师总结婴儿盆浴法。
4.2.1 观看示教视频,小组讨论 带领学生观看婴儿盆浴法视频,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给婴儿盆浴需要准备哪些物品?(2)给婴儿洗头时如何防止水流入耳?(3)婴儿盆浴法的主要流程是什么?
课堂中实行小组比赛,看哪组回答得又快又对,实行加分奖励。比赛结束后教师板书主要操作流程。
4.2.2实战演练 目的是强化认识,增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婴儿模型进行沐浴法的练习,小组内一名学生操作,其他学生观看,并及时纠正错误。同时,多媒体连续播放示教视频,供学生参考。此阶段用时较长,但完成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
4.2.3 情景导入,角色扮演 目的是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案例:一名男婴,出生后第二天,需要你为他洗澡。随机请一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看后找出操作中的错误及不妥之处,看哪组学生找得对且快。
4.2.4 教师示教,巩固记忆 目的是再次加深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记忆、理解,突破难点。教师示教,分解重点,同时强调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示教后,学生总结本次课的难点,并思考:如何为婴儿保暖?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设计保暖方案。
本环节目的在于强化和巩固教学知识,对本次课的内容尤其是重难点让学生自己总结,并自己评价学习掌握情况。
笔者深信“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在本次教学结束后,学生自我回顾操作中都有哪些注意事项,以书面形式写出报告并上交。
展示一组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浴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扩展视野、丰富知识,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结束本次课程的学习。
本次课程教学过程经笔者精心设计,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课堂回答问题采取分数奖励,小组内一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问题的答案,以达到加分的目的。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本次课教学过程设计环节略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间略显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思考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