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红
(武汉工业学院思想政治课部,湖北武汉 430023)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1]。在良好势头的带动下,荆门旅游也有了较大发展,展示出新兴经济产业的巨大优势,初步形成了大旅游、大产业的基本框架。从地理位置看,荆门市现在已初步形成水、陆、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与周边形成了良好互动。荆门距武汉天河机场不过2小时车程,到宜昌三峡约1小时,到襄阳古隆中约1小时,到古荆州城仅40分钟。良好的地理条件,使荆门成为了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客中转地。如何更加充分的依托、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挖掘出更有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荆门,原始先民择居之地,拥有长江中部地区罕见的屈家岭、马家垸、龙王山三个新石期时期重要文化遗址。荆门处于楚人母亲河— — 漳河腹部地区,是 楚文化发祥地和楚国核心区域,在京山、钟祥、东宝、沙洋都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大诗人王维曾赋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地处鄂中的荆门,也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低蕴。从生态旅游资源看,境内有包括国家级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在内的旅游景点200余处,其中国家一级景点60多处,其北部层峦叠嶂、峰奇谷幽,中部岗岭起伏,河流交错,南部沃野舒展,稻香鱼肥。但相比周边宜昌市、襄阳市、荆州市的旅游总体收入有较大差别。荆门的旅游产业要增强影响力,增加经营活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思考起来有这么几方面:
荆门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立,很多人还停留在认为旅游业是一个投入大,见效益慢的产业,将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旅游业,将其作为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没能很好的落实,导致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荆门的旅游资源众多,每个景区里面都有一系列的景点,如漳河风景区内就有多达几十处的游玩点。但长期以来,旅游景点资源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资源间也缺乏互补性,资源配置处于分散状态,市场运作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
荆门的旅游资源商业化对社会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些年来,商业化、资产化的发展步伐较慢,旅游市场主体发展不强劲,其资源优势没有完全形成旅游项目的经营优势,在省内没有形成特色。比较周边市的旅游,像宜昌旅游有几大特色,可以参观三峡自然景观、了解中国水电发展文化和体验少数民族土家人生活;襄阳旅游可以体验诸葛文化,畅游古城风貌。目前,荆门没有形成旅游业内的产品特色,很难拥有竞争优势,给游客留下的印象不深。
纵观荆门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相对滞后,相比周边其他城市,整体宣传包装的力度不够,增加了招商难度,使得民间资本进入缓慢。偶尔有个别景区有一定的可进入性,有一定的观赏性,但其娱乐性又不强。大量景区建设经费不足,严重影响深度开发,造成了景区活动内容单一,难以吸引力游客的驻足。
在现实情况下,我们只有客观地、全面地评价荆门的旅游业,才有利于开阔视野,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做大旅游。从历史上看,荆门名人众多,文物古迹遍布各地,从出土的战国时期玉器来看,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造型之精美,无论是质地、器形还是纹饰图案都具有典型的楚地特色与风格。从发展旅游的角度去充分挖掘荆楚文化的精髓,去寻求旅游产品与荆楚文化的结合,增强其科学性、艺术性、哲理性来提高旅游文化品位。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渊源、生活方式等原因使得我们楚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与中原以及其他地域甚不相同。玉器的拟人化和象征性很好的表现了我们楚人崇尚自然、表达浪漫、追求真善美等审美特征。让游者在旅行的过程中感受我们荆楚文化、感受我们荆楚人追求自然、浪漫的审美情怀,把这个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呈现给广大旅游者,使旅游文化成为一种独具竞争力的的旅游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经济发展到今天,已完全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这就是比策划,比构思、比创意,谁能设计的更新颖,更震憾、更赋予旅游新的活力、新的内涵。从香港的旅游业发展看,也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香港的历史很短,也就是殖民历史,从生态旅游上,就只能是雷同于内地大大小小的渔村,但香港人很快从他们自身的人文精神上去挖掘,寻找出新香港精神。将香港作为一个时尚之都,快乐之都推出,以此为卖点,设计出针对女人的购物游,让全世界的女人都喜欢去香港购物;设计出针对孩子的梦幻游,打造了全球十分有影响力的迪斯尼乐园、海洋公园,让全世界的孩子都很向往。我们也可将荆楚文化的因子进行提炼,融汇在我们的旅游之中,打造一个清新自然之都、一个浪漫魅力之城,一个低碳环保之地,让城市弥漫在楚文化的氤氲里就是一种特色。一个旅游产品,要想留住人、吸引回头客,产品定位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光层面,更要在休闲、度假和体现人文精神的内涵方面拓展。
荆门市的旅游产品和产业开发上要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要精心策划别出心裁的、扣人心弦的各种旅游活动,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一直以来,荆门市都在创建全国优秀园林城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另外,市内各级各类上规模的展馆、藏馆已也建成投用,我们可以学习上海办会的经验,很好的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用承办会议和会展来增强城市活力,拉动消费。影响会展活动顺利举办的条件包括:经济发展状况、区位条件、制度条件、政治环境和技术水平[2]。目前,该市在这些方面的大环境还是很符合办会条件的。近几年,该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几届“油菜花节”,在省内目前也达到一定影响,省内游客量在逐步升温,看得出来这“油菜花节”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今后我们也可以总结这些办会经验,举全市之力,多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荆楚文化研讨会、承办与荆楚文化有关的各类大型活动,通过各种会和各种活动来带来人气。荆门人不光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才能产生良性互动,才能更好的学习与交流,从而让我们的城市散发着人文的气息,让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充满魅力。旅游文化建设不光是政府主导,民众的参与更为关键。各行各业可以内部举办各类的“设计大赛”,让市民积极出谋划策、让市民群体参与到我市的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中。政府从理论研究和发展规划上定调,群众从市场上探寻道路,努力打造出一批富有文化内涵、具有荆楚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加快荆门旅游强市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科学决策,要真正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扶持,要进一步形成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共识。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身心补偿、心理愉悦为目的的异地身心自由活动,是一种精神生活和高层次的休闲生活方式,消遣与审美等文化意义的身心愉悦体验是旅游的本质[3]。强化荆楚旅游文化的载体建设,真正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还需要从以下几给方面做,才能落在实处。
只有科学的、高水平的旅游规划作指导,才能保证后期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各县(市、区)都 把景区规划编制纳入重要工作,市域景区规划也已完成。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旅游规划还不够完善。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时,应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好旅游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应该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努力盘活存量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行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二是要处理好旅游产业发展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的产业,要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提高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目前,荆门市旅游景区中初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只有明显陵、黄仙洞、绿林寨三个景区。因此,在扩大开发规模,建设精品名牌产品就显的尤为重要。从地理位置上说,区位位置十分优越,与周边武汉、襄阳、随州、宜昌、荆州几个城市基本上都是通过高速公路和铁路相连。在全省规划的打造鄂西生态旅游圈中,要善于借势造船出海,通过展示其便于游览、舒适、便捷、安全的公路条件,将荆宜高速—漳河—荆门—明显陵—黄仙洞—绿林—京山温泉— —大口、虎爪山森林公园—太子山武荆高速互通—屈家岭以及荆门—马河—栗溪—仙居等几条重要旅游风景道呈现给进入鄂西生态圈的游客,把旅客从周边地区吸引到荆门来。市内最近的漳河风景区可堪称是荆门市区的后花园,驱车20分钟可以到达核心景区,可着力将漳河开发建设成集休闲、度假、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区,对于改善荆门旅游产品布局、促使荆门旅游实现以市区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也是十分必要的。
交通是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基础条件之一。近几年,该市境内国、省道的改造升级完成,纵横交错、四 通八达、快速便捷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形成,为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旅游强市的要求,旅游交通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通往景区景点的公路技术等级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与国家知名景区的道路相比较是差距甚远。二是无旅游专线车,上档次,高规格的巴士车没有,严重影响了旅游风景区知名度的提高。三是景区内的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降低了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1]何光炜.中国旅游业50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10.
[2]保健云,徐梅.会展经济—一种蕴藏无限商机的新型经济[J].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4.
[3]曹诗图.旅游哲学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