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娜
(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
谈书面语中“动词性成分名词化”的语法机制①②
王永娜
(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
书面正式语体;谓词性成分的名词化;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类型;泛时空化特征
该文从语体语法的角度讨论了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构成机制,首先讨论了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结构类型;然后指出了动词的名词化凸显了由子状态所构成的整体空间范域,而忽略了对子状态的具体叙述,具有了泛时空化的特征,因而具有书面语体功能;最后,讨论了该研究对于语体语法理论的意义。
谓词性成分的名词化是一种重要的书面语体现象,较早注意该类现象的语体性质的专家有吕叔湘(1942、1952)、王力(1944、1958)、朱德熙(1985)、陈宁萍(1987)等等,之后胡明扬(1993)、姚振武(1995)、贺阳(2008)等人也肯定了这一观点。对于该类结构产生的原因,这些学者多认为是欧化的结果,如王力(1944:493-494)指出“依中国语法,动词(叙述词)必须在它的目的语之前。例如‘杀人’不能倒说为‘人杀’。……自欧化以来,这种拘束是被打破了。西文里有action-nouns,而中文没有,于是那些actionnouns译成中文就变了动词或动词性仂语”;吕叔湘、朱德熙(1952:152)认为“N的V结构”“与其说是古代格式的复活,毋宁说是外国语法的输入”;其他几位学者也持相同的观点,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欧化的观点是从外来语言影响的角度分析书面语现象产生的原因,而没有深入语言系统自身来探讨其产生的语体语法机制,其结果是没有抓住现象的本质,导致分析流于肤浅;而学者们之所以把该类现象归于受欧化的影响则是由其对语体的本质以及语体和语法关系的认识不清造成的。
语法研究中对语体的重视始于吕叔湘(1977,转引自吕叔湘1992),之后朱德熙(1985、1987)、胡明扬(1993)、陶红印(1999、2010)、张伯江(2007)等先后进一步提出了区分语体进行语法研究的倡议。冯胜利(2003、2005、2006)提出了书面正式语体的概念,并对书面正式语体的模式和特征进行了研究,之后冯胜利(2010)又对语体的机制和语法属性进行了讨论,文中分析了语体和语法的关系,指出“语体是通过语法表现出来的(当然也包括词汇)”,“语体离开语法词汇将无从表现,语法词汇离开语体亦将一团乱麻”;探讨了书面正式语体的语法属性,指出“书面正式语体的基本原则是用语法手段把正式表达和与之相关的口语表达之间的距离拉开”,而“拉距变形”的基本特征是“泛时空化”,即“减弱或去掉具体事物、事件或动作中时间和空间的语法标记”;形成了“语体不同则语法也因之而异”的重要观点。王洪君等(2010)则提出了“主观近距交互语体”和“主观远距单向式语体”的观点。
本文将在冯胜利(2003)提出的书面正式语体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其语体语法的基本思想(2010),首先分析汉语书面正式语体中动词性成分变为名词性成分的类型;然后在Langacker(1987)分析的动词与其名词化形式的语义差异的基础上,讨论动词名词化表达正式的原因;最后指出:动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存在以及其泛时空特征,是“语体语法”(冯胜利:2010)的一个很好的证明,有力地体现了“语体不同则语法也因之而异”的观点。①书面语中不仅动词性结构可以名词化,形容词性结构也可以名词化,限于本文篇幅的限制,本文仅考察动词性结构的名词化现象。尽管如此,由于动词的名词化与形容词的名词化本质上存在相似之处,因此本文的分析对于形容词性名词化同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口语非正式语体中表达动作事件,采用的是谓词性的结构,而书面正式语体中与其对应的则是与谓词性成分相对应的名词性结构。那么,书面正式语体中将谓词性成分变为名词性结构包括哪些类型呢?根据其采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在双音节韵律形态所具有的名词化功能的作用下,双音节动词直接充当名词结构的中心语,构成以双音节动词为中心语的名词性结构。
冯胜利(2009:11-12)指出“双音化是现代汉语动词变成名词或兼类词的必要条件和形式标记”,王丽娟(200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双音节韵律形态具有将动词名词化的功能。据此,双音节韵律形态便是实现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因此双音节动词可以直接充当名词性结构的中心语。
双音节动词直接充当名词结构的中心语时,其限定成分可以是动词原来的宾语;可以是动词原来的宾语与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可以是名词化的双音节动词VV作为整个名词性结构直接充当形式动词的宾语,原宾语与介词构成介词短语充当新构成的动词性结构的状语。例如:
(1)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建设国家。②本文的例句均出自于北大语料库,文中具体例句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b.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建设。
(2)a.回收居民生活垃圾主要由社区服务人员负责。
b.居民生活垃圾的回收主要由社区服务人员负责。
(3)a.佛教为了在民间立住脚,也非常重视利用民间信仰。
b.佛教为了在民间立住脚,也非常重视对民间信仰的利用。
(4)a.两个并发症状源自一条病根,这其实就是不尊重自己的人格。
b.两个并发症状源自一条病根,这其实是对自己人格的不尊重。③例(1)~(4)中的“国家的建设、居民生活垃圾的回收、对民间信仰的利用、对自己人格的不尊重”均为动词自身名物化后构成的名词性结构,而并非结构名物化。原因在于:如果“国家的建设、居民生活垃圾的回收、对民间信仰的利用、对自己人格的不尊重”为结构的名物化,而不是动词的名物化,那么就意味着这些结构中的“VV”为动词,那么他们的句法特征也就应该与平常的动词一样,比如可以添加时间名词,可以被“了、着、过”等成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国家的明年建设、居民生活垃圾的昨天回收了、对民间信仰的去年利用过”均不合法。可见,其中的“VV”不具有典型动词的特征。至于为什么有的可以添加一定的范围的修饰成分,比如副词,如“这本书的即将出版”,原因在于这里的VV实际上是类似于英文中的“V+ing”的形式,具体详见冯胜利(2009)、王丽娟(2013)。非常感谢评审专家提出的疑问。
(5)a.我军日前猛烈地反击了敌人的攻击。
b.我军日前猛烈地对敌人的攻击给予了反击。
(6)a.他们近期将认真研究此事。
b.他们近期将对此事进行认真的研究。
此外,还有些双音节动词可以与量词构成名词性的结构“一+量词(包括“一种”“一片”等)+VV”,如:
(7)一片惊叹一片沸腾一片反对一片赞美一种安慰一种批评
(8)一种假设一种追求一阵欢笑一阵吵闹一阵好评一阵嚎啕
第二类,由结构助词“的”构成的名词化结构,王丽娟(2009:55)称之为“结构式名物化”。当谓词性结构为“NP主语+部分不及物动词/被+动词”时,名词化以后所构成的结构为“NP+的+不及物动词/被+动词”,该类结构中的动词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双音节动词①当被名词化的成分为双音节形式时,“的”字结构和双音节韵律形态同时发挥了名词化的功能。。该类可以表述为:
NP+ADJ/Vi/被+V→NP+的+ADJ/Vi/被+V
例如:
(9)他的离开、他的死、他的迟到、孩子的出生、革命的胜利
(10)他的被杀、这件事的被调查、肇事司机的被处罚、街道的被打扫
第三类,除了以上两类使用形态手段和语法手段将谓词性成分名词化以外,汉语中还有一类是使用抽象范畴名词直接替代具体的事件或事态,从而将谓词性成分转换为名词性结构。
该类所构成的结构可以是将动词性结构充当作抽象名词NP的定语,构成定中式的名词性结构“VP的NP抽象”,其中抽象名词NP可以是表达具体事件或事态VP所属范畴的抽象名词,VP和NP可以构成“VP是一种NP”的表达式,NP也可以是表达原句状语成分所属范畴的抽象名词,构成“NP1+(的)+VV+NP”,例如:
(11)a.明朝后期,朝政十分黑暗,东林党人反对宦官专权。
b.明朝后期,朝政十分黑暗,东林党人开展了反对宦官专权的活动。
(12)a.现在我们要进行建设,首先就要搜集材料。
b.现在我们要进行建设,首先就要进行搜集材料的工作。
(13)a.过多地动用了国家的物资储备,使国民经济各方面相当紧张。
b.过多地动用了国家的物资储备,造成国民经济各方面相当紧张的局面。
(14)a.相关人员开会讨论了在哪些地方调查这次疯牛病。
b.相关人员开会讨论了这次疯牛病的调查范围。
(15)a.他们准备在更多的地方开发矿产。
b.他们准备拓展矿产的开发广度。该类所构成的结构可以是由双音节动词VV修饰具体事件或事态VP的抽象范畴名词NP,原动词VV所携带的宾语NP1,则或由介词介引(常用的介词为“对”或“对于”)充当新构成的句子的状语,或直接充当“[VV+NP]NP”的定语,构成的结构为“(P+)NP原宾语+(的)+VV+NP抽象”。例如:
(16)a.近日各大商场都在使用各种办法促销商品。
b.近日各大商场都在采取各种办法进行商品促销活动。
(17)a.9世纪,丹麦人侵略了不列颠,这使盎格鲁-萨克森人很快形成了。
b.9世纪,丹麦人对不列颠的侵略战争,促进了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形成。
由此可见,汉语书面语体中存在较为丰富的将谓词性成分变为名词性结构的语法手段。
以上我们分析了汉语书面语体中将动词性成分名词化的结构类型,那么为什么将动词性成分名词化具有表达正式的语体功能呢?原因就在于名词化之后降低了表达内容的具体性和个体性,具有了泛时空的特征,从而满足了书面正式语体语法的基本属性(详见冯胜利,2010)。
这一变化在上文的第三类将动词性成分转化为名词性成分的方式中表现得尤为清晰,该类使用抽象范畴名词代替具体的事件或事态,即具体的事件或事态概括为抽象的范畴词。通过这一概括去掉了对事件或事态的具体叙述,即去掉了具体事件或事态的具体性和个体性,具有明显的泛时空的特征,因此该类结构具有表达正式的效果。
那么第一类和第二类又是如何表达正式的呢?我们先来看在双音节韵律形态的作用下实现的能够表达正式的名词化。经考察,我们发现其原因同样在于这一转换降低了其表达内容的具体性和个体性,具有了泛时空的特征。我们从动词和其名词化形式的语义差异入手,来解答这一问题。
对于动词和其名词化形式的语义差异,Langacker(1987)从认知的角度作出了很好的阐释。他指出,动词与其名词化形式采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图式,前者是凸显(profile)动词的子状态(component states)的心理图式,后者是凸显由一个个子状态(component states)构成的整体空间(region)的心理图式,即二者对与个体性和整体性的凸显很不相同。其论述转引如下(1987:90-92):
“动词‘爆炸(explode)’和它的名词化形式‘爆炸(explosion)’均可以用来描述同一事件(某物爆炸了!(Something exploded!);某物发生了爆炸!(There was an explosion!)),反对者可能由此认为动词和其名词化形式语义是相同的,并进一步推出‘无法根据表达形式的语义内容来确定它们的语法类别(grammatical category)’的结论。我们的观点是动词‘爆炸(explode)’和名词‘爆炸(explosion)’的语义并不相同,原因就在于它们采用了不同的心理图式来表达这一相同的概念内容。其中动词‘爆炸(explode)’强调的是被凸显的事件的过程结构,而名词‘爆炸(explosion)’描述的是一个抽象的空间范域(region)。”
至于为什么动词的名词化形式能够表达一个抽象的空间范域,Langacker作了如下的论述(1987:90-92):
“动词表达的是由一系列按照虚构时间(Conceived Time)依次排列的子状态(Component States)所构成的过程,每个子状态都可以代表一个实体。由于这些子状态作为构成更为抽象概括的高一层的概念的一个个的面(facets),按照虚拟的时间顺序并列在一起,因此,这些子状态就足以被看作一个一个相互联系的实体,共同构成了一个空间范域(region)。因此尽管动词凸显的是动作过程,但每一个过程实际上均隐含了一个由所有子事态所构成的空间范域。动词的名词化形式,如‘爆炸(explosion)’,就是把这一隐性的空间范域凸显到显性的层面。”
Langacker将动词与其名词化形式所采用不同的心理图式图示如下:
图1:动词与其名词化形式的心理图示(Langacker,1987:90)
其中动词,被凸显的是按照虚构时间排列的一个一个的个体状态,即椭圆内部的被加黑的图形处于显著的地位,而由一个个子状态所共同构成的空间范域,即图1(a)外部的虚线的椭圆形是隐性的,被忽略的部分。动词的名词化形式则与此相反,按照虚构时间顺序依次并列的一个个子状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的空间范域,即图1(b)中加黑的椭圆形是被凸显的部分。
根据上面Langacker的分析,动词与它的名词化形式的语义差异可以总结如下:
动词和它的名词化形式凸显的对象不同,动词凸显的是过程中一个个按照虚拟时间依次排列的子状态,即凸显的内部的个体,当表达为具体的句子时,只能表达其中的一个子状态转化为现实的句子,即表达的内容具有个体性。而动词的名词化形式则是凸显了由一个个子状态所共同构成的空间范域,而忽略了构成整个空间范域的一个个成分的个体性,凸显了整体性。
Langacker对动词和它的名词化的语义差异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论证动词的名词化形式与名词本质上是相同的,从而证明通过表达形式的语义可以推断它的语法类别,而并没有关注动词的名词化所具有的表达正式语体的功能,那么为什么动词的名词化形式具有表达正式的语体功能呢?
我们认为动词的名词化形式的正式功能是由其语义内容决定的,由于动词形式名词化以后凸显了由子状态(component states)所构成的整体空间范域(region),而忽略了对子状态的具体叙述,即削弱了动作事件的具体性和个体性,具有了泛时空化的特征,因此具有书面正式语体的色彩。
动词的名词化形式所具有的泛时空特征也可以从具体实例上得到证实。动词性成分构成一个句子,是将动词概念内部的某一子状态具体化,如以“发展经济”为例,该动宾结构构成一个现实的句子,只能表达某一具体的事件,要么是未发生的动作事件,如“他们要发展经济”,要么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如“他正在发展经济”,还可以是已经发生的动作“他们发展了经济”。而名词化以后所形成的表达形式,如“经济的发展”由于指称的是由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空间,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子状态,因此该表达形式不具有具体的事件性,可以是未发生的,可以是已经发生的,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等等,具体的内容需要在语境中根据其他成分来确定,如“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句子的表义有所不同,试看例句:
(18)可是,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却助长了南宋君臣偏安江南的腐朽心态。
(19)至近代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更为崇拜,财神成为社会各个阶层最普遍的信仰对象之一。
(20)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的崛起将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21)《香港商报》的社评指出,香港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机遇。
(22)吴邦国在贺信中对我国集体工业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明确指出,集体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
(23)中国股市的发展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相适应的。
(24)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1999年之后,私营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
(25)这一问题如不及早重视,将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上面这个例句均为“经济发展”,但具体所表达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例(18)中的“经济发展”表达的是动作的完成态,即“经济发展了”,例(19)对应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即“经济越来越发展”,例(20)对应的是将来的事件,即“将来发展经济”,例(21)表达的是现在的事件,即“现在发展经济”,例(22)表达的不是某一具体的事件,而是抽象的“发展经济”这一活动,例(23)指的是经济发展的状况,例(24)表达的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例(25)可以表达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如“能否发展”、“发展的速度”、“发展的条件”、“发展的好坏”等等。①动词名物化之后由于凸显的是整体而非个体,因此也就将能使个体得以具体化的时间等具体时空性成分放到了次要的地位,但这并不否定动词的名物化形式仍可被表时空性成分修饰,如“这本书的即将出版”、“明天这本书的出版”等等,同样这些成分的添加也并不影响“出版”自身的名物化性质和泛时空特征。试比较“*这本书的明天即将出版”和“这本书明天即将出版”,前者非法后者合法,说明其性质不同,根据冯胜利(2009)、王丽娟(2009),前者类似于英文“v+ing”的形式,后者为动词形式。实际上汉语存在不同等级的名物化,试比较“这个问题的即将讨论”、“我们即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即将讨论”,“进行句”中“讨论”是不允许被时间副词修饰的,原因在于其名物化的程度更高,类似于英文的“tion”。这些现象只能说明汉语的名物化存在着一个等级,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名物化性质,进而否定其泛时空特征。此外,“这本书的出版”之所以可以添加时空成分而不改变起语体色彩,原因在于该结构的书面正式语体色彩是由名物化的“出版”造成的,而与前面的限定成分无关。非常感谢评审专家提出的有价值的疑问。
上面一组例句的例(18)至(23)中的名词化形式去掉了动词的具体的状态性,例(24)至(25)去掉了“经济发展”的具体的方式、时间、条件等等;而下面这组例句中的名词化形式则是去掉了动作或事件的具体内容,试看:
(26)人权状况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27)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和生活发展的进程。
(28)此后,经过汉、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努力,统一不断得到发展和巩固。
(29)这种主张反映了当时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30)笛福根据塞尔柯克的经历,写成了《鲁滨逊漂流记》。
例(26)中的“良好的发展态势”是对人权的发展状况的性质的概括,至于人权的具体状况则被概括掉了;例(27)中的去掉了进程的具体过程;例(28)中去掉了努力的具体表现;例(29)去掉了要求的具体内容;例(30)去掉了塞尔柯克所经历的具体事情。
由上面的两组实例可见,在双音节韵律形态的作用下动词的实现的名词化相对于动词形式去掉了很多方面的个体性的、具体性的内容,成为了抽象概括性的内容。
至于第二类,其基本原理与第二类实际上是相同的,它是使用“的”字结构将一个具体的叙述变成一个指称性的成分,即由凸显个体变为凸显整体的空间范域。这同样也降低了其具体性和个体性。
综上所述,动词的名词化凸显了由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的空间,而忽略的对个体事态的具体叙述,表现出了很强的泛时空性特征,这就是动词名词化具有书面正式语体功能的原因所在。
以上我们分析讨论了书面正式语体中使用了不同的结构形式来将一般谓词性结构变为名词化的结构形式,并分析了其表达正式的原因在于动词性成分的名词化凸显了由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的空间,而忽略的对个体事态的具体叙述,表现出了很强的泛时空性特征。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表达同一信息内容,书面正式语体和口语非正式语体采用了不同的语法形式,并且其语法特征也很不相同,前者具有泛时空的语法特征,而后者具有具时空化的特征。这恰好印证了冯胜利(2010)提出的“语体不同则语法因之而异”,书面正式语体是用语法手段把正式表达和与之相关的口语表达之间的距离拉开,“拉距变形”的基本特征是“泛时空化”。
陈宁萍1987现代汉语名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线的考察[J].中国语文(5):379-389.
冯胜利2003韵律制约的书面语与听说为主的教学法[J].世界汉语教学(1):87-97.
——2005试论汉语书面语法的形成与模式[A].汉语教学学刊(1)[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7-33.
———2006试论汉语书面正式语体的特征与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4):98-106.
———2009论汉语韵律的形态功能与句法演变的历史分期[A].历史语言学研究(2)[C].北京:商务印书馆:11-31.
———2010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中国语文(5):400-412.
贺阳2008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44-63.
胡明扬1993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2):1-4.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85-87.
———1992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4-18.
吕叔湘,朱德熙1952语法修辞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52.
陶红印1999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15-24.
陶红印,刘娅琼2010从语体差异到语法差(上、下)[J].当代修辞学(1):37-44、(2)22-27.
王力1944中国现代语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493-494.
———1958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397.
王洪君,李榕,乐耀2010“了2”与话主显身的主观近距交互式语体[A].语言学论丛(40)[C].北京:商务出版社:312-333.
王丽娟2009从名词、动词看现代汉语普通话双音节的形态功能[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这本书的出版—汉语韵律形态的个案研究[R].香港中文大学汉语韵律语法研讨会.
姚振武1995现代汉语的“N的V”与上古汉语的“N之V”[J].语文研究(2):2-9、(3):26-29.
张伯江2007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1-9.
朱德熙1985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6.
———1987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J].中国语文(5):321-329.
Langacker,R.W.1987Nouns and verbs[J].Language63(1):53-94.
Kay words:formal written Chinese;nominalization of predicative constituent;kinds of nominalization;feature of weakening concrete space-time
On Grammar Mechanism of Predicative Constituent's Nominalization in Formal Written Chinese
Wang Yongna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Education,Yantai University,Yantai,Shangdong264005,China)
Nominalization of predicative constituent is a grammar means that can express formal written style.This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structure types of nominalization of predicative constituent including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structure with eight sub-types.It proposes that the nominalization of verb profiles the abstract region that is formed by the component states,and weakens the component states of verb,that is,the nominalization structure has the feature of weakening concrete space-time.Therefore,nominalization of predicative constituent is a formal grammar.Finally,this study of nominalization of predicative constituent validates“theory of register grammar”.
H146.3
A
1674-8174(2013)03-0072-07
2012-10-31
王永娜(1978-),女,山东海阳人,烟台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韵律句法学研究、书面正式语体语法研究。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汉语书面正式语体语法的泛时空化特征研究”(13YJC74010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汉语书面语语法的基本特征及其构成机制”(11DWXZ03)
①感谢《华文教学与研究》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
②这里的名词化,是指将动词性成分变为名词结构,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通过形态手段实现的名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