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阳,李孟圈,李淑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 河南郑州 450052)
乳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在大中城市逐渐高居女性恶性肿瘤榜首。乳腺是人体中的成对器官,目前研究表明已患乳腺癌的妇女发生对侧乳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双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转移性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基于第一原发癌的转移,而缺乏双侧原发的特性。一般所谓的双侧乳腺癌指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本文就本院2008年6月至2012年9月间收治并确诊为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6月至2012年9月间于我院就诊且确诊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39例,第1侧癌手术方式均行改良根治术,第2侧癌则行改良根治术、单纯乳房切除或保乳手术,以改良根治术为主。术后均按需辅以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等。并从982例同期就诊于我院的单侧乳腺癌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对照。
1.2 诊断标准
1.2.1 按照参考文献[1]确定原发性及转移性双乳癌诊断标准:①部位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实质内可为原发癌,而转移癌则通过皮下淋巴途径或血循环转移到对侧,通常位于乳腺内侧象限。②组织类型两侧乳腺癌组织类型完全不同或核分化程度明显差异可作为第二原发癌的诊断标准。③原位性 原位癌或原位癌演变成浸润癌状态,可为第二原发癌可靠的证据。④生长方式原发癌多为单发,并呈浸润性生长,而转移癌则多为多发且呈膨胀性生长。⑤是否复发第一癌术后5年以上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证据则对侧多属原发性乳腺癌。
1.2.2 同时性及异时性双侧乳腺癌诊断标准[2]间隔12个月以内者定义为同时性,12个月以上者为异时性。异时性双侧乳腺癌中第一癌指首发侧乳腺癌,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中第一癌指癌肿直径较大侧的乳腺癌。
1.3 统计处理 用χ2检验、校正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P<0.05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分析软件:SPSS 17.0 for Windows。
2.1 发病年龄 39例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1侧中位发病年龄43岁(22~81岁),第2侧中位发病年龄51.5岁(22~81岁)。所有双侧乳腺癌患者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16例,其中第一侧中位发病年龄47岁(22~81岁),异时性双侧乳腺癌23例,第1侧中位发病年龄42岁(30~59岁)。对照组同期单侧乳腺癌的中位发病年龄45.5岁(27~77岁)。
2.2 病理结果分析 由表1所见,浸润性癌和非浸润性癌在BPBC,第2侧癌与UBC差异间比较有显著性(P=0.009)。浸润性导管癌在UBC内比例更高,差异显著(P=0.007);特殊类型癌在BPBC第一癌/UBC间差异有显著性(P=0.026);浸润性小叶癌组间未见有明显差异。
2.3 临床分期 根据NCCN-AJCC乳腺癌TNM分期,由表2可见双侧乳腺癌第二癌有更高比例的Tis/T1期患者,与UBC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9),余分期各层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
表1 不同病理类型UBC/BPBC、第一癌/第二癌的比较
2.4 腋窝淋巴结 按阴性/阳性划分,单侧/双侧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P=0.439)、第一/第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P=0.171)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2 单/双侧乳腺癌临床分期的比较
2.5 预后 按第二原发癌出现算起,通过中位15个月(3~51个月)的随访,3例骨转移,与单侧乳腺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胸壁复发,与单侧乳腺癌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对照表
目前研究表明已患乳腺癌的妇女发生对侧乳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欧美国家报道双侧乳腺癌占乳腺癌总数的1.4% ~11.8%[3]。国外报道的比例较高,国内在2%左右。本研究中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总数的3.82%。
双侧乳腺癌两侧的临床病理关系研究者较多。虽原发性双侧乳腺癌要基于双侧病灶的独立单克隆性质,但处于同一机体中,受到相似的内环境影响和激素水平刺激,应在表型上有一定符合度。本研究分析同时性乳腺癌第一/第二侧病理类型,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别,同大多数研究一致。分析单双侧间关系,发现在双侧乳腺癌第二癌中,导管内癌占有更高的比例,这与已有的报道相符[4]。分析组织学类型,单/双侧乳腺癌中,单侧乳腺癌内浸润性导管癌比例更高,即便如此,双侧乳腺癌内浸润性导管癌仍高达60.5%。同时发现,小叶癌、髓样癌、粘液癌各层在单侧/双侧乳腺癌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这与Vuoto等[5,6]的研究结果相似,但也有学者[7]认为在双乳癌中,首发癌为小叶原位癌的患者具有较高发生对侧乳腺癌倾向性,具体组织病理学亚型能否作为双侧乳腺癌发生危险性的预测指标尚待进一步研究。
双侧乳腺癌往往起病比单侧乳腺癌早,本研究双侧乳腺癌第一侧中位发病年龄43岁,单侧癌中位发病年龄45.5岁。有研究报道一侧起病后对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度每年增加0.5%~1%[8],即一侧发病年龄早,一生中发生对侧癌的危险更大。所以第一侧癌发生后应严密随访对侧。虽然本研究单/双侧间的临床分期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差异没有显著性,但双侧乳腺癌0/Ⅰ期患者仍达到64%,且双侧乳腺癌第二癌早期病例多于单侧癌。这与本研究入选病例的可手术性有很大关系,患者确诊第一侧癌后会提高对侧乳腺的随访意识,能早期检出可疑病灶,分期相对就早。双侧乳腺癌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确诊第二侧原发乳腺癌。文献报道[9],有64.1%的第二原发癌发生于第一癌术后5年之内,故应对单侧乳腺癌术后患者密切随访。本研究发现第二原发癌更有条件行保乳术,但收益需要长期随访后才能得出结论。所以,在治疗上既要合理参照病理和分期改善治疗方式,又要高度关注双侧乳腺癌有较高恶性程度的可能[7]。对侧乳腺癌一经确诊可采用以根治性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靶向及生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包括有适应证条件下的保乳手术。
总之,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分子方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双侧乳腺癌的认识也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更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将会用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使患者有更大的获益。
[1] 阚秀.乳腺癌临床病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8-102.
[2] 庄新荣,刘红,王彤.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两癌间隔时间对ER PR HER-2表达一致性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 (11):777-780.
[3] Kheirelseid E A,Jumustafa H,Miller N,et al.Bilateral breast cancer:analysis of incidence,outcome,survival and disease characteristic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1,126(1):131-140.
[4] 余科达,狄根红,吴炅,等.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03例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2006,16(5):362-366.
[5] Vuoto H D,Garcia A M,Candas G B,et al.Bilateral breast carcinoma: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act on survival[J].Breast J,2010,16(6):625-632.
[6] Mhuircheartaigh J N,Curran C,Hennessy E,et al.Prospective matched-pair comparison of outcome after treatment for lobular and ductal breast carcinoma[J].Br J Surg,2008,95(7):827-833.
[7] Beckmann K R,Buckingham J,Craft P,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in an Australian cohort[J].Breast,2011,20(2):158-164.
[8] Renz D M,Bottcher J,Balter P A,et al.The contralateral synchronous breast carcinoma:a comparison of histology,localization,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primary index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0,120(2):449-459.
[9] Wang T,Liu H,Chen K X,et al.The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 of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unilateral breast cancer[J].Oncology Res,2011,19(34):17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