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赵菊梅
人们大多认为袁世凯老奸巨猾、饱经世故,张作霖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在与袁世凯交往期间,张作霖也总是见谁跟谁说:“我是一个武人,不懂政治。”其实,张作霖是善于搞政治权术的。正如他对号称“小诸葛”的杨宇霆所说的那样:“军队的事情,我不如你,但是要说玩政治,你们都玩不过我。”
辛亥革命发生后,张作霖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入驻省城,成为了奉省地方最具实力的军事首领。但就全国而言,一个小小的第二十四镇统制,尚处于人微言轻的状态之中。
1911 年12 月31 日,张作霖联合奉天省的主要将领军官,号召组成一个联合的东三省勤王之师,进关南下,以武力解决北京政体问题。1912 年1 月1 日,张又与北洋军事将领48人联名通电,声称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
此时的张作霖,感觉自己受到了袁世凯极大的忽视,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积极发表言论,扬言袁世凯如果一定要依附共和,逼清帝退位,他将拒绝听从共和政府的指挥。
张作霖这种无中生有的招数果然奏效,袁世凯很快给张作霖写了一封密信,劝说张作霖放弃保皇主张,接受共和政体。在密信中,袁世凯还私下许愿,一旦清廷退位,本人就任民国大总统,将“任卿为东三省防务督办”。
张作霖在与袁世凯的每次见面中,都有不同的精彩表现。
1913 年3 月31 日,正值“二次革命”时期,为了集中力量对付革命党,稳住其他各省的实力派,袁世凯以筹商边疆要政的名义,首次召见了张作霖。
初次见面,张作霖竟以过去面见皇帝的三跪九叩之礼给袁世凯行大礼。袁世凯虽然着意加以笼络,但并不信任张。
1915 年7 月23 日,张作霖迈进中南海总统府面见袁世凯时,不但“应对陋词莽语”,以示浅薄而且贪婪地东张西望,似乎对什么都新奇。结果,他刚从总统府回到奉天会馆,袁世凯便差人将自己的金表和一批名画、名瓷送到奉天会馆,赠给张作霖。
1916年2月,二人再次会面。席间,袁世凯对张作霖说:“雨亭啊,西南作乱,你要是能赴湖南讨乱,事后封公封爵不成问题。怎么样啊?”
张作霖见机会来了,将早已想好的话对袁世凯说:“大总统,我们二十七师的装备太差了,还有一半的兵扛着单打一呢!真要是上了前线,让叛军一冲,还不哗啦了啊!”
“你的意思是?”袁世凯还真怕他打退堂鼓。
“装备二十七师!枪炮一到,二十七师就马上进关南征。”张作霖回到奉天不久,饷械果然到了。但张作霖却给袁世凯拍去电报,说是奉天局势不稳,不能开拔,结结实实地涮了袁世凯一把。
1914 年8 月,袁世凯计划提升张作霖为库伦“护军使”,将他调任内蒙古,而将吴俊升调到奉天。所谓的“护军使”,表面上是仅次于“都督”之职,实际上只是一个空衔。袁世凯旨在调虎离山,削去张作霖的兵权,成为远离奉天没有实力基础的光杆司令。
张作霖对袁世凯的居心洞若观火,当然不肯就范。他给陆军总长段祺瑞发去电报,对北京政府提出警告。他在电报中说:“辛亥、癸丑之役,大总统注意南方,皆作霖坐镇北方之力。今天下底定,以谗夫之排挤,鸟尽弓藏,思之寒心。中央欲以护军使、将军等职相待,此等牢笼手段,使之别人则可,使之作霖则不可。”措辞之强硬可见一斑。
张作霖在这场硬碰硬的较量中取得胜利之后,变得更加自信了。他十分清楚袁大总统也是个欺软怕硬的角色。不过此时的张作霖尚不打算与袁世凯彻底翻脸,他表面上继续对袁世凯表示效忠,暗中却更加大胆地独行其事了。
东三省上将军段芝贵的命运是同袁世凯连在一起的,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段芝贵因怂恿袁世凯称帝最卖力,很快便臭名远扬,遭人唾骂。各地的讨袁檄文将段芝贵列为复辟帝制的12名元凶之一,要求予以严惩。
看到段芝贵的狼狈处境,张作霖觉得取而代之的大好时机来临了。他一方面和冯德麟一起打出“奉人治奉”的主张,设计驱逐段芝贵离开奉天;一方面和段芝贵曲意周旋,让段芝贵误以为他一直在帮自己的忙。这一招果然奏效,被驱逐回京的段芝贵竭力向袁世凯推荐张作霖接替自己的职务,在好友段祺瑞的鼎力支持下,袁世凯不得不任命张作霖为奉天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奉天巡按使。
张作霖终于如愿以偿地君临奉天,当上了奉天省的最高统治者。这样,一代枭雄张作霖在与权谋家、铁腕人物袁世凯的数次交锋中,最终以大获全胜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