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巍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两字不能分拆为训,这是联绵词的特征。联绵词的词义常被字形所掩盖,给人们的识别和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例如汉代已有的“落魄”,本来是联绵词,但是到了明清已经发生了理解上的偏误,如“失魂落魄”出现在《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中,显然是作为两个并列的VO结构,“失”、“落”分别对“魂”、“魄”;甚至在“落魄”中间还可以插入完成体助词“了”,如清代小说《三侠剑》第五回说:“人的名儿,树的影儿,要提起我的名来,真是无人不知,现在落了魄啦,就不能说啦。”考察可知,“落魄”在典籍中还有如“落拓”、“洛薄”、“落薄”、“落泊”等书写形式。事实上,这类词语往往词无定形,对于词义的考求“求诸声”比“求诸字”更有效,其不同书写形式之间只有从语音上才能发现密切的联系。联绵词的语根指称事物的形貌、性状、性质、特征等,是新词孳生的理据;孳生词音义密切相关,便形成同族联绵词。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联绵词“邋遢”和多用于书面语的“落魄”两词均为形容词。前者着重描绘形貌和生活习惯,语义中心在外形,而后者无论指潦倒失意或者不羁,语义重心都是指向内心的。名词“垃圾”来自方言,现已进入普通话。 “垃圾”和另外两个词语功能用法不同;“邋遢”与“落魄”虽词性相同,但意义有别。从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似乎难以看出三者的联系,那么这三个词语在汉语史上关系如何?其音义有什么历史的联系呢?
在古音构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的今天,从事汉语历史研究应充分利用拟音研究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语音来观察词汇、语义现象,将词汇语义研究引向深入。
1.1 “邋遢”释义
《广韵·盍韵》:“邋,邋遢,行貌。” 又云:“遢,邋遢,不谨事。”可见,邋遢主要有两个意思:其一为“行貌”,即行走的样子;另一意“不谨事”即发展到现代汉语的用法。宋元以来,其主要用法仍不外乎第二种意义。元代陶宗仪《说郛》卷八十五下:“邋遢,音猎榻,不整貌。”明代顾起元《说略》卷十五:“邋(音腊)遢(音塔),《海篇》云行歪貌,借为人鄙猥胡涂意也。” 无论是“不整貌”还是“人鄙猥胡涂”,现代意义是与其一脉相承的。
1.2 “拉飒”、“拉杂”与“邋遢”
“拉飒”具有秽杂、杂乱之意。清代翟灏《通俗编·状貌》解释“拉飒”,即“言秽杂也”。这个意思《晋书》已有记载。方以智所引“京口谣”《晋书》中有记载云:
(1)孝武帝太元末,京口谣曰:“黄雌鸡,莫作雄父啼。一旦去毛衣,衣被拉飒栖。”寻而王恭起兵诛王国宝,旋为刘牢之所败,故言“拉飒栖”也。(《晋书·五行志中》)
说的是王恭起兵,其麾下重要将领刘牢之背叛,使其腹背受敌,王恭仓皇出逃,兵败身死。
例(2)意思是,若冬至时候干干净净无雨无雪,那么过年就会雨雪连连,泥泞不堪,出门不便。魏晋时期“邋遢”写作“拉答”,宋代作“辣阘”,如:
(3)拉答者有沉重之誉,嗛闪者得清剿之声。(《晋书·文苑传·王沈》)
(4)辣阘山头破草亭,只须此地了生平。(宋·项安世《钓台》诗)
例(3)中“拉答”与“嗛闪”对文,“嗛闪”犹言迅速敏捷,“拉答”指拖沓、不灵活不利落。王沈此论作于晋初,言当时褒贬无凭、毁誉失实乃至如此。朱起凤在《辞通》(卷二十四合韵)中指出:“邋遢即行污秽之义,《晋书》作‘拉答’,乃同音通用。”[4](P2769)“辣阘山头”即杂乱不整的小山头。
“邋遢”在近代戏曲中又有“拉塔”、“剌塔”、“剌阘”、“剌塌”等形式,重言则为AABB式即“邋邋遢遢”或“剌剌塌塌”。如:
(5)饿老鸱全然拉塔,雁翅板一发雕零。(明·高明《琵琶记·杏园春宴》)
(6)太公庄上,杨柳阴中,嗑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渰着个琵琶。(元·卢挚《蟾宫曲》之四)
(7)这一个虽剌阘非常的善走,他则是假躯劳幻世愚眸。(明·朱权《冲漠子》第四折)
(8)将酒来,我俩个吃一个剌塌醉回去。(清·无名氏《鱼篮记》第一折)
(9)裹一顶油油腻腻旧头巾,穿一领邋邋遢遢泼戏袄。(《水浒传》第八十二回)
例(6)描写的是小二哥衣着邋遢,看见西瓜流着口水的神态;例(7)“剌阘”指不整洁、不利落;例(8)“剌塌醉”即烂醉,醉得一塌糊涂。例(9)一本作“剌剌塌塌”,是肮脏、不整洁的意思。清代白话小说中出现了性质程度加深的“A里AB”四字格式(“邋里邋遢”见坑余生《续济公传》)。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邋遢”可以表示不整洁、不干净、不利落、不修边幅等意思。“邋遢”的语义引申脉络可以表示为:
拉沓-拉杂-拉飒→拉答→邋遢/辣阘/剌阘/剌塌/剌塔→邋邋遢遢/剌剌塌塌→邋里邋遢
2.1 “落魄”释义
“落魄”是叠韵联绵词,古音属铎部,其声母格局是[l-][th-](来母、透母),这和“邋遢”古今对应。在语义上表示“邋遢不羁,潦倒失意”,专用于人,其核心义仍是“不修边幅,不受拘束”,跟“邋遢”一致。如:
(10)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又作“落拓”,如:
(11)然落拓之子,无骨鲠而好随俗者,以通此者为亲密,距此者为不恭。(晋·葛洪《抱朴子·疾谬》)
(12)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世人多未之知,唯从叔祖魏尚书仆射宽深异之。(《隋书·杨素传》)
从中古语音上看,“拓”为透纽铎部(《广韵》透母铎韵),拟音为[thak];“遢”为透纽盍部(《广韵》透母盍韵),拟音为[thap]。两者双声,铎盍通转。可见“邋遢”与“落拓”音近义通。
汉魏以后,“落魄”还可作“洛薄”、“落薄”、“落泊”、“落度”、“洛度”、“乐托”、“落托”、“落脱”、“鹿独”等。《汉书·王莽传下》载:“新都哀侯小被病,功显君素耆酒,疑帝本非我家子也。”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如淳曰:“言莽母洛薄嗜酒,淫逸得莽耳,非王氏子也。”也就是说,其母在潦倒失意、沉迷酒色中怀莽,故被疑非王氏之子。又如:
(13)忠心尽节,事君九年,夙夜匪懈,晨省无愆。今遭落薄(魄),知复何言。(《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14)棱颇涉书传,少落泊,不为当世所知。(《陈书·杜棱传》)
(15)成都有丐者诈称落泊衣冠,弊服褴缕,常巡成都市鄽,见人即展手希一文云:“失坠文书,求官不遂。”(《太平广记·诡诈》)
(16)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三国志·蜀志·杨仪传》)
(17)元超兄弟大洛度,上桑打葚为苟非。”(明·杨慎《古今风谣·晋怀帝永嘉初谣》)
(18)揽裳未结带,落托行人断。(《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吴声歌曲三·懊侬歌十四首之十》)
(19)予以当时忻笑隐、恩断江、无无极,皆著名,斯时要如二诗落脱高远,夫岂可到?”(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四)
(20)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红楼梦》第一回)
(21)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颜氏家训·勉学》)
例(10)应劭注曰:“落魄,志行衰恶之貌。晋灼曰:‘落薄、落托义同。’”《索隐》案:“郑氏云:魄音薄。”“落魄”亦即“落拓不羁”、“落魄不羁”。例(14)、例(15)的“落泊”也是穷困失意,飘泊无依的意思。例(17)在《晋书·五行志中》、《宋书·五行志二》均作“落度”。“落度”即落拓,潦倒失意。
另外,“落拓”可倒作“拓落”,“鹿独”也作“独漉”。
(22)意者玄得毋尚白乎?何为官之拓落也。(《汉书·扬雄传》)
(23)下官诗书拓落,羽翮摧颓,朝廷无立锥之处。(唐·王勃《冬日羁游汾阴送韦少府入洛序》)
(24)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李白《独漉篇》)
(25)独独漉漉,鼠食猫肉。(王建《独漉歌》)
蒋礼鸿(1987)引用王琦的说法“上谷郡涿州有地名独鹿,一名浊鹿者是也。又,小网名罜”,并指出:“说以地名物名者皆非是。盖独漉即鹿独、落度、落拓之倒文……其一,落拓、落度、鹿独本为一词。其二,落拓可倒为拓落,则知独禄、独濁、独鹿即落拓、落度、鹿独之倒。乐府诸辞,继以水深泥浊者,谓行人疲困不能自振也;继以鼠食猫肉者,猫反为鼠所食,亦其疲困不能自振也。”[5](P10)蒋氏所言甚确。李白诗中“独漉”作定语修饰水中泥,形容泥水浑浊,不见月光倒影,行人因而没入污浊泥水中狼狈不堪。宋元以后,落魄、落拓、落托、落脱又有AABB的叠音形式落落魄魄、落落拓拓、落落托托、落落陀陀、落落酡酡、落落跎跎、落落脱脱等。例如:
(26)南康军兜率志恩禅师,上堂:“落落魄魄,居村居郭。莽莽卤卤,何今何古?”(《五灯会元》卷十七)
(27)不是我自间阔,趁浪逐波,落落拓拓,大笑呵呵。(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四折)
(28)今之世,做今世之人,读书是为着科名,谋生是为着妻子,你看那一班潦倒名士,有些子聪明,偏做出怪怪奇奇的事,动人耳根,又做出落落拓拓的样,搭他架子。(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一回)
(29)既功名不入 凌烟阁 ,放疎狂落落陀陀。(元·曾瑞《端正好·自序》套曲)
(30)日日朝朝,落落跎跎。酒瓮边行,花丛里过,沉醉后由他。(元·张小山《齐天乐》)
(31)风清月朗闲过活,可不尽由咱落落酡酡。(明·康海《祆神急·述隐》套曲)
(32)于狮子山文殊庵端坐,而逝留偈云:落落托托,上无把捉,出没太虚,无系无缚,铁马倒地,谁人摸索?(《广西通志》卷八十七)
(33)秦凤仪看了又好恼,又好笑,落落脱脱,且信着马走去。”(明·陆人龙《型世言》)
从语音来看:“托、脱、拓、魄、泊、薄、度”等字均为入声铎韵,因此以上各词有叠韵关系。清代庄履丰、庄鼎仝撰《古音骈字续编》卷五云:“乐托(《世说新语》)、洛度(《永嘉初谣》)、落度(《蜀志·杨仪传》)、落拓、落泊(《陈书》)、落托(《旧唐书》)、落魄,六同。”又,明方以智《通雅》卷六:“落魄一作落泊、洛度、落度、乐托、拓落、托落。”“落魄”的语义引申脉络可以表示如下:
落魄/落薄/落泊→落拓/乐托/落托/落脱
→落度/洛度→鹿独→独漉→独独漉漉
(落魄→落落魄魄;
落拓→落落拓拓/落落托托/落落陀陀/落落酡酡/落落脱脱)
2.2 “落魄”与“落寞”
从用法与意义看,落寞即落拓潦倒、落魄失意、不饰边幅。“落寞”本作“落莫”,又作“落漠”,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形式“落寞”唐宋时期已经普遍使用。如:
(34)览除阁之丽靡,觉堂殿之巍巍,径落莫以差错。(《艺文类聚》卷六十二)
(35)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边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韩愈《送杨少尹序》)
(36)且持盈畏满,自是家门旧风,何为一旦落漠至此,当局苦迷,将不然邪!(《宋书·王微传》)
(37)披云同落寞,步月共裴回。(唐·辨才《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
(38)吕丈在乡里,方取其家来,骨肉得团聚,不至落寞。(《朱子语类·吕伯恭》)
那么,要探寻“落寞(莫)”与“落魄(薄)”的关系,就必须了解“莫”与“薄”之间的联系。《论语·里仁》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唐代陆德明音义曰:“适,丁历反。郑本作敌。莫,武博反。范宁云:适莫犹厚薄也。” 宋代邢昺疏云:“正义曰:此章贵义也。适,厚也。莫,薄也。比,亲也,言君子于天下之人无择于富厚与穷薄者,但有义者则与之相亲也。”根据陆、邢两人的注疏,“莫”就是“薄”。
再看一例:
(39)王涯有再从弟沐,家于江南,老且贫。闻涯为相,跨驴诣之,欲求一簿、尉。留长安二岁余,始得一见,涯待之殊落莫。(《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
胡三省注:“落,冷落也;莫,薄也。落莫,唐人常语。”可见,“落莫”即“落薄”,言“落莫”乃唐代人习语。从古音来看,莫、漠、寞是同音字,均明纽铎韵,拟音为[mak];薄为并纽铎韵,拟音为[bak]。明、并为旁纽唇音,声接近而韵相同。
“垃圾”的“圾”现在在吴语中读如“西”。钱乃荣认为,上海话(松江话)“垃圾”原来读音作“勒色”,两字都是入声,⑤“垃圾”这词被在上海的文人写进白话文中,为国语吸收,被说北方话者读作laji,也许是读了字面音(前字误作“拉”读,后字读右半边),然后再由普通话南销,上海城里人也跟着北方误读的音,近似读作[lasi],后字又团音化,读如“西”(钱乃荣观点见于北大中文论坛,可备一说)。笔者以为,老上海话中“垃圾”一词最早似作“拉杂”、“拉闸”,如:
(40)吃得拉杂,做个菩萨。(胡祖德《沪谚》卷下)
(41)吃樱桃,话樱桃,嫌奴奴拉闸手鏖糟。(明·冯梦龙《山歌·吃樱桃》)
后来虽然写成“垃圾”,但该词在吴语区仍读“腊闸”,如:
(42)吾苏亦有之,如谓积秽物曰垃圾,音“腊闸”。(清·钱思元《吴门补乘》卷一)
与“垃圾”词形上更为接近的是“拉扱”。⑥“扱”,《集韵》注音为:“迄及切”,晓母缉韵。高本汉拟音[ts'p],李方桂拟音[tshrp]。因“拉扱”与“拉飒”音近,到了宋代“拉飒”也写作“拉扱”,如:
(43)若无物,若有物,不知其如何,故曰“不知其谁何也”。弟音颓,弟靡者,拉扱也;波流者,莽荡也。言其看我不出,但见拉扱莽荡,故自失而走也。(宋·林希逸《庄子口义》卷三)
例句中“弟靡”即颓靡,被解释为“拉扱”。随着语义的发展,“拉扱”由指称事物的状态到指称事物本身,状态形容词转而作名词,可以表示“秽物与尘土相混积”(即现在的“垃圾”)。这可以用认知模式中的转喻(metonymy)来解释。“圾”表土块,如《玉篇·土部》云:“圾,土圾也。”明代岳元声《方言据》卷上云:“土块谓之圾。”常与秽土关联,故“拉扱”可写作“拉圾”,如:
(44)庄谓东郭子云:“道在蝼蚁,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可以拉圾堆而眇视之耶?”(明·朱存理《珊瑚木难》卷七)
“可以拉圾堆而眇视之耶?”意为“道”可以像垃圾那样堆放在那里被藐视吗?后起的“垃”为“拉”的异写字,历代字书大都未收,仅《龙龛手鉴》注音:“郎和反。”和“拉”同音。莫大伟(David Moser,1991)指出,汉语的口误或笔误中存在一种前置语误(anticipation),[6](P4)即一个即将表达(书写或说出)的特别突出的部分遮蔽(干扰或取代)正在表达的部分时,这种预期的错误就发生了。人们在要写第一个“拉”字时,心里想到了后面的“圾”字,从而把“拉”字左边也写成了“土”。这一过程也有学者称之为“字形感染”。[7]综上,“垃圾”的发展脉络可以表示为:
拉杂/拉闸→腊闸→垃圾
|
拉飒→拉扱→垃圾
4.1 “邋遢”与“落魄”
《世说新语·赏誉》载:“谢中郎云:‘王修载乐托之性,出自门风。’”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引刘盼遂曰:“‘乐托’即‘落拓’,连绵字无定形也。亦作‘落魄’(《汉书·郦食其传》)、‘落穆’(《晋书·王澄传》)、‘落度’(《通鉴晋纪》),今世则言‘邋遢’。” 据刘盼遂的说法,汉代所见的“落魄”到了近代说成“邋遢”。例(15)中由“落泊衣冠,弊服褴缕”可知,因落魄,故而衣衫褴褛,“落泊”实与“邋遢”同。
4.2 “邋遢”与“垃圾”
上文还提到,吴语中“垃圾”一词早期作“拉杂”、“拉闸”或“腊闸”,如例(41)“嫌奴奴拉闸手鏖糟”中“鏖糟”是吴语肮脏的意思,和“拉闸”前后呼应。
4.3 语音关系
从古音来看,“邋”上古音属来母盍部,拟音[lap];“落”上古音属来母铎部,拟音[lɑk];中古音分属叶韵和铎韵,两字双声,韵相通。“遢”上古音透母盍部,拟音[thap]、“魄”透母铎部,拟音[thak],两字声同韵通。
明代方以智已经考证“拉沓”又作“邋遢”,“拉杂”也作“拉飒”,“拉沓”犹“拉杂”。从古音看,“沓”定纽缉部,拟音[dp];“杂”从纽缉部,拟音[dzp],两字同韵部且声纽发音部位接近。“拉飒”中古拟音为[lp sp]。
“邋遢”、“拉飒”、“落魄”、“垃圾”等词的历史语音关系见表1与表2(拟音参王力、李方桂等)。
表1 上字声韵的历史语音关系
表2 下字声韵的历史语音关系
这几个词语形式的共同点可归纳为:①这几个词形及其变体形式都是叠韵联绵词;②均为开口入声字,上字均为来母,下字声韵关系密切。
“落魄”与“邋遢”,上字(lak-lap)声母与元音都相同,仅仅韵尾不同,是铎、盍通转;下字(thak- thap)也是声同韵近,只有入声韵尾有别。
由于这些历史的音义关系,我们将以上各词形看作同一个联绵词的不同变体,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同源词族。这些词形变体的语音大框架和内部结构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在词汇发展史上,其上下字的韵母发生了同步音转,人脑所具有的模糊处理机制完全可以正确解读它们包含的语义。江蓝生(2011)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同步变韵的形态音变”。[9]
凡特征相同的事物人们往往喜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来称呼,因它们具有相同的语根,且读音相近,不断类比而创造出新的同族词,逐渐形成词群,进而成为同源词族。这类词的产生和语音相关,不同地域或不同时代的人或读为双声之转,或读为叠韵之转;表现在书面上,则有文字的差异。甚至同一作品中也出现这种字异音近义通的词语。其实本来就是从同一“语根”发展引申,其读音也随着时代、地域而变,到后来意义、读音的分化成了一定气候,人们便不易察觉其中的联系了。诸多此类词语在汉语史上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汉语词汇,使行文言语生动富有变化;另一方面却不符合语言简约性的要求。因此,到现代汉语中,大都固定在一两个词形上。同族词分布很广,发展到现代汉语,有的书写形式虽未进入普通话,却依旧保存在方言中。
现在“邋遢”在西北官话关中方言中说“拉飒”,表示脏乱不整。如“干净白雨拉飒雪”,意为大雨过后地面干净,而下雪之后道路泥泞不洁。对于粗心糊涂、不修边幅、丢三落四的人,也称其“拉飒”、“拉飒鬼”。内蒙古赤峰汉语方言则用“拉杂”来表示“条理不清,办事拖泥带水”,有学者认为“拉杂”即由表示不整洁不干净的“邋遢”衍来。[10]江蓝生(2011)指出,把词形、语音不同,从字面上又看不出语义联系的古代词语跟现代汉语方言口语词挂钩须十分谨慎,只有在形音义几方面都能建立起与现代词语连续的、可靠的历史联系,并且能用语言学理论对其形音义演变的理据加以科学解释,才是可信的。⑦通过对词形、语音及其语义的演变轨迹进行历史考察可见,“‘拉杂’由表示不整洁不干净的‘邋遢’衍来”的说法其实是对历时演变的颠倒。据袁家骅(1983)考证,东北话里有一批土词是从满语借来的,比如:“勒特,衣冠不整。歇后语‘癞蛤蟆带腰刀——勒特兵’。”[11](P47)实际上,“勒特”与至今还保留在关中方言里的“肋脦”(举止懒散,不修边幅)音近义同。“肋脦”由来有自,《集韵·入声十》云:“脦,惕得切,音忒。肋脦,不正容止也。肋,历德切。”《类篇》同。可见,汉语中最晚在宋代已有“肋脦”一词,该词或为女真族语言所借用,后又被东北方言借入,并记为“勒特”。其间错综关系,尚待细考。总之,现代方言中仍有大量同族词的表现形式,笔者拟另文探讨。本文将以上相关词语从汉语史的角度加以考索,或能为汉语词汇史研究以及辞书编纂提供一点参考。⑧
注释:
①《汉铙歌·思悲翁》原作:“蓬首狗,逐狡兔,食交君。枭子五,枭母六,拉沓高飞暮安宿。”
②“京口谣”见《晋书·五行志》:“孝武帝太元末,京口谣曰:‘黄雌鸡,莫作雄父啼。一旦去毛衣,衣被拉飒栖。’”
③笔者按:《苏轼集·补遗·书拉杂变》云:“司马长卿作《大人赋》,武帝览之,飘飘然有凌云之气。近时学者作拉杂变,便自谓长卿,长卿固不汝嗔,但恐览者渴睡落床难以凌云耳。”
④当作“拉飒”,“拉飒栖”未确。金元好问《游龙山》诗云“恶木拉飒栖,直干比指稠”,说的是恶木杂乱横生,旁逸斜出。“拉飒”状“栖”之貌。
⑤《汉语词典》(1962年重印本)“垃圾”注音ㄌㄜㄙㄜ,“勒瑟”。吴语,秽物与尘土相混积之称。
⑧上海师范大学吴为善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董正存博士为本文提出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1] 方以智.方以智全书·第一册·通雅[M].侯外庐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 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3] 王云路.六朝诗歌语词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 朱起凤.辞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蒋礼鸿.义府续貂(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 David Moser.SlipsoftheTongueandPeninChinese[Z]. Sino-Platonic Papers, No. 22, March 1991. (Univ. of Pennsylvania).
[7] 杨剑桥.关于汉语多音节异形词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2000,(6).
[8] 孙景涛.元音交替与新词派生[J].语言科学,2010,(3).
[9] 江蓝生.说“蹀躞”与“嘚瑟”[J].方言,2011,(1).
[10] 张万有.赤峰汉语方言概述[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11]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