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2013-03-15 07:33黑龙江省教育学院150080
地理教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牡丹江市城市化学案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150080) 白 玲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157005) 徐彩凤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150080) 白 玲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157005) 徐彩凤

【课标内容】

要求: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教学设计意图】

依据课标的要求及活动建议,本着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念。以家乡——牡丹江市的发展变化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图文资料,感受并分析城市化的含义、标志、意义、动力,概括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城市化的特点,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准确描述地理现象特征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地理2”所阐述的主题是“如何走人地协调发展道路”,并从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三个层面进行论述。本章内容地位重要,因为人口的地域分布形成聚落,而城市是聚落的一种高级形式,因此,本章是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延续。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对产业活动的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章又是学习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的铺垫。

本章教材的第一节,是从静态角度分析城市区位、城市的空间结构等,而本节主要是从时间角度探讨城市发展的历程,与前一节内容呼应,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而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学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基础,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结构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一是城市化。从理论上叙述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从三大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并配有世界城市化推进的插图,直观展示了自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城市化特点。教材利用阅读“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活动来阐述城市化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概括、准确描述城市化特点的能力。教材最后安排阅读的“中国的城市化”与前面城市化之后安排阅读“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相呼应,符合“学习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地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归纳、读图分析、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等自主学习能力。我校学生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居住在市区的不同区域,他们对城市环境比较熟悉,对于学习本节内容会有一定的体会。加上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因此容易产生共鸣。但对于90后的学生们,由于其生活阅历比较简单,缺少对城市变化过程的细微观察、感受和体验。本节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地理学科角度运用地理术语描述和说明城市化过程。

【教材处理】

把教材第一、二两部分内容合为第一部分,利用收集牡丹江市新老照片、牡丹江市变化的实例和牡丹江市规划未来的录像片,展现牡丹江市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变化。结合牡丹江市近几年变化的数据材料,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能运用地理术语去描述、理解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对第二部分城市化特点,补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两幅示意图,与教材阅读、活动相结合,对比分析城市化特点;对第三部分中国的城市化内容,设计一些联系现实开放性的讨论题,并与多媒体有效整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能够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推动作用;能够描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牡丹江市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变化,归纳城市化概念、标志和意义,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通过读图,并运用教材阅读材料分析概括、比较说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牡丹江市的发展变化分析,关注家乡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形成乐于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习惯。

【重难点】

城市化的标志和动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合一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调查活动作业,①收集能反映家乡——牡丹江市变化的新老照片,直观对比说明牡丹江市的变化。②走访老人,用实例说明牡丹江市的变化。(提示从人口、土地利用、产业活动、居住、生活等多方面收集)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新课导入

首先,学生展示收集的牡丹江市新老照片,说明牡丹江市的变化或举例说明牡丹江的变化,并谈感受。然后播放牡丹江市规划未来的短片。

设计意图:通过牡丹江市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变化,创设学习城市化的情境,并为学习城市化的基本理论铺垫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三、学习活动(一)

根据牡丹江市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和表1、表2、材料1,阅读教材36-37页完成学案第一部分内容。

学案如下:

1. 城市化

(1)含义:

标志:

意义:(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2)动力机制

要求:根据学案第一部分自学提纲自主学习,在学案上写出地理术语关键词,若不确定先在书上标记,然后小组内交流、解疑,5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小组点评、补充和质疑。

表1 牡丹江市近年来市区人口变化情况

表2 牡丹江市近年来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比例

材料一:牡丹江市近年来城市发展与面积变化情况

2006年,牡丹江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树立“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的总体发展方针,以空间发展规划为基础,完善城市发展格局,吸引大批投资者进入牡丹江,如上海绿地、上海世茂、北京城建、宏达、广东粤水电、联华国际等,牡丹江市也开始真正步入高标准规划建设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的新阶段。工业化的推进迅速促进了城市建设发展,特别是全面加快了江南开发区等周边乡镇地区的建设速度,建成区数量不断增加,牡丹江市区面积也因此不断扩大,从1998年的1353平方千米扩展到如今的3000多平方千米。

教师在5分钟后,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生生、师生互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控制教学活动的节奏。

备用问题:①用哪一个标志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②为什么说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设计意图:用乡土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备用问题的设计是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没有关注的问题,又是本节的重难点问题,适时抛出,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并使学生的思维深化,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果学生相互质疑,关注到重难点问题且解决的很好,达到预期效果,就不启用备用问题,直接进入第二部分内容学习。

四、学习活动(二)

阅读教材37页“发达国家的城市化”、38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和图示完成学案中的第二部分内容。

学案如下:

2. 城市化特点:(阅读教材及结合下图分析完成表格)

要求首先自主阅读教材,思考教材39页活动完成学案表格,表格内仅给出三个比较项目,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除了这三方面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差异,尝试列出比较项目,然后组内交流讨论,相互纠错、补充完善,5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点评、补充和质疑。

教师在5分钟后,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生生、师生互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控制教学活动的节奏。

备用资料印度城市化水平1960年17.98%,2005年28.73%,每年平均增长0.25%,而该时期GDP年均增长率为5.5%。

巴西1950~1980年城市化水平从36.2%上升到了67.6 %。同样的城市化水平增幅发达国家多花了20年才实现,在这一城市化增幅内,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2.5倍,而巴西只增加了60%。巴西城市化水平2000年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文材料中提炼有用信息能力,并能进行处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设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对比表格,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表格的前三项已给出,留有空白的项目是不确定的,可由学生提出,只要合理即可。这样的设计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备用材料设计目的,可以为当学生质疑“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时,或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对相关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时适时抛出,使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实现教师帮助学生搭建学习的梯子,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的教育理念。

五、学习活动(三)

参照教材39页的阅读材料和40页活动,根据自己的理解,探究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并为我国的城市化的发展献计献策。

要求:小组讨论后展示交流,语言简练,计策有一定的可行性。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学以致用,贴近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六、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梳理本节的知识点,同时为学习下一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埋下伏笔。

猜你喜欢
牡丹江市城市化学案
牡丹江市气象因子与PM2.5浓度影响通径分析
乡愁导学案
服务人民 奉献社会——牡丹江市肿瘤医院发展纪实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牡丹江市革命老区小康进程调研
“比例尺(一)”导学案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黑龙江牡丹江市正式启动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