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215500) 陆 梅
“巴西”一节(人教版)教材分析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215500) 陆 梅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是继学习“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和“美国”后,教材安排学习的第六个国家案例,其目的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巴西及拉丁美洲突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习国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节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条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
表1
拉丁美洲虽然国家众多,但巴西作为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社会背景、文化特点、经济发展过程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现状,所以通过对巴西的分析、研究,不仅认识了巴西的基本地理知识,同时也认识了拉丁美洲的相关内容。
巴西一节的四目内容“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热带雨林的危机”“城市化问题”都围绕着“殖民统治的影响”这一条主线展开:巴西的居民和文化是长期受殖民统治影响的结果,导致巴西形成了“民族的大熔炉”。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前,巴西经济十分落后,形成以农矿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独立后,巴西建立了完善的工农业体系,成为拉美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而在摆脱殖民统治、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巴西面临不容忽视的社会与环境问题: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破坏而导致环境日益恶化,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而带来城市化问题。通过“殖民统治的影响”这一主线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巴西如何从一个深受殖民统治的贫困落后国家发展成为拉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体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不同区域要素,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另外,巴西作为一个经济转型较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历程、发展道路对我国都极具借鉴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深远启示。
第一目“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由五段正文、四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重点说明了巴西的居民主要有原殖民统治者(白人)、贩卖来的奴隶(黑人)、当地土著居民(印地安人)和他们相互通婚形成的混血儿,其居民和文化是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影响的结果,顺带介绍了巴西的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状况,为后面几目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材利用“图9·17”和“9·18”结合“活动1”引导学生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通过第一段正文简洁地说明巴西是拉丁美洲及世界上的“大”国;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阅读材料说明巴西及拉丁美洲灿烂的文明史;利用第三段正文介绍了巴西及拉丁美洲的殖民历史。在此基础上利用第四、五两段正文结合“图9·20”,说明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而形成的混血种人及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通过“活动2”进一步印证“民族大熔炉的缩影”这一结论。
第二目“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由四段正文、三幅图和三个“活动”组成,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两大主要内容:二战前,巴西由于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其经济是以农矿产品的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十分落后;巴西独立后,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建立了完善的工农业体系,成为拉美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事例说明二战前,巴西由于受到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其经济是以农矿产品的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十分落后;通过后三段正文结合三幅图及三个“活动”,总结出巴西独立后,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建立了完善的工农业体系,成为拉美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说明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第三目“热带雨林的危机”由四段正文、三幅(组)图和一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了热带雨林的作用、巴西破坏热带雨林的主要现象和原因,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材通过第一段正文结合“图9·25”介绍了亚马孙雨林概况及巨大的作用,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图9·26”介绍了巴西破坏热带雨林的主要现象和原因,通过第三段和第四段正文说明了亚马孙雨林遭受破坏带来的危害及保护措施,并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四目“城市化问题”由三段正文、四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两个“活动”组成,说明巴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材通过第一段正文结合“图9·28”说明巴西的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点出“巴西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的3/4”,通过“活动1”在“图9·28”上认识巴西的主要城市。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图9·29”,说明巴西的城市化过程及产生的问题。通过第三段正文结合阅读材料及“活动2 ”来认识巴西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一些措施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巴西在城市布局、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方面对我们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知识与技能运用资料认识殖民统治对巴西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知道拉丁美洲地区拉丁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鲜明的文化特点;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巴西经济发展历程,从中认识单一经济的弊端,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建立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举例说出热带雨林的作用及其现状、遭受破坏的原因和保护的措施;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巴西城市化问题,认识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采用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巴西自然、经济、人口、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说明其工农业的发展与分布;采用资料分析、角色模拟等方法,说明巴西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城市等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与保护、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通过认识巴西多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巴西经济发展成就,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各类图表高达15幅(见表2),为探究理解正文、形成地理能力搭建了合适的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
表2
图9.19古代印第安人金字塔对印第安人的古代文明有直观感性的认识。景观图图9.21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利用图文印证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互相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理解社会环境对民俗的重要影响。图9.23飞机制造厂通过读图,对巴西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形成直观印象。图9.24咖啡种植园通过读图,对巴西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形成直观印象。图9.30巴西利亚城市景观通过读图,对巴西新都巴西利亚有直观感性的认识。素描图图9.26热带雨林地区原始的迁移农业读图组,认识迁移农业对雨林的破坏,讨论解决措施,锻炼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对话图图9.27通过有关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讨论活动,锻炼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平面图图9.31巴西利亚读图分析巴西在城市布局、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方面解决城市问题的举措,讨论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四组活动计8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第1题属知识巩固类,重在训练和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归纳知识的能力,也是对旧知的复习和巩固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图9·18”分析归纳巴西的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和纬度位置,可利用大屏幕图或挂图为平台让学生展示交流。第2题属于验证类,通过读“图9·21”,了解巴西狂欢节、桑巴舞及足球等具有特色的拉丁文化,引导学生分析其来源,理解社会环境对民俗的重要影响。
活动二本题组的3个小题均属于知识拓展类。第1题要利用“图9·22”找出巴西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分布,然后继续读图找出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城市的工业部门,分析这些工业部门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第2题具有开放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所给的三则材料,突出巴西因地制宜解决能源短缺的措施,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发展观。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突出自己的建议,对于合理建议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第3题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图9·22”找出巴西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图9·18”,分析这些农作物与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活动三本活动属于知识拓展类,利用“图9·28”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析热带雨林的利用与保护措施,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活动四第1题属于知识巩固类,通过读图把巴西的主要城市落实到地图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城市的分布特点,分析其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第2题属于知识拓展类,以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为案例分析巴西在城市布局、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方面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举措,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我们生活实际,认识巴西解决城市化问题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