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综合题难度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策略

2013-03-15 05:11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汤国荣
地理教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综合题试题考查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 汤国荣

地理综合题难度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策略

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312000) 汤国荣

地理综合题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及提出任务要求,实现对考生地理学科能力差异的测量。试题问题情境的创设、知识考点的选择、问题探究的思维操作和设问指向的要求是影响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本文以近年浙江省高考地理综合题的难度统计为基础,分析影响地理综合题难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试题难度控制的命题策略。

地理综合;难度;难度控制

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是教育测量项目分析的常用指标,其中之一的“难度”最为广大师生所关注。难度是指被试者完成题目时所遇到的困难程度,通常用难度系数或难度值来定量刻画,它是考试后统计得到的考生完成试题的得分率(平均分),可以反映出试题与考生整体水平之间的适应程度。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比较复杂,但总体上来说,造成试题实际难度的直接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源于试题本身,即试题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及作答任务要求,试题要求高、难度必然大;二是源于考生群体的实际水平,群体水平高、试题难度小。因考生的情况千差万别,考生群体的实际水平对试题难度的影响很难作出客观科学的评判,本文着力于从试题本身的角度入手,以近年浙江省高考地理综合题全样本数据统计分析为依据,探讨和分析影响地理综合题难度的因素,并提出地理综合题难度控制的一些命题策略。

一、影响地理综合题难度的因素分析

1.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地理综合题难度的影响

为了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命题者必然尽力选择新情境、新材料,创设新问题来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能力,但考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往往受考生以往处理类似地理问题所积累经验的影响。所谓地理问题情境的经验,是指考生在过去的学习经历中,由主观感觉及体验而得到和积累的处理特定情境下地理问题的感性知觉。经验属于个人的缄默知识,不可言传及编码,但能够告诉考生在解决特定地理问题时该“怎么做”。

在目前的高考地理综合题中,问题情境分为两大类:一是地理理论性的问题情境,二是地理实践性的问题情境。考试中,面对试题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对已有经验进行调动、再现或发生迁移,以达成对问题的顺利解答。试题就通过情境设置而检测了不同考生在应对学科问题的经验所存在的个性心理差异。一般而言,陌生的、复杂的问题情境会促使试题难度增大,其主要原因是考生应对新情境的经验不足所致。

【例1】2011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第36题:

图1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表1为图1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

表1

(1)圣劳伦斯河是世界上水位最稳定的河流之一,说明其原因。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2)简述“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原因。

(3)蒙特利尔港是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简要分析其形成条件。

“以区域为载体,关注区域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已成为近年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设计主流。一方面,突出区域内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原理性知识的分析应用:描述与阐述地理分布,归纳与比较地理特征,分析与探究地理成因,探讨与评价人类活动。另一方面,渗透着对考生地理方法的要求: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能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题除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之外,还创设了一个充满诱惑力的探究性新情境——五大湖地区的“雪带”分布,以“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为问题设计的主线,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

本题全体考生的得分情况和各小题的难度值如下:

题 号36题(1)题(2)题(3)题赋 分30 12 8 10平均分10.074.45 2.12 3.5难度值0.34 0.37 0.27 0.35

本题整体实际难度为0.34,属于较难题,而第(2)题难度只有0.27,难度值过小,似乎试题要求过高。如果对该小题作具体的分析:“简述雪带分布的特点(分布在湖的东、南岸)”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特征的归纳能力,能力要求似乎不高,得分应该比较容易;“解释原因”则要求考生调用降水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区域环境特征来分析获得 “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出现雪带”这一正确的答案,应属于较高的地理学科能力的考查。该题的预期难度值也就在0.50左右,而实际难度值达0.27,两者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之一应与“问题情境创设”有较大的关系:一是“五大湖”与考生的心理距离比较远,对其的熟知度不高;二是“雪带”这个新名称对考生也造成了一定的情境经验的“短路”。

“提供新知识,创设新情境,探究新问题”这一命题方式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时有出现。又如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37题(赋分26分),以“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图文材料略)为问题情境,设计了“(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4)中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支持系统存在着差异,请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角度给予说明。”等4个问题。这些试题所涉及的问题本身预期难度均不大,但由于部分考生不具备良好的问题情境经验,对新情境产生恐惧心理而干扰了正常的地理思维,从而使试题的实际难度偏大(本题实际难度值为0.445)。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试题难度的影响,除了考生对问题情境的熟知度之外,情境信息的类型、数量和隐蔽性等对试题难度的影响也很大。信息的类型、数量会影响考生的阅读和信息取舍的时间,信息的隐蔽性会则影响考生对信息提取与应用的效度。一般而言,情境信息类型和数量多、隐藏性高,试题实际难度就会偏大;情境信息类型和数量单一、隐藏性低,试题的实际难度相对较小。如例1中,试题情境信息的类型有文字、分布图和两地4个月的气候资料,三种信息类型和众多的信息量无形中增加了考生审题析题的时间,特别是分布图中隐藏的“7m、75m”两个数据信息,考生解题时若一不留心,就会缺失答案所需要的“①河段较②河段流速快”这一得分点,从而增加了试题的实际难度。

2. 知识考点的选择对地理综合题难度的影响

高考是基于中学所学地理知识基础上的地理学科能力考查,侧重于评价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知识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考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所以,知识考点的选择,就是影响高考试题难度最基本的因素。知识考点主要从三个方向上影响试题难度:一是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是否常见:考查常见知识、难度较小,考查生僻知识、难度增大;二是知识本身的繁难程度:一般来说,考查“为什么”的知识往往比“是什么”的知识难度更大;三是知识体系的集中度:考查整体的、系统的知识往往比考查分散的、跳跃的知识难度小些。

布卢姆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将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区分为9个类别:第一层次是具体的知识,包括术语的知识、具体事实的知识;第二层次为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包括惯例的知识、趋势和顺序的知识、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准则的知识、方法论的知识;第三层次为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包括原理和概括的知识、理论和结构的知识。试题越是牵涉到对高级知识的考查,越要求考生的知识结构与其相适应。对于地理学科而言,考查地理感性知识(地理分布、数据等事实性知识)的难度一般较低;考查地理理性知识(地理概念、特征、规律、成因等原理性知识)的难度就会较高。

【例2】2010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第36题:

图2是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2

(1)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2)图中②③两地湿地广布,请分别简述其成因。

(3)据报道,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

(4)简析图中60°经线东西两侧所示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特征和原因。

本题的实际难度为0.43,属于较难题,各小题的难度值如下:

题号36题(1)、(4)题(2)题(3)题赋分30 14 10 6平均分13.066.59 4.16 2.37难度值0.435 0.47 0.416 0.395

从知识考点的布局看,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有航天基地区位、湿地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城市自然区位等,均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主干原理性知识。其知识本身的繁难程度和集中度影响着试题的难度。第(1)题虽然要求考生回答的“是什么”,但需要考生从影响航天基地的区位因素(纬度、地形、天气、交通、安全等)入手结合区域环境特征作出判断,解题要求其实不低,部分考生因对区位因素把握不全和对区域环境特征认识偏差,造成了较多的失分。第(2)~(4)题分别要求考生“简述湿地成因、阐明负面影响、简析特征和原因”,考查的主要是“为什么”,知识的繁难度增加,因而试题的难度也随之上升。从总体上看,本题中4个设问采用“并列式”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广,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需要跳跃式地调运对应知识,在一定程度也又增添了试题的难度。

第(3)小题考生得分低的原因之一应是试题本身对知识要求增加了“知识的联系”,对考生而言,单维性知识的考查比较容易把握,试题的难度也就较小;综合性的知识考查易出现因丢三落四而造成答题不全,难度也就相应增加。本题要求考生对④地所在区域(注:热带雨林地区)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作出分析归纳,实际上是要求考生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对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环境要素产生的不利影响。这样,就可能造成部分考生因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而出现答不全的现象。

对于考生来说,地理知识的繁难是相对的,有时一个很具体的知识点,如某一地理事实、或一个地理概念、或地理术语,如果它在教材、课程内容中是一个细微的、比较偏的知识,它也能够使试题的难度提高。如第(4)题答案中要求考生答出“西侧:安第斯山区,地势较高,气候较凉爽。”在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答不到“安弟斯山区”这一具体的地理名称。

3. 问题探究的思维操作对地理综合题难度的影响

考生回答试题的设问,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才能获得解题思路和作答。而试题设置本身,就暗含着对考生的思维操作的要求,即考生只有经历怎样的解题过程、实现何等程度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才能够形成合适的答案、达到试题提出的任务要求。可以说,地理综合题对考生的思维操作要求是直接影响试题难度的核心因素。

思维操作的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考生的认知活动:个体对问题材料的观察、知觉、联想,展现个人对该问题的“现有发展水平”,形成“最近发展区”;由问题情境而激活自己的已有认知图式,通过对问题情境材料与个人知识的比较,经过一系列同化或顺应作用,产生个体认知结构的解构与建构,形成新的认知平衡;通过对问题信息与个人知识中的相关信息作比较,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信息组合,从而生成新的意义;在元认知的监控作用下,通过知识及经验的迁移,检索相关的认知策略,逐渐向问题解决的目标逼近。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方面的思维操作与布卢姆提出认知领域的“理智能力与理智技能”有基本相同的涵义。布卢姆将“理智能力与理智技能”区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领会,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第二层次为运用;第三层次为分析,包括要素分析、关系分析、组织原理分析;第四层次为综合,包括进行独特的交流、制定计划或操作步骤、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第五层次为评价,包括依据内在证据来判断、依据外部准则来判断。后一层次的目标,既可能利用前面各类别所确定的行为,又把它们作为基础。一般而言,地理综合题的难度与题目所要求的认知操作层次正相关。

思维操作的非智力因素,表现为考试心理状态,它对认知活动的正常进行起保证和促进作用;有时也起约束作用、干扰作用。

地理综合题的设计中,考查地理感性知识的问题,如地理分布、数据等地理事实材料的判断、描述、比较,考生在应试中所需要的是第一层次的思维能力,是对地理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试题的难度一般较低;考查地理理性知识的问题,如地理概念、特征、规律、成因等抽象的原理性知识,考生在应试中所需要的是概括、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层次的思维要求,侧重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试题的难度一般较大。如例1中的第(2)问:简述“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原因。要求考生在真实、复杂、开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参与探究,实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一探究学习的思维过程。首先要求考生在区域分布图中发现一个现实问题“雪带分布不平衡:分布在湖的东、南岸”,然后运用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来寻找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假设——可能是这些区域降雪量偏多,可能是这些区域有特殊的积雪堆积条件;若是降雪量偏多,那么这些地方应该是空气中有较多的水汽含量,并具备空气上升的条件;若是积雪不易溶化,则应具备地势高或背阴的条件。验证假设——综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结论: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空气上升(在迎风坡有地形抬升作用),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出现雪带。本题能否顺利解答的关键,取决于考生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是否具备不畏困难的探究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探究思维。因试题本身提出了较高的“分析与综合”思维层要求,并且思维链较长,涉及的知识多,信息隐蔽性高(湖泊周边的地形特征),所以试题难度值达0.27也就不作为怪了。

【例3】2012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第36题: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图3为澳大利亚部分区域示意图,图4为该国铁矿石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构成图,图5为图3中①~③三地的气候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3

图4

图5

(1)描述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地的地理分布,评价其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

(2)说明①、③两地的多雨季节并分析其成因。

(3)比较②地和③地水资源的异同点。

本题全体考生的得分情况和各小题的难度值如下:

题号36题(1)题(2)题(3)题赋分30 10 10 10平均分16.645.15 6.51 4.97难度值0.56 0.52 0.65 0.50

本题整体实际难度为0.56,属于中等难度题,比较适合当前高考试题的难度要求,也与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相吻合。试题以“澳大利亚西部区域”为空间背境,要求考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对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作出正确判断与分析,能力立意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各小题的难度配置比较合理。

第(1)题前半部分侧重考查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难度较低。考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判断,从图3中不难得出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地集中在西澳大利亚州的中西部,从图4中看出其出口的目的地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归纳出主要出口地是东亚。后半部分问题相对思维要求较高,难度也明显增大,要求通过分析图3、4信息,然后对铁矿石出口的优越条件作出综合评价:铁矿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

第(2)题前半部分考查考生的判断和比较思维,难度很小,绝大多数考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①地夏季降水集中,③地冬季降水集中。后半部分问题,明显延长了思维链,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通过判断、分析等思维操作过程,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得出其形成原因应是①地夏季从亚洲吹来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后转向为西北季风,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其带来降水;③地冬季来自海洋的西风为其带来降水。

第(3)题重在考查地理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能力、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其思维要求较高。首先,从图3中可以得出②、③两地的相同点是都有丰富的地下水;然后结合图3、5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②、③两地水资源的不同点是②地水资源总量比③地少,地表水终年缺乏;③地地表水较丰富,集中在冬季。

地理问题的解决靠大脑思维活动实现。地理综合题设问要求的思维活动链条越长,试题的难度愈大。试题还可能要求有不同的思维形式参与:有的要求更多形象思维,有的要求更多抽象思维;有的需要发散性,有的需要逻辑性;有的要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整合,有的要依赖对运算材料进行推理演绎。试题牵涉的思维因素越多、越复杂,其难度就越大。

4. 设问指向要求对地理综合题难度的影响

设问是地理综合题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一方面不同的设问要求直接影响试题的难度,设问中的行为动词可以调控考生的思维操作程度,设问的开放度可以反映出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设问的具体指向可以左右知识的繁难度。同时,设问指向要求还会间接影响答案的组织要求,一般而言,宏观的、笼统的、模式化的答案,难度就相对较小;具体的、小切口的、唯一性的答案,难度就会增大。如果设问要求是先选择判断(二选一,或三选一),再进行分析评价,则会大大增加试题的实际难度,因为部分考生会因判断失误而出现“零分现象”。

【例4】2012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第37题:

根据图文材料(图6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图7为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胜利油田在渤海采取“海油陆采”的方式开采石油,即建设自海岸线向海中延伸的入海道路,在入海道路的末端建设人工岛,并在岛上钻井开采海底石油,这种开采方式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材料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1)简析“海油陆采”一般在什么自然条件下进行。

(2)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

(3)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本题整体实际难度为0.44,属于较难题,各小题的难度值如下:

题号37题(1)题(2)题(3)题赋分26 6 10 10平均分11.33 4.45 3.50 3.38难度值0.44 0.74 0.35 0.34

第(1)题要求考生运用新情境材料,简析“海油陆采”的自然条件,因文字材料和图像信息已明确告知考生“海油陆采”的两个要求:建设入海道路与人工岛。从这两个关键点出发就不难得到其自然条件应是:石油资源靠近陆地、浅海、潮汐和波浪等影响较小。因此难度较低,实际难度值为0.74,属于容易题。

第(2)题前半部分设问指向是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思维层次相对较高,而后半部分首先要求对迁入地作出判断,然后再说明判断理由,若判断错误,则得分为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试题的实际难度。同时,该题还对考生设置了分析思考的方向性限制:“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增强了答案的唯一性,从而使答案的灵活度降低,考生得分的难度增大。

第(3)题设问的限制性十分明确:“从自然角度”、“说明”、“农业开发”、“有利条件”、“注意问题”等。因涉及两大具体区域的比较分析,并且设问的限定条件众多,对于优秀考生来说答题方向清晰明了,更有利于正确答案的组织,但对于一般考生来说,众多的限定条件制约了其正常的思维取向,笼统答题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可以说,本题的设问特征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试题的实际难度。

纵观近年高考文综中的地理综合题,其设问呈现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切口变小,指向更具体的地理要素,并关注要素间的关联性分析。如例3中的第(2)问,要求考生关注的不是两地宏观的气候特征,而是要求考生观察更小切口的降水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能分析不同区域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二是对某些问题作出了行为动词或外加条件的限制,使设问更具单维性,避免考生“模式化”答题或“惯性化”作答。如例3中的3个设问均对考生的答题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描述、评价、说明、分析、比较”等,例4中的第(2)问,不但要求考生作出二选一的判断,而且还设置了对问题分析思考的方向性限制,无疑增加了试题的实际难度,出现0.35的难度值也就不作为怪了。

二、地理综合题难度控制的策略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属于大规模的常模参照性考试,应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难度。教育测量学的理论指出,大规模的常模参照性考试,试题平均难度在0.50左右,标准差比较大,考生分数分布较分散,可以使考试的总体区分能力大。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总体难度值在0.55-0.65之间,大致是容易题赋分约为30%,中等难度题约为50%,较难题约为20%。

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综合题占有较高的分值(注:浙江卷地理综合题分值占地理总分值的56%),其难度直接影响着整卷的难度,又因其属于主观性试题,考生得分高低还会受到阅卷情况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地控制地理综合试题的难度,以保证试卷有一个合适的区分度显得十分重要。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设计在宏观层面上应力求做到三个方面:一是保持适当试题量,降低难度,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有利于考查能力;二是试题要切入容易,深入难,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做题,但得高分不易,有利于选拔;三是统一与个性相结合,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适当增加试题的开放性,避免死记硬背的内容和繁琐的计算。在具体措施上,应尽量考虑以下试题难度的调控策略。

1. 把握立意、情境、设问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定位预期难度

立意反映考查目标,是试题的主题,是命题者期望从考生的回答中观察到与学习能力相关的行为表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地理试题旨在引导考生关心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发展,关心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变化、发展;引导考生改变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从学会走向会学。试题的立意应该主导着试题的难度,体现出试题设计的价值取向。情境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关系着立意表达的程度。但情境的取舍应服务于立意,彰显地理价值理念,不能因追求“新、奇、特”而破坏立意所支配着的试题难度。试题情境要根据立意的要求裁剪、选择有关知识内容,尽量避免无用信息;要科学、可信,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设计情境;要新颖,有相当的信息量和一定深度。设问是试题的呈现形式,关系着立意实现程度。设问,要围绕立意,根据情境选编设问;要针对重点内容并涵盖其他内容;设问方式尽力新颖、巧妙、灵活;语言要准确、简明、避免产生岐义。

为此,在试题命制的规划阶段,需要根据选拔要求给整卷确定一个合理的难度值(0.55-0.65),再根据某一地理综合题在整卷中的地位、功能和 “立意”给予试题以一个合适的预期难度,然后从预期难度出发,对情境材料和设问指向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在地理综合题初成阶段,需要考量立意、情境、设问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因情境设置和设问指向不合理而增加或降低了预期难度的现象,如若存在,就必须进行合理的调控,直到满意为止。

2. 了解学科知识体系和考生学习现状,科学预估试题难度

因试题难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难以作出精确的预测,但为了保证试题的质量,要求命题者凭自己的经验,从地理科学体系、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学生思维现状以及练习情况等方面估计试题难度。

试题难度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试题的问题情境创设、知识考点选择、解题思维操作和设问指向要求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试题的实际难度。对不同的试题,考生往往存在一个解题的最大障碍点,这个障碍点越不过去,对试题的应答就受阻。不同试题的解题最大障碍点的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有的是知识点障碍、有的是经验障碍、有的是思维操作障碍。同时,障碍点在解题过程中的位置也存在前端、中段、后端的差异,有的位于前端而上考生难以找到问题的切入点、突破口,有的位于中段而上考生思维过程发生中断,有的位于后端而上考生难以精确表达。所以,对试题难度的科学预估,命题者关键是找准试题的障碍点。

3. 预判考生解题的障碍点,调控预期难度和实际难度吻合度

由于解题的障碍点是左右考生得分的关键所在,因此,命题者在设计地理综合题时,应预判试题解答的障碍点,并通过设置“障碍点”来调控试题的难度。

以问题情境的经验因素为解题障碍点:联系实际的经验,往往在解题前端形成解题障碍点,它影响考生对应用性试题的理解、解题建模、解题路径的形成;方法形态的经验可能在解题中段、或后端形成解题障碍点;如果试题牵涉到地域经验、性别经验,由于考生经历、体验的不同,将导致试题有失公平;考生经过练习而积累了的经验,不能形成预期的解题障碍点。

以知识因素为解题障碍点:知识因素往往容易成为首要的解题障碍点。比较生僻的具体知识,容易在解题过程前端形成解题障碍点;原理的知识可能在解题过程中段形成解题障碍点。

以思维操作因素为解题障碍点:与知识和经验相比较,以心智的认知因素来控制试题难度,是最容易准确估量的,其受偶然性影响更小。编制难度适中的试题,可以将思维操作适度设置在解题过程中,考生能够结合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思维操作,考生能力的差异性得以更充分展现;编制难度大的试题,可以延长思维链或者要求多种思维品质参与来实现;编制难度小的试题,取常见知识和试题情境,放低思维操作即可实现。

以设问指向和答案组织为解题障碍点:设问指向和答案的组织是最后的解题障碍点,是调控试题难度的最后关口。编制难度小的试题,可采用陈述性设问(变相为判断或填空)、缩短答案长度;放低思维操作即可实现。编制难度适中的试题,可将设问和答案组织处理得更加简洁、清晰明了、具有单维性;编制难度大的试题,可在设问中增加限制条件或选择判断、增加答案的长度。

在总体上,还要考虑试题在整卷中的难度定位,并合理安排各小题的难度。小题的难度应该控制适中,入口要低,障碍点逐级设置,难度形成梯度。难度偏小的设问,放置在前面,其解题障碍点可以设置在解题过程的后端;较大难度的设问,放置在后面,其解题障碍点可以设置在解题过程的前端。整题应尽可能形成一个合理的试题难度分布结构。

(责任编辑:朱楠)

猜你喜欢
综合题试题考查
巧用全等形 妙解综合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an=f(Sn)型数列综合题浅探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