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41000) 马克山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问题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41000) 马克山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所以高中阶段地理的学习将为将来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新课程标准对于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既影响新课程标准的执行,也影响新课程标准的公信度。
1. 对受众的心理状态和兴趣阐述不多
高中地理的教学,其实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播,而传播的效果受到传播系统的三要素影响,即:传播主体、信息与媒介和受众,受众就是接受传播信息的人,也就是传播的对象。[1]高中地理教学中传播主体是教师,信息与媒介是教材,受众是学生,要想增强受众的信息传播效果,受众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是必须要考虑的,而新课程标准对于受众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提及得不多,还是沿袭了老的理念:酒香不怕巷子深。现代高中生惧怕高中地理,是高中地理不注意传播方式,缺乏寓教于乐的硬性科普,败坏了读者的胃口,诱发心理疲劳。[2]
2. 新课程标准中必修内容的结构不合理
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中国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对公民的防灾减灾能力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比如洪涝、溺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灾和减灾能力应重点培养。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分科,必修的科目太多,学习负担较重。和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人文地理放在必修二,自然地理放在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难度大,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小,这样的安排打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生存能力的训练放在选修,按照课时安排学生已经分科,理科绝大部分班级不安排选修内容。如图1,高中的选修课本就有溺水自救的相关知识,但是在高三理科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只有极少的理科学生阅读了选修课本,现在理科学生的比例较大,这种安排使大多数学生学习生存能力的机会减少。
图1 溺水自救知识的获取途径
3.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还需要完善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组成,其中地理必修一安排在高一上学期学习。地理必修一与其他科目知识密切相关,如表1所示,想要把必修一学好需要较好的数学、物理、生物等相应的基础,而所需的其他科目知识大部分都没有安排在高一上学期,造成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困难,再加上高一必修的科目有10科,学生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大,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恐惧感。
表1 必修一地理所需其他科目知识点分布表
4. 对社会、国家的归属意识重视度不够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对社会、国家的归属意识,并成为积极、负责任的公民,并意识到所有民族和国家之间日益加强的全球相互依赖,欣赏国际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就是要求地理学习中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谓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培养人们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并促进其转化为爱国主义行动的社会行为。这种爱,一方面源自人类的“根源意识”和“眷恋情结”,另一方面则由个体深层意识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休戚与共之感所驱动。[3]与“根源意识”联系密切的相关地理知识,如:内水、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等相关重要的知识放在选修模块《海洋地理》中,文科教学中《海洋地理》一般不选,而理科生更没有机会在课堂上接触到这些知识。认识到外部因素对自己重要的影响,是形成他爱的重要基础之一。[4]但是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却忽略了他爱的基础。新加坡政府为积极培育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培养公民的“新加坡人”观念,淡化狭隘民族意识,实现国民一体化。其次是把国家意识的培育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5]所以新加坡高中生的国家归属感很强。
5. 选修内容过多
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总共有必修三本书,选修六本书,选修模块的设置是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凸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其初衷是好的,但有部分选修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很少使用,如:海洋地理和旅游地理。
1. 充分进行基层调研,了解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
高中地理的受众群体是确定的,就是高中生,如何增强信息在受众群体的传播效果,首先要充分研究受众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传播鲜活流动的内容,在科学与魅力、地理与人文之间找看点,努力挖掘受众对于人文地理的潜在阅读需求和相关的兴趣点,这样的信息传播效果相对集中而有效——“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的科学传播理念却是更为奏效。[6]科学是严肃的,这就更需要高效的传播和普及,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信息量是巨大的,更要求我们寻求有效的手段去增强地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我想这是我们地理教育者的天赋使命。现代高中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想象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7]他们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和新奇的画面很感兴趣,建议在必修内容中增加与之相关的知识,如:钓鱼岛、中国和世界各地自然、人文图片等。
2. 合理安排必修课程结构,限定选修模块和范围
建议把自然灾害、海洋地理、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内容放在高一上学期的课程安排中,把自然地理的内容放在选修,适当减少旅游地理等在实际教学中较少使用的选修内容,同时注意初、高中学科知识的衔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提高了理科学生的地理素养,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凸显了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3. 增强受众对社会和国家的归属意识
国家意识是现代国家的一种重要“软实力”,其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凝聚力的强弱,地理教材就应该是一本爱国主义教材,建议把高中的第一课设置成海洋地理的海洋权益,有效增强受众对国家的归属感。安徽省初中地理不参加中学升学考试,受其影响,很多初中学校对地理教学不重视,一些学校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地理课,甚至一部分初中根本就未开设地理课,即使开课,课时也经常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在这种环境下,初中地理是“副课”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缺乏成了高中生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再加上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着国家意识功能的发挥,必须整合、协调外部机制和环境氛围,凝成最大教育合力,才能保证国家意识功能发挥的持续与稳定,使学生坚定和执着于国家的理想和信念。[8]建议新课程标准加强对高考考试要求的指导,通过考试“指挥棒”提高对中学生的要求,提高学校和社会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1] Kotler, P;D.H.Haider and I.Rein, Parketing Mlaces.Attracting Investment,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States and Nations[M].New York: Free Press, 1993.
[2] 魏安莉.地理类期刊的定位与策划[J].中国编辑, 2010(5): 48-49.
[3] 郑航.国家认同教育: 培养理性的爱国者[J].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2012(3): 22-27.
[4] 涂争鸣.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启迪和培养[J].特区理论与实践, 2005(5): 42-44.
[5] 许心礼.等.新加坡[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 魏安莉.地理类期刊的定位与策划[J].中国编辑, 2010(5): 48-49.
[7] 祝敬哲.用兴趣激活地理课堂[J].教法与教程, 2012, 12(19): 38.
[8] 刘建秀, 李俊.全球化态势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功能与价值探析[J].商业时代, 2011(8): 108-109.
(责任编校: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