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安 李清
摘要:调查结果显示,学业不良大学生心理韧性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学业优良大学生。学业不良大学生和学业优良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维度的性别差异并不一致。
关键词:学业不良大学生;学业优良大学生;心理韧性;差异显著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31-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作为高智商群体的大学生,其内部逐渐分化出越来越多的学业不良者[1]。他们平时不认真学习,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进而一步步陷入“逢考必挂”、不能按时毕业,甚至休学、退学的尴尬境地。国内学者[2]~[4]认为,大学生的学业不良属于相对性学业不良。也就是说,相对于大学生所具有的发展潜力而言,他们在学业成就上没能达到专业学习的及格要求。学业不良大学生在体验自卑、抑郁和焦虑的同时,也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成本,降低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因而成为高校和谐校园中不和谐的音符。
近年来,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译心理弹性)研究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5]。心理韧性是指个体运用自己具有的各种积极心理资源,通过与个体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事件或困境的积极交互作用,从而获得良好的适应结果,即个体处于逆境仍能保持发展和适应良好[6],[7]。许多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心理韧性形成的过程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各种内外部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学业不良现象的产生是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相互作用结果的消极效应,尤其是缺少来自学校和家庭的保护性因素的累积性作用。来自父母、教师、同学和朋友的社会支持,能够促进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积极交互作用,有利于培养学业不良者的心理韧性。
目前,国内学者对学业不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领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大学生中的学业不良者改变现状,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选取被试。从山东某综合大学选取文科和理科各四个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以他们2006~2009年间的学业成绩为参照,结合各个学院的学业预警(学院对每学期有一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不及格的同学给予的严肃正式的提醒)和英才奖的名单选择研究被试。学业成绩连续两年以上排在班级前三名或获得过英才奖的大学生为学业优良者,而学业成绩连续两年以上排在班级后三名,并且每学年中都有一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不及格,因而被学院标志为学业预警的大学生为学业不良者。最后得到学业优良大学生148人,其中男生66人,女生82人;大一40人,大二33人,大三36人,大四39人;文科65人,理科83人。学业不良大学生165人,其中男生86人,女生79人;大一38人,大二44人,大三44人,大四39人;文科87人,理科7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