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利益冲突的根源

2013-03-11 07:14杨晓敏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利益冲突根源分工

杨晓敏

摘要利益冲突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对于利益冲突的根源,已有理论大致沿袭三种思维路径,即分别从利益主体、利益对象以及社会分配三个角度来探寻,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富有创见的合理思想,但直到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才从本质上澄清了利益冲突的真正根源,即根源于制度安排的缺陷。

关键词利益利益冲突根源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利益冲突是人类社会必然存在和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利益冲突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分析利益冲突的根源,对于深入把握利益冲突的实质,认清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利益冲突根源于人性自私

长期以来,大多数思想家们普遍认同的研究路向,就是从利益主体角度探寻利益冲突的根源。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将利益冲突的根源归之于人性自私、归之于人之私欲的恶性膨胀。

表面看来,人的自私自利或者私欲膨胀的确常常引起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但这不足以构成人类社会利益冲突的真正根源。这是因为,首先,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并不存在抽象的自私自利的人性。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所具有的自私自利的特性,不过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们思想中的体现,是特定的生存方式在观念中的反映而已。其次,某些人所具有的这种自私自利或者私欲膨胀本身,并不必然会引起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只有当贪欲失控、私欲恶性膨胀时,才会使某些人的利益所得超出社会规范的限度,造成利益冲突。而贪欲能够从欲望变为现实,究其原因必然是特权与贪欲的结合。因此,人的自私自利不是人类社会利益冲突的真正根源。

二、利益冲突根源于对象不足

对象论侧重于从利益对象的角度来研究利益冲突的根源,即把利益冲突的根源归结于利益对象的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观点是:利益冲突是由于利益对象的匮乏造成的,如果某种利益对象非常充裕,人们就不会为此发生利益冲突。

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曾强调人们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受物质利益的多寡制约的。到了近代,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真正把利益冲突的根源归结为利益对象的有效供给不足,并主张通过人自身的行动来解决。英国著名资产阶级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叛乱的材料有二:多贫与多怨是也。有多少破产者就有多少喜乱者。”在他看来,“多贫”即利益对象的贫乏与不足才是利益冲突的真正根源。

显然,对象论者所坚持的利益对象有效供给不足与利益冲突之间的必然联系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社会利益对象的供给极其贫乏,却仍然是不存在利益冲突的“美好时期”。而与之相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的增加,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冲突却日益加剧。可见,将利益冲突的根源归结于利益对象的有效供给不足也未能真正揭示问题的实质。

三、利益冲突根源于分配不公

直到20世纪中叶,西方的社会学家才提出了另一种视角,开始真正从社会的角度、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利益冲突。

著名的思想家韦伯认为,导致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某些人因为拥有特权而使分配垄断化,也就是有很少的人拥有权利、财富和声望,这时那些没有权利、财富和声望的人就会因为分配不公而与垄断这些资源的人之间发生冲突。

可见,当代西方冲突理论把利益冲突的根源归结于权利、财富等资源的分配不公,实际上已经开始从社会本身的制度安排中探寻冲突的根源了。虽然他们对冲突起因的分析是在承认社会制度不平等、不合理的前提前展开的,但是其所谓的制度缺陷并不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整个社会存在层面上的制度缺陷,而是指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的不合理,仍然没有全面阐发利益冲突的根源所在。

四、利益冲突根源于制度缺陷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从本质上澄清了利益冲突的真正根源。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利益冲突根源于人的利益与利益实现方式之间的矛盾,根源于制度安排的缺陷。”

首先,自发分工是造成制度缺陷的社会基础。所谓自发分工就是指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社会分工形式。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之间具有固定专业的自发分工逐渐取代了最初的萌芽状态的分工。自发分工一是增加了整个社会利益对象的总供给量;二是使任何人的利益实现必须依靠整个社会分工;三是使不同的人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利益是社会地位的伴随物,人们必然会因为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出现利益上的差别。因此自发分工的内在缺陷,就决定了人们必然会为争夺有利的社会地位而发生激烈冲突,从而使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必然转化为激烈的利益冲突。

其次,参与权的缺失是造成制度缺陷的直接原因。自发分工与参与权缺失可看作一对孪生姐妹。自发分工产生即社会分工固定化之后,一方面,人们必须通过交换才能满足自身需要,这意味着人们丧失了对所生产的产品的部分参与权。另一方面,一些人开始脱离具体的生产劳动,专门担任一定的公职,从事社会的组织、管理等与共同利益直接相关的活动,进而形成垄断,其他绝大多数人则逐渐丧失了对共同利益的直接参与权,于是,这些共同利益就异化成个人利益的对立面而与个人利益相冲突。因而,参与权的丧失必然造成人们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彼此之间无法达成一致,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就会愈演愈烈。

最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是制度缺陷的外部表现。利益的分配是与人的利益实现关系最密切的环节。人们所占有的利益对象的多寡只是其所享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的外在表现和结果,人们所得利益是否均等取决于利益生产和分配制度是否合理。所以,利益生产和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才是人类社会利益冲突的真正根源所在。由于自发分工的存在和参与权的缺失,利益分配制度反而维护了特权阶级的既得利益。正是这种内在缺陷,引起了不同利益主体占有利益对象的不均等和不合理,由此引发了利益冲突。□

(作者:山东行政学院讲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制度与社会发展理论)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英】培根.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1页.

张玉堂.利益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猜你喜欢
利益冲突根源分工
博弈论下人工智能生成数据作品中利益冲突及破解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美日药物临床试验中重大利益冲突的界定和管理探讨及对我国的启示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Babbitt’s Failure in Rebe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