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选玲 王莘智
(1湖南省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4100022;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410007)
从虚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贺选玲1王莘智2*
(1湖南省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4100022;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410007)
目的 探讨益气养血祛湿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益气养血祛湿通络方每次200ml,每日2次,口服MTX,每次10mg,每周1次,双氯芬酸钠每次25mg,每天2次;对照组口服MTX,每次10mg,每周1次,双氯芬酸钠25mg/次,每天2次;两组均治疗16周。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78%,总有效率98%;而对照组分别为66.7%和8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ESR、RF、CRP平均水平比较:两组在改善实验室指标方面均有较好作用。治疗组在改善ESR、RF、CRP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益气养血祛湿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可有效控制疾病活动度、改善风湿病情,较之单独应用MTX与双氯芬酸钠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有效性。
类风湿关节炎;益气养血祛湿通络方;甲氨蝶呤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系统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动关节的滑膜。炎症常见于具有遗传倾向的个体。RA慢性炎症诱导细胞成分和滑膜内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导致滑膜的过度增值以及软骨、骨和韧带等关节结构遭到破坏。还可以累及关节外多种器官。临床上RA在疾病的进展、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异质性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中医认为RA是以虚实夹杂为主要表现的虚损性疾病[1],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阴阳失调逆乱,“两气相感”而生病,强调先由脏腑内伤、阴阳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然后风寒湿邪乘虚内侵而致病。笔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辩证治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长沙市中医医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2月门诊病人,共60例。试验采取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3±7.6)岁;病程1~9年。对照组30例中,男5例,女26例;平均年龄(47.1±5.2)岁;病程1~10年。两组病情、病程、年龄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①晨僵至少1h(≥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6周);⑤皮下结节;⑥双手X光片改变;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7条中的4条或4条以上。排除标准:①晚期患者,关节严重畸形,关节功能Ⅳ级者;②严重的膝骨关节炎,以及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③合并心、脑、肝、肾、肺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或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④精神病患者,有药物过敏史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治疗组:口服甲氨喋呤10mg/次,每周1次;双氯芬酸钠25mg/次,每天2次。中药以益气养血祛湿通络方内服治疗,自拟方: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黄芪15g,当归15g,怀牛膝15g,补骨脂15g,杜仲12g,续断12g,乳香10g,没药10g,延胡索15g,苍术10g,忍冬藤15g,白芍15g,甘草10g,将上述药物加水500mL,煎取汁150mL,每天1剂,分2次温服。疗程为16周。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10mg/次,每周一次;双氯芬酸钠25mg/次,每天2次。疗程为16周。
1.4 观察指标
1.4.1 症状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数及晨僵时间(以分钟计)的改善情况。
1.4.2 实验室检查指标 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
1.4.3 安全性指标 常规检查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心电图,由长沙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完成。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标准[2]。①晨僵时间不超过15min;②无疲乏感;③无关节压痛;④无关节痛、关节活动时无痛;⑤关节或腱鞘无软组织肿胀:⑥血沉低于30mm/h(女)或20mm/h(男)。符合以上5项及以上者为显效,3项及以上者为有效,未达3项及以下者为无效。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78%,总有效率
98%;而对照组分别为66.7%和8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比较 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比较(n,%)
2.3 2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平均水平比较:两组在改善实验室指标方面均有较好作用。治疗组在改善RF、CRP、ESR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RF、ESR、CRP比较(n,%)
中医学认为,气血不足、营卫失调可致贫血及免疫功能失调。《内经》在论述痹证的发病机制时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灵枢·阴阳十五人》;“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首次以“历节病“命名RA,指出历节病是一种特殊的顽固性痹证,其血虚历节的病机、证候是“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这些皆说明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致肉不坚而病痹[3]。
从病因上看,风寒湿热之邪只是本病发生的外部条件或因素,而气血不足、营卫失调才是本病的重要内部原因或根本因素。从病程上看,本病迁延日久,耗伤正气,气血衰少,正虚邪恋,肌肤失养,筋骨失充,后期可致关节疼痛无力、或肢体麻木、形体消瘦、肌肉萎缩等。从临床表现上看,本病中晚期除四肢小关节疼痛胀肿、关节肿大变形、骨质改变以外,常伴有关节肌肉疼痛无力、少气乏力、心悸、头晕、面黄少华等气血亏虚的证候表现,所以气血不足、营卫不和既是本病的重要内因,也是病情发展变化的主要机制。因此本研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虚论治,治疗以益气养血,祛风湿,通经络,标本同治。本方中重用黄芪,加茯苓、白术,大补脾肺元气,以资生血之源;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炙甘草和营养血补血;以杜仲、续断、怀牛膝、补骨脂补益肝肾,强筋健骨;鸡血藤补血活血、舒筋通络;乳香、没药活血通络止痛;苍术、忍冬藤祛风除湿止痛。诸药合用,达到补气养血,祛风湿,通痹痛。益气养血祛湿通络方能够有效、安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益气养血祛湿通络方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突显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53.
[2]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92.
[3]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1612.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5.076
1672-2779(2013)-15-0113-02
杨 杰
2013-06-22)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