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泸州646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29例
王 俊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泸州64600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2组,都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口服辛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缺血性中风;中西医;针灸;辨证施治
中风为常见的中老年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且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因此中风病的防治是当今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为了最大限度地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早期康复效果,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收到满意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7年8月至2012年10月我院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部CT或MRI证实的初发缺血性中风患者,所有病例均有偏瘫,但无严重意识障碍,无严重的其他脏器疾病及精神障碍,且生命体征平稳。入选病例共56例,将其随机分
为2组:对照组27例,男13例,女14例;平均年龄57.6岁;病程2~8天。治疗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3岁;病程2~8天。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变性质、病情、病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以上两组病例来院治疗前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静脉滴注吡拉西坦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口服辛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
1.2.2 治疗组 静脉滴注吡拉西坦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口服辛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配合针灸理疗和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每日1剂。具体选方如下:①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后下)15g,生石决明(先煎)30g,川牛膝12g,黄芩9g,山栀9g,杜仲12g,桑寄生12g,茯神15g,夏枯草9g等。②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15g,天麻10g,茯苓12g,橘红10g,丹参20g,当归12g,桃仁12g,红花9g,川芎10g等。③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胆南星9g,瓜蒌30g等。④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代赭石(先煎)30g,龟板(先煎)30g,白芍12g,玄参15g,天冬10g,川牛膝15g,川楝子10g,茵陈10g,麦芽10g,川芎10g等。⑤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50g,全当归10g,桃仁10g,红花9g,赤芍15g,川芎10g,地龙10g等。
1.2.3 观察疗程 两组疗程均为15天,治疗一个疗程后评定疗效;随访三个月。
2.1 疗效标准 参考文献[1]标准。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缺血性中风属于中医学“中风”、“卒中”范畴,气阴两虚、风阳上亢、血瘀痰阻乃是缺血性中风的基本病机;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气虚、阴虚为本,瘀血、痰浊、火热为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多继发于风眩、脑络痹、消渴、心痹等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理基础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度高、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形成缺血中心坏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半暗带有侧支循环代偿,神经细胞的损害具有可逆性,因此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血流量,防止再灌注损伤,尽量挽救神经元,恢复其功能是治疗关键。但多数患者就医时已错过早期溶栓治疗时机,抗凝疗法在急性期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讨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最佳选择。
治疗组配合针灸理疗和根据中医辨证施治予以治疗,风火上扰证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清热平肝,潜阳息风;风痰阻络证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息风化痰通络;痰热腑实证方用星蒌承气汤加减化痰通腑;阴虚风动证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滋阴熄风;气虚血瘀证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益气活血。两组都给予静脉滴注吡拉西坦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口服辛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故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张源昌.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10.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5.043
1672-2779(2013)-15-0058-02
苏 玲
201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