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敏
·教育园地·
梅尼埃病手术
——颅中窝入路前庭神经切断术(上)[耳显微外科2007版(三十五)]
王正敏
颅中窝入路前庭神经切断术又名Scarpa神经节切除术。此手术是可保存听力的眩晕根治手术,适用于病耳平均听阈(0.5、1.0、2.0kHz)在60Hz以下,听阈固定或进行性下降,但非波动性。另一耳原则上必须是正常的。双耳梅尼埃病不宜施行本手术,以免发生术后前庭中枢代偿不能或代偿不全。若手术适应证掌握恰当,此手术治疗梅尼埃病眩晕效果确切,有“金标准”手术之称。
熟悉内听道的解剖,是掌握前庭神经切除术的关键。
1.1 内听道的骨性构造 内听道是迷路沟通颅后窝的通道,居于骨质十分致密的岩骨内。内听道诸壁的厚度视颞骨的气化程度和岩骨的体积而异。其内有听面神经束(acoustifacialbundle)通过。内听道纵轴斜向前外,与岩锥长轴成45°角。在两侧耳道口之间划一条连接线,这条连线与内听道纵轴几乎平行,只差8°(Girard,1939)。从X线摄片进行测量,内听道与矢状面的交角不很恒定。交角为80~90°占58%,90~100°为37%,>100°为1%,<80°为5%。内听道的形状基本上为外端稍狭小的圆柱状(Cornelis,1973)。有关内听道的形状、直径和诸壁长度的测量,各家报道不尽相同,有的差距还很大。1972年,Papangelou在121对颞骨上所测得的内听道径距如下。
1)内听道垂直径2~7mm,平均4.6mm;67例两侧垂直径相等,54例有1~3mm之差。
2)内听道水平径3~7mm,平均4.5mm;70例两侧水平径相等,5l例有1~2mm之差。
3)内听道前壁长度(内听道基部至内听门)为9~19mm,平均14.9mm。仅31例两侧相等,有90例差距可达1~5mm。
4)内听道后壁长6~14mm,平均9.2mm,有73例两侧相差1~5mm。
5)内听道顶壁长度(从内听门最高点至内听道基部)为8~17mm,平均11.5mm;82例两侧有1~5mm差距。
6)内听道底壁长度(从内听门最低点至内听道基部)为8~16mm,平均11.8mm;有79例左右不等,差距为1~6mm。即使在同一个体,内听道的水平径和垂直径在其全长中也有1~2mm之差,仅35%内听道的垂直径在内听道全长中不变。13.5%内听道的垂直断面呈卵圆形状,9.5%内听道的内端较狭,0.4%中段狭小,41%则为外端狭窄。内听道形状两侧完全相等的占40%,出现各种差别的达60%,内听道的水平截面为长方形。92.2%的外端略狭,仅0.8%,其中段略小。
其他学者对内听道所测结果见表1~4。
表1 内听道的形状(%)
表2 内听道的前壁长度(mm)
表3 内听道的后壁长度(mm)
表4 内听道的垂直径(mm)
Cordova(1972)认为内听道垂直切口(横截面)多为卵圆形,水平截面为长方形,整个形状接近圆柱体。至于诸壁的长度变异很大,可能与人种有关。
内听门是岩骨通向颅后窝的开口,位置在岩骨的内中1/3交接处。内听门后外侧的边缘呈唇样突起,呈棱状,中点微凹。内听门的内界近似檐槽,内上向岩尖延展。离内听道上后方数毫米,紧靠岩骨上嵴处有一狭小的内陷区为弓下隐窝,内藏岩乳管的前端,这是脑膜外间隙与乳突腔之间的一条通道。此管道起自上半规管前下区,终于外半规管上方的鼓窦开口附近,其内可能包含血管。采用颅中窝入路或迷路入路进行手术,在到达上半规管平面时,可能会遇到这条血管。内听门后下1.0 cm左右有一小凹形窝,为内淋巴囊的位置所在。不过这个距离变异很大,视颞骨气化状况而异。此窝上面有一前下斜行的裂,为前庭导水管的开口(图1)。前庭导水管绕后半规管以弧形走向通入前庭的内壁。内听门下5 mm,紧邻岩骨下棱(仍处颅后窝内)为耳蜗导水管的开口。此管甚细,介于耳蜗外淋巴腔和半规管之间。一般在后半规管壶腹之下,低于内听道水平,方向与内听道大抵平行,斜向前外,经一小孔通入鼓阶内。其阶内开口近蜗窗下外方的隆起骨嵴之前。
图1. 岩骨侧面示意图
内听道上、下壁光滑平整,后壁则为凹面,离基部1 mm有一小孔名为Morgagni单孔,有后半规管壶腹神经通过。上壁光洁,向内听孔继续延伸靠近基部时,上壁有一小槽,为面神经压迹。迹缘实际上是基部镰状钩前壁的延展部分。内听道面神经压迹长度的个体差异很明显,但均很短,其长不会超过内听道前壁的中点。
内听道基部相当于迷路前庭的内壁(图2)。表面不平坦,中有镰状横嵴(镰状嵴)。横嵴向内听道前壁延伸,形成面神经压迹的槽缘。向后终于内听道后壁。镰状嵴将基部分成上下两半。上半部被一垂直骨嵴(Bill隔)分成两个小凹陷区。前区为面神经管入口(裂),称内听孔;后区为上前庭区,有上前庭神经通过。下半部由面积稍大的前区和面积较小的后区构成。前区内有螺旋形孔道(螺旋带),通过耳蜗神经;后区有下前庭神经经过的孔。面神经压迹向外卷成导管,穿经颞骨为面神经骨管。下前庭神经下后区的骨管很短。在下前庭神经抵椭圆囊之前,该骨管分成许多微管。从前庭方向来看,颇似一层网眼,称筛斑。神经分细支穿微管而过。上前庭神经穿过上后区分布至上、外半规管的壶腹。在神经进入壶腹嵴前,骨管相应地也分成两组微管,以使神经各穿其徽管而过。筛斑实际上是内听道基部与前庭之间的一层菲薄骨板。前庭在此形成球状隐窝,为球囊所居。球囊的另一面对前庭窗。筛斑与镫骨底板内面的距离仅3 mm。基部耳蜗区在下前庭区前方,位置略低。耳蜗神经分成细股通过螺旋区上的孔道至螺旋带。螺旋带是仅约1 mm宽条状松质海绵骨所构成。条状海绵骨以绕一圈半的螺旋形深入基部。海绵骨上布有许多小管,每一小管为一细小管道的开口,向外旋至螺旋带接触缘,成为蜗轴螺旋管。
图2. 内听道底示意图
(未完待续)
2013-06-03)
(本文编辑 杨美琴)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 上海 200031
王正敏(Email:fjswz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