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传媒对我国政体改革的推进作用

2013-02-27 02:48李慧
今传媒 2013年2期
关键词: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大众传媒

李慧

摘 要: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我国政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众传媒作为公共政策主体的组成部分,是连接政治体系和社会公众的中介因素,也是确保民主政治正常推进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而且体现在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推进。同时应注意,大众媒体应承担起其相应的公共责任。

关键词:大众传媒;政治体制;公共政策;政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24-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深入开展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作为连接政治体系和社会公众的中介因素,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作用

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其具体体现为“公有性、公治性、公益性、公开性”。然而,目前我国的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议题设定缺乏公众诉求、政策制定公众参与渠道狭窄、政策信息缺乏共享性、政策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等。大众传媒作为连接政治体系与公众的信息通道,实现了二者的双向互动,从而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对公共政策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大众传媒促使“问题”进入政策议。政策议程即政府决策系统将公共问题列入政策范围的过程。政策议题的建立开始于政策问题的认定,即“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大众传媒一方面通过对社会问题高强度的传播,引起政策信息关注;另一方面聚合公众力量,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进而对政策主体施压,推动公共议程向政策议程的转变。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使社情民意有了广泛的公开的表达渠道,也逐步打破了传统的话语垄断格局。大众传媒已经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影响着公共政策诉求的力度与指向。

2.大众传媒表达公众利益。政策议题设立后,政策过程进入中心环节(政策转换阶段)。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通过政府的权威将社会利益和价值进行分配,而公众利益的反应是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的前提条件。在这一环节中大众传媒充当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首先大众传媒增强了公众利益的反应能力。大众传媒通过其强大的舆论力量,使公民所提出的公共议案能够进入社会公众视野,从而扩大了政策问题的来源。其次大众传媒创造了一种自由、轻松而开放的公共事务讨论空间,使公民能够真诚地表达对公共问题的理解[3]。同时,大众传媒通过开阔的视野、精辟的分析、自上而下的传播,使公众了解社会最新动态,提高了公众民主意识。

3.大众传媒提高政策制定水。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性及准确性是确保政治体系决策水平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不仅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信息,使他们及时了解公众的思想;同时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进而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知情权是公共政策公开性的体现,更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前提。如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重大决策均是经过了新闻媒介的传播和群众反复的研讨,完善了政策制定过程。

4.大众传媒推动政策执。大众传媒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展政策宣传,二是进行舆论监督。公共政策的执行阻力主要来自受众对政策的不理解。公共政策的传播过程中,政府通过大众传媒有效宣传政策的目标意义、实施方法,不仅单纯传递政策信息,而且有效消除了政策执行阻力。在实践中,必须要通过监督对政策进行及时调整。通过媒体,普通公民能够自由地发表他们对于政府政治过程的看法,能够批判性地审视政府的施政行为,对公共政策提出批评性的建议。

二、舆论监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的威信源于获得民意的真正认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舆论监督的实质是将国家事务、政府工作以及从事国家管理的人员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公众运用舆论监督权是现代社会弘扬的一种民主政治理念[4]。人民有权利通过大众传媒等方式,将各种信息汇聚形成公民主流意愿,以实现对权利机构的意愿表达和舆论监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舆论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舆论监督能够通过维权和督办两大功能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目前我国由于机制的不健全、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等因素,侵害人民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当被侵害者维护正当权利时,舆论监督以其及时、公开、广泛的特点,对侵权者形成舆论压力,迫使实际问题得到解决,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5]。由于受到公民的监督,政府机构会更加谨慎地工作,更快地发现缺点、改正错误,使人民民主权利得以实现。

舆论监督的民主政治特性有利于推进廉政建设。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使得贪污腐败现象自建党以来空前严重。缺乏足够的舆论监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上级监督不能有效进行,下级监督软弱无力,群众监督苦于行政公共政策不公开又缺乏有效渠道。舆论监督把权力的执行活动作为监督重点,增加政治生活的透明度,有利于避免各种渎职行为;对落后和腐败无情地揭露、鞭挞,对邪恶势力有着强大的震慑力。因此,必须逐步形成完善的法制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对权力的制衡体系,建立适合国情民意的舆论监督制度。

三、大众传媒对我国政治文化转型的推进作用

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不仅仅意味着具体制度安排的突破与创新,更为关键的是对社会政治文化的塑造。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认为,民主政治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一套完备的民主制度,还依赖于一种对民主、自由和参与的民族性格的培育。因此,政治制度的变迁必须辅之以政治文化的转型。针对传统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的影响远未肃清”的弊端,邓小平同志提出:要“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并且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6~7]”市场经济的确立,政治体制的改革,给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第一,政治观念上从少数集权转为人民民主。民主意味着权利的下放,意味着对个体的认同,意味着思想的解放。第二,政治态度上从消极疏远转为积极参与。人民对合法利益的追求使人民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的政治活动中来。第三,政治方式上从人治为本转为法制为本,依法治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由此看来,当代政治文化转型已经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传统的集权的政治文化正转向现代意义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大众传媒在推进我国政治文化转型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治文化转型的动力有两个,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二是商品经济的深入人心。在当代中国,以人民民主的思想为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入人心,是以大众传媒为传播媒介的。由于具有涉及面广、信息容量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大众传媒对人民思想意识的改造力是决定性的。从“三民主义”思想以传单的形式传播于民众,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再到新闻广播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响彻世界,大众传媒一直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人民大众表达自己利益与意愿的有力工具,大众传媒对我国的政治文化发展正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四、大众传媒必须努力提高公信力

公信力是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来源和衡量指标,大众传媒的政治与行政能力与其公信力是密不可分的。实践表明,公信力差的媒体,对公众及社会的影响是有限的,甚至会降低整个传媒业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力及在民主政治施行中所起的作用。媒体公信力减小的主要原因是代表性不足。具体而言,我国传媒更多充当了“党和政府的喉舌”,而对来自于人民的声音关注相对有限,遏制了大众传媒作用的发挥。公众利益表达渠道的缺乏及阻塞更加不容忽视。作为来自于民、服务于民的交互式双向媒介,大众媒体有着关注公众的责任和义务。为明确大众传媒非官方政策主体的角色定位,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确保大众传媒的独立性。大众传媒应是独立行为主体,拥有独立的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其次,大众传媒应增强自主性。不再单纯的宣传引导,而是进行全方位信息传播,关注民声,将人民的意愿充分表达。此外,媒体工作者应坚持注重社会价值、强化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坚持新闻媒体的真实性、客观性。

参考文献:

[1] 何增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 (英)詹姆斯·卡伦.史安斌等译.媒体与权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姚鹤鸣.传播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

[4] 刘刚.媒体如何以舆论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J].新东方,2005(9).

[5] 乔云霞,胡连利,王俊杰.中国舆论监督现状调查分析[J].新闻传播与研究,2002(4).

[6] 李晓榕.论政治体制改革与我国传统政治文化[J].哲学研究,1999(2).

[7] 邓小平文选第1~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大众传媒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鲧的文学形象嬗变及原因探寻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转型启示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预算改革的体制约束:基于国家模型的一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