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与他那些“接地气”的日子

2013-02-23 05:48史智军
法庭内外 2013年8期
关键词:庭长老梁接地气

文/本刊记者 史智军

老梁与他那些“接地气”的日子

文/本刊记者 史智军

老梁是一位领导,大名为梁永胜,位居北京市昌平区法院审判监督庭的庭长。之所以称呼他老梁,是因为所有与他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随和,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故而“老梁”成了他在同事和朋友眼中亲切的代名词。

5月的一个下午,我和老梁坐在一间宽大的办公室里,在满屋子的阳光中,听他讲述那些接地气的故事。乐观、融洽、温馨,这些词语时时迸现在我的脑海中,老梁的故事中浸满着浓浓的怀念,让人有些心驰神往。他说,虽然现在已经调回机关大院工作,但时常会有种不接“地气”的感觉,总是会想念那些在法庭的日子。23年,老梁用自己扎实的脚步在昌平区法院4个派出法庭完成了“圆”满的循环。老梁说:他最美好的青年时段早已镌刻在法庭生活的难忘点滴之中。我惊讶于老梁时常道出的那些颇有文采的句子,更沉醉于语言背后那些铺满生活气息的故事。

生火是个技术活

老梁是1986年进入北京市昌平区法院工作的,那时的老梁还被称为“小梁”。刚进法院,他就被分到了15公里以外的小汤山法庭,天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当时的小汤山法庭条件相当艰苦,全法庭只有7个人,两排平房,整个法庭只有一辆侧三轮摩托车,所以就显得异常“珍贵”,办案主要是靠骑自行车穿梭在辖区的乡间小路上。由于条件所限,当时的开庭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里。说到吃饭,就更显得有些“寒酸”,法庭没有食堂,更别说什么保安、物业,吃饭得买饭票去附近的乡政府食堂。到了冬天,取暖就成了大事,那时候的法庭,可不像现在这样处处安装着暖气片,所以,取暖得靠自己生煤火。那些年,老梁上班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在办公室生火。

“别小看这生火,那可是个技术活,”老梁一脸兴奋地说。蜂窝煤是法院机关给解决,但是光有煤不行,还得有把煤生着火的材料。于是老梁就开始四处踅摸,最终发现在法庭外附近村子有一农场院,堆放着一些没人要的玉米棒芯,这下可把老梁高兴坏了,抱着一堆玉米棒芯走进办公室,老梁和他的徒弟小刘开始了“漫长”的生火之路。玉米棒芯好着火,可蜂窝煤却是异常的“顽强”,于是老梁师徒二人在费了半天劲之后,得到的结果却常是“日照煤炉满室烟”,多远都能听到老梁和小刘被呛出的咳嗽声。

有一回,由于玉米棒芯太少,老梁和徒弟费了半天劲,还是没有办法把蜂窝煤生着火,这下两个人可有些急了,眼看都过去一个小时了,一会儿还得工作呢。老梁正围着炉子无奈转圈的时候,就见徒弟小刘突然从地上捡起一把斧子,照着身边一桌子就抡了过去。幸亏老梁手疾眼快,一把就抱住了小刘的胳膊,“你干什么?!”“这,这煤太难着了,柴火都用没了,我把这桌子劈了好点火。”“一边儿呆着去!你都没看看这桌子能劈吗!”被烟熏得够呛的小刘,擦擦眼泪仔细一看,才发现自己准备要劈开的是“审判桌”,顿时蔫了,只能作罢。最后在老梁的努力之下,终于在庭里找到了一张被废弃的桌子,用斧子将其劈成引火的柴禾之后,才终于把这一天的“首要”工作完成。

老梁回忆这一段往事的时候,时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整天这样感觉艰苦吗?”我在一旁问道。

“艰苦,那肯定是艰苦,但是也有乐趣,你看现在要是再想生火,都找不着那炉子了,也没有那个感受了,哈哈……”

对于当时的工作条件,老梁虽说也感觉艰苦,但从没有过任何抱怨,说起原因,老梁说这跟他的经历有关。

老梁是自小在农村长大,1983年进入了当地的一个暖瓶厂,成为了一名合同制工人。后来老梁又参加了法律的自学考试,在取得9门单科合格的成绩之后,恰好当地法院开始面向社会招录工作人员,于是老梁想去报考,却没想到因为各种条件限制,老梁还报不上名,后来又经过上级相关部门出具各种证明,费劲周折之后,老梁才有了参加考试的资格。“你说,我一个农村的孩子,费了这么大劲才考进了法院,那咱能不玩命干吗?再说,我母亲在那个年代就是劳模,我这骨子里也有这个基因。”老梁如此解释着。

一个孩子与六个男阿姨

说起现在的孩子,大家都感觉他们异常的幸福,除了爸妈之外,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疼着,可老梁说,他们家孩子在20年前就已经有6个“阿姨”照看了,而且还都是年轻的“男阿姨”,那叫一个幸福。

老梁是地道的农村人,结婚之后,也没有合适的房子,所以,他就和爱人一起搬到了小汤山法庭居住,这样一来方便了值班和工作,二来也有了“宽敞”的住所。加上早在法庭居住的庭长一家人,还有平时上班的年轻干警,这一下老梁的“革命根据地”就更热闹了。当时的小汤山地区温泉还未开发,工作之余老梁和爱人喜欢在路边散步,当时的风景,用老梁的话说是“雾气氤氲犹如仙境”,尤其到了冬季,更是如此,老梁的爱人还时常用温泉水洗衣服,那生活得真是“奢侈”。

在法庭居住期间,老梁和爱人有了他们的孩子——月月。老梁的爱人是一名教师,工作也比较忙,老梁更是经常性地下乡办案,于是,照看小月月就成为了庭里其他干警的一项“任务”,6个“男阿姨”谁有时间谁就照顾,这小月月也是不怯生,跟谁都熟。那如果都忙起来了,怎么办呢?这老梁还真有办法,把孩子就交给法庭对面一位修摩托车的“老乡”照看着,彼此间的那份信任很是难得。在大家的“呵护”之下,小月月一直在法庭无忧无虑地长到了5岁,老梁说,直到现在,月月还时常和他念叨在法庭的“幸福日子”。

老梁的爱人有一手绝活,那就是烹饪技术相当好。自从他们夫妻入住法庭之后,很多干警就不用再跑去乡政府食堂打饭了,开庭开得晚点的干警也能吃上热乎饭了,老梁的爱人成为了法庭的“金牌厨师”。关于老梁爱人的烹饪手艺好到什么程度,当时在庭里工作的老余最有发言权。有一次,老梁的爱人给大家做了面条,老余刚进屋子,香味就扑鼻而来,馋得他是垂涎欲滴,面条刚盛到碗里,老余实在按捺不住了,张开大嘴,用筷子挑起面条就往嘴里送。“等会儿,等会儿,还烫着呢!”大家在一旁提醒着。老余可顾不上这个,烫?咱有解决的办法,端着盛满面条的碗,这老余挪到了电风扇跟前,找了个风量最大的位置,弯着腰,用筷子又挑起了面条,在电风扇的“助力”之下,不一会儿,一碗面条是一扫而光。

“那时候的法庭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在一起就像个和睦的家庭,团结互助,其乐融融,那可能是我最快乐、最开心的时光。”老梁回忆这段日子的时候,脸上的笑容也显得异常的温馨。

最骄傲的两件事

2002年,老梁已经从一个年轻的审判员走到了南口法庭庭长的位置。当了庭长,位置高了,但责任也重了。老梁喜欢把庭长比成“家长”,“吃喝拉撒,什么都需要管”,辛苦是辛苦了一些,不过老梁却有着自己的“乐趣”:“我当庭长的时候,最骄傲的有两件事情,一件是庭里没有一位同志要求调离,另一件是我庭里的同志没有出现过离婚的。”坐在我对面的老梁吸了一口烟,自豪地说道。

电影《天下无贼》中有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台词虽在影片中显得异常搞笑,但其中却蕴含着不俗的道理。为了更好地留住年轻人,保住人才,老梁也“煞费苦心”琢磨出了一系列的“留人之道”,老梁将其中的关键总结为“鼓励和关怀”。

对于手下的年轻人,老梁时常说,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为了让这些“金子”更好地融入法庭生活并从这里找到家的感觉,老梁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大伙儿改善了伙食,并且坚持为庭里的每位干警过生日,还送上纪念品。要说送纪念品,老梁最得意的是自己有创意的“设计”。2003年“三八妇女节”这天,庭里的干警们没有像往常一样见到老梁,到了中午快吃饭的时候,这庭长还没个影儿。正在大家犯嘀咕的时候,老梁出现了,不仅人出现了,还带着好多的鲜花,“节日快乐,每位女同志一束鲜花”,看着眼前这些鲜艳的花朵,大家有些“发懵”,没想到在一个偏远的派出法庭,女同志还能收到如此“城市化”的礼物,看来这老梁庭长真的是“很浪漫”。接过鲜花的同时,大家收获的更是一份鼓励和感动。

除了工作,老梁还擅自“越权”,把庭长的职责范围扩大到了干警的家庭琐事中,一个人“越权”还不算,还拉上了自己的“夫人”。“要是家庭不和谐了,这个人肯定也没心思干工作。”老梁反复强调这句话。于是,干警的家庭是否和睦也成了老梁的操心事。

有一回,老梁发现干警小王的工作状态有些异样,时常皱着个眉头,总也提不起精神来。通过其他干警一了解,才知道小王和爱人闹起了矛盾。起因是小王的爱人没个正式工作,结婚多年也没挣到什么钱,慢慢的,工作稳定的小王就有些“看不上”她爱人,时常拌嘴,最近两个人还闹起了离婚。老梁弄清楚情况之后,暗暗定下两条“计策”,先是找小王谈心,聊聊家庭和睦对工作的重要性,偶尔也“直白”地敲打小王,“人家老爷们离了婚可不愁找人,你都这么大了,离婚后上哪儿再找合适的?”看着小王的心思稍有些活动,老梁又使出了最厉害的“杀手锏”,开始频繁地带着爱人出入法庭,还和小王以及庭里的其他干警一起做饭、吃饭,吃饭的时候,老梁的爱人那叫一个贤惠,不停的往老梁的碗里夹菜,就怕老梁吃不好,吃完了饭两个人还一起在庭里溜溜弯儿、散散步,看得其他干警是无比的羡慕。

生活中的老梁和他爱人也的确如此,夫妻感情一直十分融洽,所以,老梁也有了给干警“吹牛”的资本,“我就是一个农村孩子,我媳妇呢,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大学生怎么了,我当年就凭着自己的上进劲追到我媳妇了,一直到现在,我们感情也很好啊,这夫妻之间就得多交流,多理解,谁也别老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听得小王和其他干警不住地点头。老梁“高超”的教育手段确实具有很大的“威力”,在他“以身作则”的示范下,庭里其他干警的家庭也越来越稳固,用老梁的话说“后院不起火,工作才能搞好”。

二十公里与四十块钱

2005年的一个夏天,南口法庭的大门刚打开,内勤小张就发现门外站着两位老人,看样子都80多岁了,走起路来也是颤颤巍巍。把老人接到屋里一问,原来是因为儿子不赡养,两位老人没办法,从20多公里外的山区赶到法庭要起诉儿子。老梁知道后,马上告诉小张接待的时候一定要热情,注意老人的身体状况,并在随后的审判中,告诉承办人小刘尽量为双方调解。但没想到老人和儿子之间的矛盾异常激烈,儿子始终认为老人过于“偏心”,偏爱其他子女而忽视自己,还坚持认为自己太穷,实在拿不出钱。后来经过小刘的反复劝说,多方面做工作,两位老人才和他们的儿子达成了调解协议。

听到这个消息后,老梁也长出了一口气,本以为这个事儿就这么结束了。可没想到几天后,两位老人又颤颤巍巍地到了法庭,老梁赶紧把老人请进办公室,一问才知道老人的儿子还是没给赡养费。这当儿子的家里也没有电话,没办法,老梁只能让承办人又给村委会打电话,让村里干部转告老人的儿子需要按照调解书积极履行义务。后来老人的儿子还真把40元的赡养费送到了法庭,但是交钱的时候就告诉承办人:赡养费我可以给,但只交给你们法庭,不给老头和老太太。老人和儿子之间过于“厚重”的矛盾一时无法得以化解,这也给调解书的及时履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没有办法,老梁只能让庭里先收下这笔费用,准备回头再给老人送去。可谁成想,没过多久,这两位老人又来法庭了,正好,老梁顺便把他们儿子交来的赡养费给了老人。拿到钱之后的老人对老梁不住的道谢,还给法庭带来了一些家里种的土特产,老梁告诉老人他不能收这些土特产,可老人这回却怎么都不听老梁的,说什么都不管用,老梁只能暂时先收下。看着老梁收下了自己家的“土特产”,两位老人才高兴地坐下来和老梁聊上了,家中的所有事情都给老梁说了个“底朝天”,这老梁也听得津津有味。

可老人不知道,在聊天的时候,老梁的心里又重新打起了算盘。为了让老人省去跑路之苦,再收到赡养费的时候,老梁就驱着车把钱给老人送到了家里,同时还把法庭里的米、面、肉“还”给了老人,老梁的到来也成了老人生活中“意外的惊喜”。从那以后,给老人送赡养费就成为了老梁和他庭里干警的“习惯”,重阳节的探望更是不可缺少。只是,即使这样,还依然能不时地看到老人弯着腰,步履蹒跚走进南口法庭的身影。“其实,他们没别的事情,他们是把我和法庭的同志们当成了亲人,没事就想来聊聊天。”老梁如此说道。后来老梁因为工作调动,准备离开南口法庭的时候,特意驱车去村里想看看两位老人,没想到刚到村里,别人就告诉他,这两位老人在半年前已经先后去世了。

“老人让你最难忘的是什么?”深受感染的我这样问老梁。

“信任!群众对法官,对党的干部的那种信任最让我难忘!他们真的把法官当成了亲人。”老梁深有感触地说道。

老梁“不老”

23年,8395天,老梁就是用这些时间在北京市昌平区法院4个派出法庭完成了“循环”,经历和倾听了无数充满泥土气息和生活滋味的故事,也获得了“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法院十佳法官”等诸多荣誉。不是所有在法院工作的人都会有这种“际遇”,所以坐在我面前的老梁显得有些“不平凡”。老梁今年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岁数,从年龄上确实得称呼他“老梁”了,但只要和他聊上几句,你便会发现这老梁是一点也不老。

“你看这微信,我会玩;唱歌,咱也会,得和年轻人能沟通啊。”老梁举着手机,颇有些“骄傲”地告诉我。

“那您都唱什么歌啊?”

“老的不行,得跟上时代,比如说《红豆》了什么的,我告诉你,大都是‘靡靡之音’,哈哈……咱和年轻人没代沟。”

老梁一说起这些“时髦”的东西,脸上泛着红光,怎么看都“不老”,而且接触得越久,你越能感觉到这位扎根基层法庭23年的“老法官”身上那种浓郁而真实的生活气息、饱满的工作精力,具有着无穷的感染力。

“梁庭,给年轻人说几句作为过来人的经验体会吧。”我笑着对老梁说道。

“嗯……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做法官,特别是做基层的法官,一定要善于与群众交流,办案的时候既要依法,还要适当地考虑情和理,另外,年轻人一定要深入群众,注重调查研究。”

这就是老梁,一位有着深厚“法庭情结”的老法官,一位善于用生活和工作的乐趣去感染周围的普通人。

责任编辑/胡浩立

猜你喜欢
庭长老梁接地气
法院副院长和女庭长因“马虎”获罪
完美无缺
完美无缺
老梁中套
院庭长办案制度定位与运行模式重构
——基于对C市部分法院院庭长办案情况的实证分析
家庭“法院”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长梦如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