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单位:上海图书馆 文/朱曦 图/吴建明
作者:李连利
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傅葆石(美)
译者:张霖 刘辉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李连利
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政治、军事背后的根基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往往是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明朝时我们在经济上是“天下第一”,军事、文化、科技在当时也是无出其右者,但是结果它却败了,究竟是为什么呢?作者描绘了明末灭亡前的社会全貌:官商垄断重要资源造成走私经济泛滥;三农问题日渐被忽视从而导致荒政失败;这些在一系列失败的货币政策影响下,问题更加严重。历史是可以用来学习借鉴的,所以当我们的GDP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在不久的将来还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作者说:“中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了。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越来越强。但是经济第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城市化的发展,金融投资业的兴盛,房地产的野蛮生长,或许会造成人们对与三农相关的问题再次被忽视。”
作者:傅葆石(美)
译者:张霖 刘辉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37-1945年的上海,正经历着由孤岛转为全面沦陷的最黑暗时期:“一方面是活下来、照顾家庭、追求自我利益;另一方面是爱国责任和尊严”。乱世求生与民族大义,成为每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道德困境与政治抉择。正如作者一再引用柯灵在当时的话:“在沦陷的孤岛,我们如何尽到自己‘做人的责任’”那样,这八年灰色的时光,留在上海的知识分子置身于个体生存与道德困境的挣扎之中,外在的压迫,内在的焦灼,做出怎样的抉择考验着这一群体。而尤为重要的是,本书不仅为我们记录了这段讳莫如深的民族精神史,更向正统的历史叙述发出了挑战:究竟谁是汉奸?汉奸该怎样认定?谁能做出最终的判决?究竟该如何理解这段沉默的历史?